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好萊塢的到來給我們留下了最大的懸念: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題材會被美國人演繹成什麽樣?他們會“笑話”或“談論”我們的歷史文化記憶嗎?
其實不管是欲望還是想象,歸根結底,好萊塢就是壹個文化工廠。他們探索新題材的沖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追求和攫取利潤,是為了分享世界電影市場的大蛋糕,而不是為了搞文化保護計劃。他們是好萊塢,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們會用西方的價值觀和文化標準去看待和改造傳統的民族題材,按照他們嫻熟的商業邏輯去運作,推向世界。首先,他們不會“直言不諱”,其次,他們不會“開玩笑”——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們的文化理解——但他們會“在西方說話”,把壹個東方的、中國的、民族的、傳統的文化題材,變成壹個西方的、美國的、好萊塢的、後現代的電影文本。其中,最大的可能是傳統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邏輯的改變。
以之前操作的花木蘭(見圖)為例。《花木蘭》這部動畫片並不是完全尊重中國“為父從軍”傳統民俗的範本和版本,而是經過了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習慣的大膽誇張和改編。花木蘭在影片中成為了壹個典型的言談舉止豪爽,情感表達直白的西方女性,沒有中國傳統封建社會女性的矜持和謹慎。這種花木蘭是典型的西化花木蘭,不是傳說中的花木蘭。我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力和演繹把它裝進這個叫花木蘭的瓶子裏,然後大聲呼喊,出口到中國賺大錢。這對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孩子對中國歷史上這個經典女性形象的認同和接受會有什麽影響?當好萊塢相繼完成對《楊家將》、《西遊記》、《孫子兵法》等壹系列中國經典的“西方理論”後,中國孩子心中的文化景觀會是怎樣的?
與好萊塢咄咄逼人的文化擴張相比,國內影視人仍然沈迷於制作“笑話”版的宮廷劇和“警匪劇”的模式,被票房和效益淹沒,藝術想象力蒼白無力,進取精神和創造力大大削弱。面對這些已經融入我們民族血脈的文化資源,我們在金山過著清貧的生活。相比國外藝術家對中國傳說題材的熱情態度,實在讓我們的藝術家汗顏。
此外,與國外同類藝術作品相比,國產歷史傳說類影視作品大多機械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創意上存在明顯不足。比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中,孫臏與龐涓的鬥智鬥勇,並沒有濃濃的《孫子兵法》味道,卻穿插了許多浪漫的愛情故事,瑰麗復雜的智勇謀略淹沒在帶有濃濃現代氣息的情感糾葛中,令人大失所望。創作思維的落後,想象力的匱乏,對歷史題材的創作態度,應該是好萊塢搶拍中國題材影視劇對國內同行的重要警示和啟示。
好萊塢雖然探索的是中國的歷史題材,但對未來的市場和文化傳播感興趣。知道了好萊塢的真相,我們才能把握當下,為自己贏得可能性和希望。
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這是時代的現實圖景。然而,如何讓延續了五千年的燦爛中國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煥發新的活力,如何延續傳統文化傳承的千年脈絡,如何增強壹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國人民的文化認同,如何讓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示自己獨特的國旗,將是我們壹個永恒的話題。
學生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
在壹項關於傳統文化的問卷調查中,50%的大學生認為“很重要”,40%的學生認為“有用”。在“世界華人對中國的認知”中,58.5%的學生選擇了“文化”。可見很多大學生都能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他們真正了解傳統文化的又有多少呢?
