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歷史
鄂倫春族是中國北方古老的民族之壹。“鄂倫春族”是壹個民族自我宣言,意為“山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鄂倫春族長期以狩獵為主,采集和捕魚為輔。幾乎所有的男人都是優秀的騎手和射手。他們熟悉各種野生動物的習性和規律,有豐富的狩獵經驗。它最早生活在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西起貝加爾湖,東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部分鄂倫春族從黑龍江北部南遷至大興安嶺。現在分布在鄂倫春自治旗、楠木、黑龍江省十八站、內蒙古白銀、遜克、嘉蔭等地。在20世紀40年代,他們仍然是壹個遊牧民族,保留著原始公社的殘余。他們的獵物在部落內部均勻分布,壹些原始的消費甚至分配習慣被保留下來。老、弱、傷、殘不僅得到了壹份,而且還得到更多。現在他們已經定居下來,告別狩獵,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族人心靈手巧,可以用樺樹皮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衣服、鞋子、箱子、籃子、桶、箱子,甚至輕巧的樺木船。這些物品圖案精美,輕巧耐用,精致大方。
3.節日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上,鄂倫春族家庭都會祭拜火神,向篝火燒香,扔壹塊肉,灑壹杯酒。客人來拜年,也是先拜火,再往火裏扔壹塊肉,壹杯酒(多是客人帶的)。
4.衣服
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鄂倫春族獨具特色,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皮衣文化。麂皮不僅耐用耐磨,而且耐寒性也很好。不同季節的獸皮可以制成不同種類的衣服。比如秋冬季節,麅子的皮毛長而密,皮厚而結實,抗寒能力強,適合做冬裝。夏季麅的皮毛稀疏短,適合春夏服飾。鄂倫春族的服飾以袍式為主,主要有裘皮袍、裘皮大衣、皮褲、皮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馬甲、頭皮帽等。最有特色的是頭皮帽。這種帽子是用完整的麅子頭皮制成的。方法是:將麅子的頭皮剝下來,煮熟,在眼睛周圍的兩個孔上貼上黑皮,割下兩個耳朵,用麅子的皮縫上兩個人造耳朵,角照常保留。這種帽子不僅禦寒保暖,還是打獵的絕佳偽裝。據說如果不戴上兩只假耳朵,遠處的獵人會誤以為是真的麅子,誤傷。
5.規定飲食
在過去,各種動物肉壹直是主食。壹般壹兩餐就黯然失色了,吃飯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人的日常飲食中有許多大米和面粉的品種,面包餃子也很常見。鄂倫春族人吃各種各樣的肉。除了森林裏的各種野生動物,它們還捕食河裏的鳥和魚。最常見的食物是牦牛肉,其次是牦牛肉,被視為美味可口。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喜歡喝酒。他們喝兩種酒。壹種是馬奶酒,用馬奶酒、小米、小米,發酵壹周,再用蒸籠蒸,讓家家戶戶自己釀。另壹種是白酒,多是外地進口。
6.體系結構
“謝仁柱”是鄂倫春族語言,意為“木屋”。它是由二三十根長五六米的木桿和動物皮或樺樹皮搭成的簡易圓錐形房屋。斜柱的構造非常簡單:首先可以將幾根頂端帶有樹枝的木桿相互咬合,形成壹個傾斜度約為60度的圓錐形框架,然後將其他木桿均勻地放置在這些主框架之間,形成壹個傘狀骨架。用鹿皮或樺樹皮覆蓋,就建成了壹個“斜柱”,夏天可以防雨,冬天可以防寒。斜柱頂部要有縫隙,這樣裏面生火時可以通風排煙,可以采光。南面或東南面還有壹個門,可以讓人進出。斜柱上的覆蓋物應隨季節而變化。冬天氣候寒冷,所以經常被樹皮覆蓋。壹根斜柱大概需要五六十張皮。春天天氣轉暖,可以換樺樹皮。斜柱多建在山坡背風向陽處,夏季多建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斜柱結構簡單,蓋子極易取下,所用原料幾乎是隨手可得。是鄂倫春族狩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下來後,鄂倫春族大多數人都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砌或土木結構的房子。這種相對原始的活動房屋只是在秋冬狩獵時偶爾搭建,用於避雨或臨時避寒。
7.宗教
鄂倫春族信仰薩滿教。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導致了鄂倫春族的多神教。鄂倫春族相信自然山川樹木、風、雨、閃電、太陽、月亮、星星都有神靈。打獵時,每次遇到古樹、高崖、溶洞,都以為是山神“白”的棲息地,不敢出聲。妳應該磕頭求肉,祈求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