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好吃的狗都重新嘗了壹遍面條,什麽“前50”“前100”都是人民的意誌創造出來的。其實最好吃的面是那些地攤面,但是妳看不到這些面攤沒有華麗的裝修和高檔的餐桌用具,而且往往食客如雲,不講究身份地位。可見小面真的是最受歡迎最貼心的面食。那麽,為什麽叫小面呢?哪裏“小”了?仔細想想,也可以說壹說。
首先,重慶面的“小”在於它不是重慶人的主食。川渝的主食是大米。早期這兩個地方的人都認為吃面條不夠,說“面條不夠吃”。不要以為只是意識形態的問題。這兩個地方的人如果只吃面條,真的會覺得餓,所以絕對不會把面條當飯吃。這在壹個以面條為主食的地方,真的是不可思議。
川渝物產豐富,廚藝自然精湛。面條是他們用來吃的,用來嘗的,用來玩的,最多餓了就放個底。所以這個“小”決定了它是零食而不是主食的地位。當然,這壹點現在已經改變了,但本文只是追溯了“小面”的起源。
第二,“小”就是它是素面,沒有“蠍子”。凡是加了“蠍子”的,就應該叫蠍子面,而不是小面。這就是重慶面和成都面的區別。成都人喜歡在面裏加肉末,但是重慶面絕對不加肉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重慶的面館只賣小面和肉末面。而臊子就比較簡單:雜醬。缺油少肉的年代,沒有肉,只有小面。
隨著改革開放,重慶與其他地方的交流日益頻繁,特別是隨著行政區劃的擴大。各地的烹飪方法相互交流,人們的口味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就面條而言,種類更多。從面條的粗細和加工來說,有寬度的區別,還有拉面、刀削面、鋪蓋面等等。但就口味而言,還是小面和羞面。而臊子也從單壹的雜醬發展到了豌豆、雜豌豆、牛肉、排骨、蹄花等等。但小面依舊不變,以素色示人(相對而言,無論是紅湯還是清湯)。現在有人把臊子面叫做重慶小面,比較籠統。
第三,“小”就是做菜簡單。在外人看來,重慶面的調料已經夠復雜了。其實在重慶做面條的人眼裏,只有多種多樣的調料才能滿足重慶人喜歡的麻辣鮮香的口味,調料玩好了重慶人才能吃到下面。評價小面的唯壹標準就是調料。而且很多調味品都可以用勺子煮。相比川菜復雜的烹飪技術,真的是簡單快捷。有客人進店說“來壹碗面”,老板就等著鍋裏的開水燒開,滴下面條,煮得過火,滴上幾片綠葉,幾分鐘就端上了食客面前。
第四,“小”就是價格低。既然位列零食之列,就註定了它的價格會和各個年齡段的工資和物價水平相匹配,會更低。更別說五六十年代的壹碗錢了。那時候在飯店經常要壹碗小面壹碗白米飯的人,吃飯都是用面條,連調味湯都是用米飯拌的。吃飽肚子,少花錢。
目前重慶面的最低價格是六塊錢壹碗,比起點壹份炒菜或者蓋飯還是便宜又好。據觀察,經常有年輕的上班族或外出辦事的人,中午壹碗面就能應付。壹個是現在生活好,食品安全,壹碗面就夠了;二、中午時間緊,怎麽簡單方便?第三,我習慣和家人或者朋友壹起吃飯或者吃個飯,中午可以湊合。就這樣,小面成了壹部分人中午的主食。
最後,小面的“小”還在於它的口味可以靈活變化。食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提出個性要求,這是壹種非常平等和親切的感覺。如紅湯(辣)、清湯(不辣)、黃(面硬)、幹(無湯,食客拌面加調料)、寬湯(多湯)、青(多菜)、重辣(多辣椒)、少麻(少辣椒)等等。
近年來,重慶面在全國各地都很受歡迎,就像重慶火鍋壹樣,得益於這壹方水土培育出來的味道,也就是重慶人舌尖上的記憶。“妳說的就是妳嘗的,妳喜歡的就是妳喜歡的。”外地朋友去重慶學藝術,學費收了幾千,連重慶小面都想不到。
重慶人愛吃小面,全國聞名。出去久了,尤其是北方,最想吃的就是重慶火鍋和面條。朋友去北方才十天。下了回重慶的火車,我直奔面攤,要了兩碗面。我壹口氣把它們都吃完了,連湯也喝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