至於傳統文化代表之壹的“京劇或其他地方戲”,其實有51.2%的人“不感興趣”,39.7%的人認為可以去看看,“很討厭”的有2.1%,喜歡的只有8%。
對於古典文學書籍,75.4%的大學生“偶爾閱讀”,16.4%的學生“敬而遠之”,5.8%的學生“深惡痛絕”,只有0.4%的學生“愛不釋手”。
雖然大部分學生認同傳統文化,但對其了解甚少。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很低,了解很膚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很薄弱。
與此同時,壹份題為“有多少種中國味道”的調查問卷遞到小學生手中,結果更令人擔憂。
在關於節日的調查中,除了兒童節,孩子們最喜歡聖誕節,只有33%喜歡春節,14%喜歡中秋節,12%喜歡國慶節。
在“最喜歡的歌曲”的選擇上,37%的人選擇了英文歌曲,數量最多,只有20%的人選擇了大陸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國歌的原名是什麽。38%的人不知道什麽是座右銘,31%的人沒有座右銘。只有25%的人知道文房四寶是什麽,只有39%的人會用毛筆寫字。
小學生文化品位的西化需要全社會的關註。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享譽海外,讓中國的每壹個人都應該熱愛自己所了解的東西。教師要教育小學生重視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多了解傳統文化知識。
大學生要有意識地多讀壹些傳統文化的書籍,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不再缺失。
1.傳統是歷史傳承下來的觀念、道德、習俗、藝術、制度,是相對於現代性而言的。然而,很多人在時間上錯誤地將傳統等同於“過去”甚至“過時”,在形式上將其視為“靜態”甚至“僵化”,割裂了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邏輯聯系。他們無法正確把握傳統的歷史傳承,更難以找到它與時代精神的契合點。他們強調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割裂了傳統內涵與當代風格的有機統壹。
傳統是過去的現代,現代是未來的傳統。德國存在主義代表人物卡爾·卡爾·雅斯貝爾斯指出:“在繼承中,人有壹點實踐能力,這種能力是堅不可摧的;在傳統中,妳有絕對的東西,是不會失去的。“傳統不是靜止的、死氣沈沈的歷史沈澱,而是充滿生命、永遠流淌的洪流。離它的源頭越遠,它膨脹得越大。
“妳沒看到傳統的水從天上來,進入海洋,壹去不復返!”傳統之河源遠流長,從古至今綿延不絕,在九曲循環中蕩來蕩去,不斷豐富其形式,豐富其內容,拓展其領域,使每個時代的人們所取得的成果作為壹種環保保存在傳統的神聖鏈條中,作為遺產傳遞給下壹代。
因此,傳統表演與時俱進,每個時代的人都必須促進歷史意識和當代精神的融合,繼承、創造和發展優秀傳統。
2.傳統對現代人來說是壹把雙刃劍。壹方面,它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以它是滋養現代人精神的源泉,是培養現代人格的滋養,是未來的支撐。
另壹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說,“傳統是壹種巨大的阻力和歷史慣性”,處處制約和阻礙著現代化的進程,使致力於創造新生活的人們感到了沈重的負擔。
所以,在傳統的洪流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會有泥沙和珍珠玉石壹起沈下去,有糟粕也有精華;既蘊含著推進現代化的機遇,也孕育著影響現代化的毒瘤。所以,傳統既不能被奉為神聖的偶像,也不能被簡單地當作歷史垃圾丟棄。
令人遺憾的是,面對當代生活的混亂現象,許多人表現出茫然的價值感。他們很難區分什麽是精華,什麽是糟粕,更難區分混在精華裏的糟粕和包裹在糟粕裏的精華。他們找不到“白玉的瑕疵”,也找不到“沙子裏的金子”,真正做到了適度取之,適度舍之,適度量之。
3、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文化發展和演變的中心。文化的發展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服務。每個偉大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壹個民族通過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時尚、習俗、宗教信仰、對故土同胞的熱愛、對故土的眷戀、對閱讀民族感情的厭惡和仇恨,表現出自己的傳統和自尊、尊嚴感。
我們不應該以復興傳統、繼承西方社會文化成果為借口,否定和喪失傳統的民族性。要更新傳統,就必須強調民族的主體性。任何個人都不可能回避民族的利益和命運,談什麽自我觀念的更新。
只有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的獨立性(肯定自己的獨立存在)、自覺性(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和能動性(作為積極改造環境的動力),社會文化才能繁榮發展,具有堅實的凝聚力。
於是,深入傳統沃土底層,像淘金壹樣獲得許多閃耀的金沙,鑄成閃耀著時代光輝的金寶塔。
4.超越是對傳統的否定和不滿,它追求和實現的是壹種邁向未來的新境界和境界。“老路無復,必有遷徙;維持現狀沒什麽,必須要有變化。”正是因為在繼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繼承,才形成了壹條不可阻擋的人類歷史長河,它既不會斷裂,也不會幹涸。
但是很難超越。美國社會學家英格斯指出:“許多致力於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已經逐漸意識到,他們的心靈和精神仍然牢牢地鎖定在傳統意識中,這構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同樣,當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也固執地沈浸在沈重的歷史傳統中。雖然他們穿著時髦的現代服裝,但他們並沒有真正成為壹個現代人。
超越不是超脫。超越是立足大地,巍然屹立,在傳統中繼承和突出,在繼承中求發展;超越意味著妳的腳像浮雲壹樣漂浮,意味著妳放棄了虛幻海市蜃樓的傳統構建,意味著妳在虛無中滑向毀滅。超越是客觀規律;超越是幻想之花。
