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當代中國現代化的制約因素

當代中國現代化的制約因素

當現代中國被迫進入世界秩序時,歐洲和美國的政治制度也隨之進入。清末新政時期的政治改革,是在借鑒西方制度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行政創新,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開始的明顯標誌。從19世紀末到整個20世紀,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制度改革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嘗試與失敗、挑戰與沖突壹直貫穿著政治轉型的過程,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值得深思。

首先,作為典型的傳統政治形態,清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內在價值在歐風美雨的沖擊下日漸式微。所謂主權在民、自由平等、民主憲政等。,都從根本上打破了專制傳統的神話,動搖了傳統政治結構的基礎。其次,晚清面臨著國家政權的喪失,中央控制力的削弱,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的破壞,造成了清廷統治能力的失衡,對政權的合法性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維持政權的唯壹途徑是重建政權的合法性,途徑是進行自強運動,改造或引進壹種新的能滿足需要的政治制度,這就是應急黨。“學日本,遠歐墨”是晚清的潮流?學習政治制度的策略。在內容上,正如康有為所說,除了“變事”、“變物”、“變政”之外,尤其重要的是把國家憲法作為改革的整體來改,[3]也就是說,把現代民主憲政制度滲透到傳統君主政體中去。這就涉及到中國的政治體制,中國還是壹個農業社會,卻引入了工業化社會。作為壹個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它還沒有成型。新興的政治力量還沒有完全理解特定歷史環境下改革者的需求,這是壹個很大的考驗。所以1909,1910的議會機制:地方咨議局和中央咨議局,雖然啟動了,但仍然難以解決清廷政權的危機。[4]1911壹場政治革命終究是不可避免的。

辛亥革命的目標是:推翻帝制,建立* * *和平制度;廢除專制政治,實行民主政治。當初,這兩項任務確實是推動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進步的首要任務。同時,它們是有聯系的,但不是壹回事。[5]從歷史經驗來看,* * *和制度的建立並不意味著民主政治的推行,經濟發展造成了新的社會結構,這有時可以督促民主政治的推進。武昌起義後,不久* * *和國體建立。之後,盡管袁世凱和張勛壹再努力,還是牢牢確立了中華民國的* * *和制度。然而,民主政治的實施是搖擺不定的。具體爭議有:壹、中央政府的體制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第二,權力分配是集權還是分權。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可以說是總統制,但《臨時約法》對總統權力采取了制衡,接近內閣制。至於國內的單壹制或聯邦制,清末民初反對中央集權,主張地方自治,成為壹種普遍的社會思潮,導致了辛亥革命後出現了壹種接近行省聯盟的政治現象。[6]袁世凱上臺後,首先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削弱了行省的權力;其次,在行政與立法的關系上,國會的權力被削減,結果走上了中央集權和專制的老路,最終復辟了帝制。可惜袁失陷後,整個國家失去了政治中心,大大小小的軍閥都是軍國主義,關起門來,做地方皇帝,實行專制統治。1912-1913中國第壹次失去了嘗試政黨政治的機會。有兩件事值得反思:第壹,孫文革命同盟會在1912年轉變為國民黨,表明革命黨在現代議會中回歸到普通政黨的運作。國民黨壹旦再次轉入革命黨,就把1968+0920年代的壹黨建國治國思潮和黨聯系起來了,兩黨政治在中國短時間內是不可期待的。主要困境是“時未至,其俗未達,其人不足以自治”。[7]第壹,早期先知呼籲批判帝制,推翻專制王朝,但很少有人討論廢除中央集權、民治的方法,認為壹旦建立政府,民主政治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 * *和國家體制下也有威權政治的可能。1912年4月,孫文辭去臨時大總統後,要投身民生事業,正式承認因為中華民國的成立,民族主義和民權已經實現。[8]袁世凱對民主政治的巨大反擊,壹開始是沒有預料到的。1920年代,同樣的情況是孫文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綱要》和《五權憲法》但未能實施細則。於是,國民黨自詡為“革命黨”,國民政府實行“政治紀律”和保守民主,只能在嘗試中糾正錯誤,使學習民主變得特別困難。

