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近代茶葉產銷的變化趨勢及原因

中國近代茶葉產銷的變化趨勢及原因

茶葉在19世紀是中國最重要、最大的出口商品,但在1886年達到歷史峰值後大幅下跌。因此,人們習慣把那壹年作為中國茶葉國際貿易由盛轉衰的標誌。僅從出口量來看,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未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因為,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危險處境早在65438+70年代就暴露無遺,那就是英國的印度紅茶和美國的日本綠茶已經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而中國在這兩個茶葉消費國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強勁的競爭對手瓜分。只是這個階段中國對俄羅斯的茶葉出口增長很快,出口總量壹直到1886還在增長。危機局面暫時沒有出現,但危機的種子已經種下。中國作為壹個傳統的農業國家,應該有機會通過茶葉出口實現農業的大轉變,並借助茶葉加工促進工業的發展。但現在看來,這只是今天的人的壹個美好願望,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實現。因為中國茶葉出口低迷,不單純是茶葉本身的問題。茶葉出口危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19世紀中國的社會危機。

印度和錫蘭茶業雖然興起較晚,但由於其先進的生產方式,很快就超過了中國茶業。在茶葉種植方面,中國的茶葉生產與印度和錫蘭有很大不同。後者是大規模的茶園生產,由歐洲人控制。采用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優。印度阿薩姆邦的茶園都是大面積經營,有的茶園占地超過1000畝。這種商業資本雄厚,有條件對茶葉制作的每壹道工序進行科學實驗。比如在茶葉品種的選擇上,印度最初選擇了中國的茶葉品種,但英國人經過對比實驗發現印度本土的茶葉品種更好,最後不僅放棄了最初大規模引進中國茶葉品種的嘗試,還停止了中印雜交品種的培育。(1)我國允許農民在“非正常地”種植,即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如山坡、房屋旁的田地等,只視為副業;中國的茶農“註意別的作物,所以采茶不小心”。(2)茶農也無力給土地提供肥料,更不可能定期更換種茶的土地。茶園在連續使用多年後逐漸枯竭。英國人最初在阿薩姆邦種植茶葉時,效仿中國,選擇在山坡上種植。但實驗結果並不理想,於是他們選擇了肥沃河流影響區的茶園,大大增加了產量,提高了品質。大農場的集中管理和科學管理,相對於小農戶的分散耕種和碎片化管理,不言而喻。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中國茶農處於劣勢。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使中國茶農只是被動地適應市場,而對外界的無知又使中國茶農處於壹種蒙昧狀態,任人擺布。嚴指出,在研究中國茶葉對外貿易時,必須註意茶葉生產的特殊性。因為壹般來說,生產周期越短,越能適應市場變化,從而調整產銷結構;相反,生產周期越長,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越低。茶葉生產無疑屬於前者。茶樹從栽培到產茶高峰期需要生長八年,期間茶農完全沒有收入;繁盛期可以持續十年,但如果這裏茶葉價格下跌,茶農損失慘重,只能降價銷售,有的甚至無法收回投資。中國的實際情況是19的三四十年代,國際市場對茶葉的需求大增。當時,中國幾乎是國際市場上唯壹的茶葉供應國。在這種形勢的刺激下,茶農們積極擴建茶園,在1840之後的三十年裏,茶葉的產量增加了四倍之多。然而,19的70年代以後,國際茶葉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紅茶遇到了來自印度和錫蘭的競爭,綠茶遇到了來自日本的競爭,中國對英國和美國的出口量大大減少。此時,已經擴大生產的茶農,如果不破壞自己的茶園,承受更大的損失,就不得不降價求銷。(3)這壹現象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註意。班賽德正確地指出,由於中國茶葉“由小農自由種植,生產數量無節制且組織性差,栽培方法墨守成規且鮮為人知改進”,因此“趨於衰落,這是必然的”。(4)在這裏,市場對中國茶農來說是看不見的,但對主要競爭對手英國人來說是看得見的,因為為了徹底解決茶葉供應問題,英國人幾十年來壹直在帶著目的默默奮鬥,他們的目標是擺脫完全依賴中國茶葉供應的局面,但在這幾十年裏,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中國茶葉市場將出現的困境。鴉片戰爭前後,茶葉生產面積雖有擴大,產量也有所增加,但很少大規模生產,管理方式也和以前壹樣。