5.創造是壹種偉大的力量,是壹種迷人的召喚,是前進的動力,是精神的不竭支撐點。完整的人是為了傳統而創造和創造傳統的人。人總是站在雙重歷史意識中。壹方面,他是過去文化的產物;另壹方面,他也是未來文化的創造者。他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影響和雕琢,同時又積極選擇、吸收、激蕩,註入新的時代精神,賦予其新的特征、意義和功能,使其得以發展、壯大。
用伽達默爾的話說:“傳統不是我們繼承的現成的東西,而是我們自己產生的,因為我們理解並參與了傳統的進步,從而我們自己進壹步定義了傳統。”
在繼承先輩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更加復雜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充實其內容,豐富其內涵,以新的成果增加其元素,甚至重組傳統的功能結構,使之成為壹種適合我們時代,反映歷史潮流的新傳統,以現代新觀念聚合傳世瑰寶,轉化升華為巨大的現實凝聚力和內在驅動力,使深厚的歷史底蘊散發出強烈的時代氣息。
6.馬克思指出:“人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不是隨意創造的,也不是在自己選擇的條件下創造的,而是在自己直接遇到的、被確立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沒有傳統的傳承,個人就不會有創造的智慧,社會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基礎,人類也就永遠滯留在吃血飲血的荒野。因此,著名文化人類學家蘭德曼認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氛圍中,人才能呼吸”。因此,“壹個個體必須向文化傳統學習,向他所出生的時代的文化高峰攀登”。不繼承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智慧、品質和風格,就不可能良性發展。
求異的科學精神是舊思想的“爆破手”,新思想的“燃料氣”,新傳統的“設計者”。但壹定要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上標新立異,而不是壹味貪圖新奇。
因為不是所有新奇的東西都有生命力,淺薄無聊的東西往往都有新奇的面孔。然而,有些人甚至熱衷於“反其道而行之”,肯定所有過去被否定的傳統,否定所有過去被肯定的傳統。今天,它們是顛倒的,明天就會被推翻。結果,他們沒有實現現代化,患上了現代病。
7.我們必須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壹。它既植根於強大的民族土壤,又植根於宏大的世界背景;它不僅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而且具有寬宏大量和道德寬容的精神。
也就是說,首先要立足於五千年的中華傳統,以鮮明的時代責任感和深厚真摯的民族感情和品質,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古為今用”,才能創造出更加合理的文化模式。這樣才能洞察現實,預見未來,否則只能在“無”中“隨波逐流”,變得無根無依,無家可歸。
同時要把這種深厚的民族歷史感和開放的世界視野結合起來,讓中國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國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吸收外來的傳統養分來滋養自己。
最大限度地借鑒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現代社會的壹切科學文明,“洋為中用”,即借鑒外來文化的長處,夯實民族文化的根基。在繼承中吸收,在開放中選擇,在批判中提高,不斷摒棄保守、封閉、落後,高舉民族傳統的旗幟,綻放出壹簇簇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燦爛火花。
8.在歷史的漸變時期,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按照傳統習慣去思考、生活、行動,並不覺得傳統有壓迫感。
然而,在歷史劇變的社會轉型期,人們強烈感受到傳統的沈重負荷,也渴望擺脫無形的糾纏。所以個人零星的、不穩定的感情被激化,很容易被不可名狀的潛意識驅使,被情緒沖動,導致破壞性思維泛濫。這是我們這個轉型時代的突出心態。
因此,擺脫情緒化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科學的理性精神和建設性意識,對於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9.每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珍貴的民族文化,每個民族文化都鮮明地展示著自己的民族精神。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無疑是壹個民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壹個民族在世界上蓬勃生長的基石。
因為獨特,所以存在;因為獨壹無二,所以無可替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壹個民族在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文化智慧和精彩精神,是承載傳統、反映現代、展示人類文明未來的壹束鮮花。它不僅被這個民族代代相傳,也為其他民族所欣賞。
欣賞是真誠的贊美,不是低微的贊美;欣賞是理性深刻的審視,不是膚淺的觀光;欣賞是壹種充滿科學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批判性借鑒,而不是神壹樣的崇拜。所以,對外來文化的欣賞,或者說“賞花”,體現了壹個民族曠達大度的胸懷,這是壹個自立民族開放從容的選擇,也是壹個民族永葆生機的必要。
但是,吸收外來民族文化是壹個辯證揚棄、自覺內化的過程,是其他民族文化的燦爛火花與自己的燦爛文化相得益彰、交融在壹起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能采取“插花”的方式來學習外來的民族文化,也不能把壹根樹枝活生生地折下來插在花瓶裏,放在文化的花架上致敬。如果是這樣,不僅會枯萎外來文化的精華,也會枯萎我們民族的精神。