其次,1912,1913,* * *和早期的建立,試行了歐美的現代民主制度,政黨制度是其中之壹,是舶來品,國人理解深淺不壹。民國初年,政黨眾多,產物各異。主要政黨確實有變法運動的歷史淵源,但壹旦要實行政黨政治,就必須以國會議員選舉為中心。壹旦實行內閣制,總統權力有限,議員選舉需要與內閣組成掛鉤。可惜,這些發展並不符合袁世凱的口味。宋之死敲響了民初政黨政治的喪鐘。[9]近代壹些知識分子對中國政治發展的預期是:“皇權退化為對人民負責的中央政府,士紳權力退化為民選的立法代表;官僚們墮落成了高效的公務員制度中的公務員,工會和專業團體幫助他們的權力墮落並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整個政治機構在底層同意權力的基礎上得以穩定。”[10]可以討論的壹個環節是“士紳的權利”。中國傳統紳士是壹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君子是具有特定意識形態的知識分子,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他們出去做官,退下來做士紳。他們是政治、社會、經濟管理階層,支撐著國家,被國家控制著。“政治無為、士紳權力緩沖”是傳統中國政治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方式。【11】到了19年底,也就是壹百年前(1905),科舉制度被廢除,象征著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君子要效法。這位先生要去哪裏?君子入城,士紳權入城。“欲有民權,先促士紳權”[12]。按照清末有識之士的規劃,寫明“士紳權”要依附於“民權”。具體來說,如果士紳的權利可以由眾議院來行使,新知識分子將在某種程度上取代傳統的紳士角色。【13】政黨聯系地方紳士開展政治運動,成為清末民初政黨的活動路徑。然而,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知識階層仍然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為什麽政黨不能通過知識分子階層吸收和填補傳統社會中紳士的原有角色,這似乎是傳統與現代之間社會政治轉型的壹個關鍵問題。[14]

第三,“政黨國家”: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

從權力關系出發,國家以政治制度所代表的政治權力為代表,體現為立法、行政、司法的有機統壹,即與廣義的“政府”概念的互通。政黨是現代政治的主角,但不壹定是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只有作為政治制度的實際操作者——執政黨,才有實際的政治權力,而這種政治權力只有借助於政治制度即國家才能實現。所以黨的權力和國家權力雖然部分重疊,但還是相對獨立的。[15]值得註意的是,自1968+0920年代以來,在蘇俄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壹個排外的執政黨,黨和國家逐漸與社會融為壹體,形成了長期的特殊的黨國體制。[16]後來的國家和* * *兩黨沿襲了“以黨治國”、“以黨代政”的黨國政治,這顯然是錯誤的,是對民主政治的挑戰。

從近代中國的政治發展來看,1920年代國民黨壹黨執政體制的確立,是繼辛亥革命後的又壹次重大政治轉折,是對民國初年多黨政治教訓的總結,也與長期革命運動的理論和經驗密切相關。辛亥革命後,國民黨的政治活動表現不盡如人意,孫文退位袁世凱、二次革命、保法運動等都不令人同情,都是明顯的例證,也是後來國民黨改組的背景。國民黨的壹黨政治理論可以說起源於1905年團的形成,牢固地確立於1914年中國革命黨成立之時,成熟於1924年國民黨改組之時,確立於1928年國民政府政治訓練制度的實行。根據孫文晚年的意見,國民黨取得全國政權後,應該通過先壹黨後多黨制的方式,從政治訓練過渡到憲政。1924國民黨改組,以黨治國模式正式確立。因此,1928年統壹北伐後,國民黨繼承了孫文的遺誌,奉行“以黨治國”的政治理念。

1920年代,中國政治尋求變革,從自由派代議制政治走向政黨控制的壹黨政治。[17]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因素來自於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學俄”的直接影響是,政黨從政治認同的議會黨變成了意識形態認同的革命黨,也就是說,國民黨和* * *產黨都變成了列寧式的政黨,有不同程度的寬嚴相濟。[18]1928當國民黨壹躍成為政壇主角,政府的存在是為了執行黨制定的政策,“黨國”時代正式到來。

國民政府作為壹個黨國,除了在國徽中嵌入黨徽,以黨歌作為國歌的政治象征之外,在1928開始的黨國制度中有幾個值得註意的點:第壹,國民政府以黨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壹黨專政,黨在國家。這體現在《政治訓練大綱》(1928)和《政治訓練期間法》(1931):中國國民黨是唯壹合法的政黨,代替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中央政府由國民黨中央產生,國民政府對國民黨中央負責,國家重大事務由國民黨中央決定、指導和監督。就制度而言,壹切立法原則和大政方針都源於黨內,在中央政治會議上成熟,然後交由國民政府執行。

  • 上一篇:傳統的跳遠和踩腳遊戲
  • 下一篇: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