英國駐華領事在商務報告中對比了中國和印度茶葉生產的情況,指出印度茶葉在英國逐漸站穩腳跟有著深刻的原因,並分析了印度茶業的優勢和中國茶業的劣勢:最重要的是印度茶葉的種植和制造都有歐洲技術人員監督。這些技術人員可以制造各種等級的茶葉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另壹個極其重要的好處是,可以提前準確預估每年的茶葉收成,指導茶葉購買者做好購買準備。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茶葉是由當地茶農種植、制造和銷售的,他們堅持悠久而僵化的制茶方法,對外國消費者不斷變化的愛好毫無概念。任何季節可能提供的銷售額,只能從買辦等不準確的報道中大致猜測,而這些人的報道往往不靠譜。因此,中國市場的茶葉買家不得不在黑暗中工作,因為他們不知道茶葉收獲的情況,他們往往不知道茶葉的供應是否能滿足需求或超過需求。⑤

演講者從消費者和購買者的立場來談這個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茶葉的生產和加工完全處於壹種自發的無序狀態,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維持。壹旦出現任何競爭對手,他們很可能會成為受害者和輸家。

中國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葉是重要的出口物資。歷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出口國。

1.近代中國的茶葉生產與貿易

早在壹千多年前,中國茶就遠銷海外。清朝(約公元1684年)開放海禁後,進壹步促進了茶葉海上貿易的發展,與中東、南亞、西歐、東歐、北非、西亞等30多個國家建立了茶葉貿易關系。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實行五口通商後,中國茶葉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快箭船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海上貿易的發展。同時,由於清政府允許大量進口鴉片和工業品,貿易順差逐年增加。為了平衡貿易逆差,抵禦白銀外流,大力發展農業,擴大絲茶出口,所以這壹時期茶葉產銷高速發展。

據史料記載,1840年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為19000噸,1843年減少到0.810000噸,之後逐漸增加,1860年增加到5518000噸,上升到1870。之後由於軍閥混戰和八年抗日戰爭的影響,政局多變,經濟衰退,人民安居樂業,生產壹落千丈;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世界新興產茶國爭奪市場的影響,中國茶葉的產銷每況愈下,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國的茶葉生產和貿易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1840年至1886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繁盛期。這壹時期,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和茶葉產量的迅速增加,有力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茶葉出口的迅速增長,反過來又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840年,全國生產茶葉5萬噸,出口19000噸。到1886,全國產量和出口分別達到25.0噸和13410萬噸,產量增長4倍,平均每65438增長6.06倍。茶葉的出口商品率也從38.0%上升到53.7%,說明繁榮時期國內民眾的消費量不到壹半,生產的茶葉主要用於出口。出口收入占我國各類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有所增加,甚至在1886年達到62%,對平衡貿易逆差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二階段:從1886年到1949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退期。這壹時期中國茶葉發展高峰壹落千丈,1949的茶葉產量只有41萬噸,出口量只有0.9萬噸。除了上述的政治經濟逆境之外,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國際市場的茶產業競爭中的失敗。當時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今斯裏蘭卡)等新興產茶國相繼崛起,產量驟增,產量激增。此外,機械茶品質優良,在國際茶葉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中國茶固步自封,不思進取,質量下降,成本增加,管理不善,導致英美紅茶市場逐漸被印度、錫等國搶占。然而在中國,連年戰亂,賦稅沈重,經濟蕭條,物價飛漲,茶農生活艱難,茶園貧瘠,茶葉產量岌岌可危。

  • 上一篇:路橋傳統美食洋煎餅
  • 下一篇:如何傳播道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