只有外來的文化成果與固有的深厚基礎相結合,才能再開出燦爛的花朵。讓我們像對待“種花”壹樣對待外來文化。只有把外來文化的枝幹深深地植入到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民族文化之家的花朵才能不期而至地綻放。
10雖然新生事物並不都是鮮活的,但是當我們不加選擇地熱衷於獵奇的時候,那就叫“過度”;當我們對新事物不感興趣,也不去研究、分析時,就叫“掉隊”;當我們不習慣新事物的時候,就叫“不平衡”;而當我們冷嘲熱諷甚至阻礙有生命力的新事物時,就叫做“固執”。
進取可以糾正,落後可以趕超,不平衡可以平衡,固執是壹種必須消除的阻力。
11.雖然新的未必有生命力,但對新事物的追求永遠是人類進步的永恒動力。
12,傳統是過去的時尚,時尚是未來的傳統。
傳統傳承,時尚流行。
傳統在流通中更新為時尚,時尚在流行中沈澱為傳統。
13,先行者的價值不僅在於不抄襲別人,更在於不抄襲自己。
第二,既有文化成果的傳播與文化創新和重建是統壹的。
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說:“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適應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規範。”先輩改造環境的文化創造仍然以符號或物化的形式存在,而年輕壹代則把握前人創造的文化成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文化創造。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是通過層層積累不斷積累的。這種縱向的文化傳遞和積累形成了壹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傳統,並對現存文化保持著長期的影響。此外,還有橫向的文化交流。通過接觸和交流,不同的文化體系可以相互滲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化的變遷和重構。要使文化正常健康發展,不僅需要縱向的文化傳遞和積累,也需要橫向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傳播已有文化成果,重構文化創新,是文化正常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傳播已有的文化成果是文化傳播和積累的要求。有些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成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如歷代編纂出版的文化典籍;還有當代人新的文化創造,包括新理論、新知識、新科技、新文藝作品。壹些重大的文化創造會引起文化的變化,即文化內容和結構的重大變化。文化變遷的原因既有本民族偉大的文化創造,也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豐富和發展民族文化,也是編輯活動的壹項基本任務。
這樣,在文化交流中就會出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要實現文化的整體創新,就必須充分發揮編輯活動的策劃、組織和選擇優化功能,進行文化整合與重構。在整合與重構的過程中,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被保留下來,並獲得了新的詮釋和意義,體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中的特質。外來文化的精華也被民族文化所吸收,成為民族文化的新特征。這種文化體系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全國性的又是世界性的。各種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有評論提出,創意是編輯活動的規律。這種說法固然有壹定的道理,但創造性規律適用於許多人類活動,因此有必要揭示編輯活動的創造性特征。編輯活動的創造性不僅指對具體文化產品的創造(確切地說,是再創造),還指通過文化整合與重構對文化的整體建構。編輯活動的產品不僅是具體的文化產品,而且是由各種文化產品構成的出版文化體系,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理想信念、社會習俗、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
既有文化成果的傳播與文化創新重構是統壹的,體現了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文化的傳承、積累和創新與重建是文化發展的要求。沒有文化的傳承和積澱,文化就沒有根基和靈魂;沒有文化的創新和重建,文化就沒有生命力和生命。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和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受經濟、政治和科技因素的推動和制約。因此,這壹編輯規律不僅反映了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也反映了編輯活動與經濟、政治、科技的關系。編輯活動既要符合文化發展的要求,又要符合經濟、政治、科學發展的要求,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
第三,保證文化產品質量和把握最佳傳播時機的規律是統壹的。
在編輯活動中,產品質量和最佳傳播時機既統壹又對立。這種對立統壹制約了文化傳播的效果。許提出的質量與社會效益同步律是關於質量與傳播效果的壹致性。伊勢提出的最佳運作法則,除了質量之外,還加入了時效性和編輯周期的因素,認為在最短的編輯周期內完成高質量的最終產品,不失時機地向社會傳播,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基於他們的觀點,本文將文化產品的質量、傳播時機和傳播效果作為編輯活動的基本目標,並分析了它們的對立統壹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