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葬禮
滿族歷史上有過野葬、火葬、土葬等多種形式,現代以土葬為主。土葬也可以分為火葬和土葬兩種形式,以及直接棺葬。先火化,瓦罐骨殖,再土葬,多用於遠征陣亡的士兵。習慣上把死者的辮子剪掉,和骨灰放在壹起,埋在罐子裏。滿族先人認為辮子是靈魂居住的地方,所以很珍惜。另壹種直接埋葬是最常見的形式。它的儀式和漢族的壹樣。很難說是滿口粗話還是漢族話。有很多相同點和不同點,就不贅述了。這裏只記錄了壹些獨特的特征。
首先,老人去世前,子女會陪在身邊,尤其是大兒子,會看著他死去。臨死前穿上壽衣,死後立即用紅布蓋住祖宗板和鏡子。傳說死者的靈魂看到鏡子,以為是壹條河,不敢離家。所以,鏡子壹定要蓋好,遮住祖先的板子,不讓祖先看到不幸的悲傷。
人死後停在西邊,頭朝西腳朝東,嘴裏放壹枚銅幣。所以西方最好,不是壹句空話。死後,錢糧豐足。
滿族喪服開衩,馬蹄袖,白色粗袍,腰間系白布喪帶。戴孝和戴孝的帽子都沒有戴,只有帽子上纏著白色的喪帶。女人裹包頭,發髻放下編辮子。無論男女,鞋子都用白布覆蓋,有壹方父母的不完全覆蓋,鞋跟處留下鞋面本色。孫子的孝服和紅布條。
滿族喪禮不在門外懸掛白色“歲紙”,而是在門前或院內懸掛紅色條幅,俗稱“倒條旗”,即丹條幅。橫幅掛在木制基座上,在葬禮上和棺材壹起送到墓地。逝者下葬後,夫妻壹方先去世的,將墓地中紅旗的黑頭、黑裱取下,帶回收藏,以後逝者下葬時使用。逝者下葬,可以辟邪避災,讓孩子平安成長。紅旗的不同紋理表示身份等級的不同。官員都是綢緞,老百姓大多用紅布(過去長春地區用紅布)。條幅有壹兩尺長,整個紅布分為四條,邊緣略短,頭尾為黑布。它由三角形黑布制成,底部有鋸齒狀的黑色尖刺。古代滿族人以紅色(血色)為兇色,所以用於喪葬。
滿人入土為安,蓋上席子,不許見太陽。不要進門,從窗口提靈,男人從左窗口,女人從右窗口。開光,藏指甲等。和漢族的壹樣。
他死後三天,在關帝廟前舉行“送三”儀式,滿語叫“拉鏈子”(即送盤纏)。燒香祭祀,燒紙,金銀箔,燒包(註明受捐者)。初七是離魂日,相傳死者去望鄉臺拜望故裏。是日本家庭把用過的被褥鋪在死者的臥室裏,擺上水果和桌子,等著死者的靈魂來享用,但壹家人保持絕對的安靜,以免驚擾了鬼魂,直到第二天早上雞叫得到處都是,去西煙囪燒紙哭泣。
滿族棺槨稱為“旗料”,與漢族棺槨“民料”不同。民間材料為上寬下窄的木槽形,上蓋棺木。旗棺蓋為脊狀,橫截面為(五邊形),由火葬尖端下的棺蓋演變而來。棺頭釘上象征火焰的風火翼,或五指壽星頭。在北京壹帶,這種木頭是葫蘆形的,因為叫葫蘆料。簡而言之,國旗材質“又細又高,像個櫃子,從下到上,越變形。”孝子站在棺材兩邊,頭上看不到臉,而漢料在胸肩,旗料蓋得很高,所以敲棺材就像兩個凹槽的組合,非常吻合。旗棺的頭和棺蓋也比較講究,經常畫亭臺樓閣、日月星辰,為死者營造壹個理想的境界。未婚死者用“無底棺材”。所謂無底棺,就是在棺底鉆七個洞,也是讓逝者的靈魂可以自由出入(尋找配偶)。旗幟材料從晚清開始壹般就不用了,都是中國材料。
死者死後,棺材下放了壹只雞。在葬禮上,雞被放回墓地或用來獎勵風水先生。滿族人下葬的時候和其他人不壹樣。他們擡著棺材繞墓三圈(男左,女右)然後下葬,目的是為了迷惑死者,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裏來的,以免回家鬧事。
葬後講“烹”,即燒死者的供品、枕頭、衣服,100天不取衣服、不剃頭。三年內不貼年畫,不寫對聯,停止結婚。除了壹般的祭日和元旦,清明節的祭祀比較特別:在墳前插上佛托,在玉米漿上糊上五色紙,或在草頭上貼上金銀箔,象征佛母赤身裸體,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作為祭祀。如今,大多數滿族人使用火葬,復雜的土葬儀式已經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