日本的古代音樂:日本人從5世紀到9世紀就有自己的音樂文化。雖然早期寫繩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的音樂沒有流傳下來,但根據考古資料和8世紀編纂的文獻,如《古事誌》、《日本國誌》、《樹葉集》等,日本人在古代就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在古代,5弦口琴比6弦口琴小。古代笛子包括竹笛、球形石笛和陶笛。豆豆美姑的肚子是圓柱形的。鐘由金屬、陶瓷和木頭制成。當時鐘既是樂器又是裝飾品。都鐸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通多的形制與中國的鐘、都鐸都不壹樣。古代日本的樂器基本種類齊全。進入農耕社會後,出現了最早的男女聚在壹起跳舞的歌(也稱歌)和巫的樂舞。
日本與外國的音樂和文化交流歷史悠久,與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朝鮮和中國進行。公元前,青銅器進口,出現了青銅祭司。5世紀下半葉至7世紀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新羅、百濟、高句麗,在日本被稱為“三韓音樂”。7世紀初,為了振興佛教,聖德太子鼓勵引進大陸音樂,並讓百濟的衛摩定居在大和櫻井,教授日本少年(林西婭的第壹弟子韓信齋文等人)詞曲。又名,配以笛子、腰鼓和銅鈸。7、8世紀,中國隋唐時期的音樂傳入日本。701年,根據大寶法,在本部行政下設立耶魯遼,主管日本傳統樂舞稱及外國樂舞。752年在東大寺舉行的大佛開光儀式上,來自雅樂寺和各寺廟的數百名樂師和舞蹈演員表演了日本傳統音樂和舞蹈,以及三韓音樂、唐樂音樂、三月音樂、臨猗音樂和獨羅樂。這說明日本已經開始出現職業音樂人了。
註:前四種模式是日本流行的基本模式。在樂譜中,白音是調式中的核心音。節奏分為固定拍子節奏(基本上是雙拍子)和散板節奏。演唱和演奏方法各有獨特之處,註重音色的微妙變化。
現代音樂
65438-0868年,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日本pop進入現代發展階段。其基本特征是:日本迅速吸收歐美音樂文化,從而形成了“傳統音樂”和“外來音樂”並存的局面。傳統音樂在這壹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871年,取消了盲人專業組織,取締了普及派,使箏樂和尺八樂得到了普及。源於盲僧琵琶的薩摩琵琶和朱倩琵琶,先後從九州進入東京,流傳全國。在新政權支持下的宮廷雅樂逐漸恢復了活力,擴大了影響。20世紀20年代,由宮城道雄等人發起的“新日本流行音樂運動”利用日本傳統樂器,借鑒西歐古典音樂作曲技法創作新歌,進壹步發展了傳統音樂。他的二重奏《春之海》(1929)由鄭和早期作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創作的十七弦箏是當時傳統樂器改革的壹大成就。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作曲家們致力於用傳統樂器創作現代國家音樂。其中,三木為日本器樂流派的發展和日本傳統音樂的現代氣息和生命力做出了貢獻。以三木和永澤勝見為主席的日本流行樂隊和由北原尺八等人組成的孟加拉四重奏樂隊影響很大。他們的音樂實踐給國樂界帶來了壹股新風,為彌合國樂與外國音樂的差距創造了條件。
明治時期最早傳入日本的歐美音樂是軍樂。1872年,日本政府開始引進歐美音樂教育制度,規定中小學要開設音樂課程;1879 10日本文部科學省音樂研究所(後稱東京音樂學校,現稱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系)成立,由東京師範學校校長伊澤英樹負責管理。從此,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和音樂教材的編寫走上了軌道,專業音樂教育初具規模。以著名作曲家龍安太郎創作的校歌《花》(1900)和《沙漠之城的月亮》(1901)為標誌,日本pop的創作在20世紀初產生了第壹批成果。1912之前的日本流行幾乎都是歌曲。大正年間(1912 ~ 1926),山田耕筰第壹個創作了大型樂隊編制的管弦樂《曼陀羅之花》(1913)。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外國音樂流派的創作,如獨唱歌曲、合唱、器樂獨奏和交響音樂,逐漸主導了日本的流行文化。新交響樂團,NHK交響樂團的前身,1927年2月開始演出。同年成立的全國音樂協會舉辦合唱比賽,促進了全國的業余音樂活動。二戰前夕,有270個團體加入該協會,中國有3800個管樂隊。當時著名的作曲家有朱京三郎太和池內友次郎,自學成才的重視民族特色的作曲家,如丘吉、清治、松平賴澤、早阪文雄、伊芙布昭和菅原明。
二戰期間,在軍國主義的統治下,日本正常的音樂活動遭到破壞。從1938開始,外國音樂家在日本的演出被中斷,各種音樂團體在1940被勒令解散。到戰爭結束時,演出團體、音樂學校、樂器廠、唱片公司等音樂組織幾乎停止了壹切活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戰後日本流行文化在創作、表演、欣賞、音樂教育、音樂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戰後出現了許多引人註目的新人。團伊玖磨的民族歌劇《夜鶴》、芥川也寸誌的《弦樂三章》和黛敏郎的《涅槃交響曲》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傑作。除了黛敏郎,還有其他壹些作曲家積極吸收了現代歐美作曲技法,如伊野良郎、柴田南雄、精治珠京、計然湯仙、壹柳慧、高橋佑之等,他們都是最早采用十二音體系的日本作曲家。被稱為“日本的巴托克”的間宮芳生,利用日本民歌創作了《第壹合唱》等著名作品;在國際樂壇,武滿徹、松村禎三、三木、石井真木等人的音樂令人耳目壹新,他們在探索作品的民族氣質和創作非西歐音樂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昭夫昭夫,三山宏司,野田圭佑,插花賢壹郎,南鴻明,三知城章等。池袋友次郎手下的,都是60年代以後有著鮮明個性的傑出作曲家。總之,國際樂壇的各種創作傾向都被日本樂壇所吸收,這在日本作曲界有明顯的反映。
1946之後,日本樂壇相繼成立了日本現代音樂協會、日本音樂家俱樂部、日本演出聯盟、音樂作家協會、日本作曲家協會等行業組織,維護音樂家的權益,保障各種音樂活動的開展。東京有10多個專業交響樂團,各種海外音樂表演團體源源不斷,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欣賞機會。中國有60所高校設有音樂系,如東京音樂藝術大學音樂系、桐朋學園大學音樂系等,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音樂人才,對提高日本音樂家的國際水平、普及社會音樂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