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登高祈福、秋賞菊花、穿山茱萸、祭神祭祖、重陽節宴壽等民俗。至今增加了尊老的內涵,重陽之日宴飲,感恩尊老。
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據文獻記載,當時有爬山飲菊花酒的習俗。中國人對重陽節壹直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很多祝賀重陽節、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祭思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李白《九月十日事》:“昨日爬山,今日又給。菊花太苦,受這兩個重陽之苦。”主要節日活動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山茱萸、吃糕點。每到重陽節,都是登高遠眺、放松身心的好時候。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壹樣,是家人團聚的節日。也是紀念祖先的家人。不僅如此,在我眼裏,重陽節還代表了人們各種豐富的情感。
在漢代,慶祝重陽節的習俗逐漸流行起來。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被所殺,她前面的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外,嫁給了窮人。賈把重陽的活動帶給了百姓。賈對人說:在宮裏,每年九月初九,要戴山茱萸,吃帳蓬餌,喝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重陽節”的名稱在三國時期就有記載。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載:“年至月,九月九日忽又至。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
晉代學者陶淵明在《閑散九日》詩的序中說:“我閑散,愛九之名。秋菊滿園,卻又惆悵,空為九華,惜字如金。”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賞菊飲酒的習俗。
在唐代,重陽節被定為官方節日。從此,朝廷和百姓壹起慶祝重陽節,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活動。
在宋代,重陽節更加熱鬧。《東京夢中華》記錄了北宋重陽節的盛況。《武林外傳》也記載,南宋朝廷“初八重排九卒”,以備次日大娛。
到了明朝,宮裏的太監和嬪妃從初壹就開始壹起吃花糕慶祝。在第九個重陽節,皇帝會親自去萬歲山爬山看勝仗,以此來慶祝他的秋誌。
到了清代,明朝的風俗依然盛行。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壹些地方將夏歷9月9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和“敬老節”。
曹丕的《九天與鐘繇之書》來了幾個月,突然又回到九月九日。九為陽數,日月應和,是人所共知的風俗,以為宜久,故須宴飲。"
傳說重陽節吃重陽糕可以消災祛病,培山茱萸可以登高避邪。“齊任玥陵”是重陽之日,以餅酒登高遠眺,是壹次享受秋誌的時間盛宴。將山茱萸洋甘菊當酒使之寬廣,令妳醉而遠之。“唐代王維《九月九日山東兄弟回憶》人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到兄弟們的屍體被登上高處,會不會也因為不到我而有壹絲遺憾呢”陶淵明在晉代的詩,在我心裏就像菊花。他們9月9日開業,客人都知道我的意思,所以重陽就壹起來了。"
清夫差頓沖的“燕京時間”被稱為重陽九月九日。在每屆的9月9日,人們扛著鍋敲門,走出國門,登高望遠...詩歌和飲酒,燒烤和蛋糕共享,這是壹個暫時的樂趣。"
重陽節來源
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重陽節,原本是壹個喜慶的日子。古人把天地萬物分為陰陽,陰代表黑暗,陽代表光明和生機。奇數為正,偶數為負。九是奇數,所以它屬於楊。九月初九,日月相會,二陽重,故稱“重陽”。這壹天,正是中秋時節,天高氣爽。這是壹個登高遠眺和放松的好時機。中國歷代很多文人墨客,此時登高望遠,飲菊花酒,吟詩取樂,留下了無數詩篇。九月,寒冬來臨,人們開始購買冬裝。他們祭祖的時候也不忘燒紙衣,讓他們在冥界過冬。於是,重陽節演變成了給祖先掃墓、燒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的慶祝方法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壹樣,是家人團聚的節日。也是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壹些會館至今還保留著重陽節祭祖的習俗,這壹天被稱為“秋祭”。在這壹天,其他人可以選擇更傳統的方式來慶祝,如家人或朋友聚會進行戶外活動,既可以欣賞自然風光,也可以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農歷九月初九,每月的每壹天都是九個數字,雙陽重,故名重陽節。
作為壹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重陽節的特點是爬山、賞菊、飲菊花酒、插山茱萸、吃糕點。其中,最突出的節日活動是爬山,爬山的習俗始於西漢。劉欣《西京雜記》雲:“三月已過,九月已過,女子遊戲,可以用楔子登山。”作者將第九與第三進行對比,指出爬山驅邪避災的用意。唐代詩人杜牧在《九日登高》中也有描述: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又稱“重陽節”、“山茱萸節”。今天的重陽節,巧妙地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結合在壹起,成為了壹個尊敬老人、關愛老人、幫助老人的節日。1989年,中國每年都把這壹天定為老人節。各地每天都要組織老年人去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很多家庭的年輕壹代也會幫助老人去郊區。民間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很多,壹般有出遊賞景、登高望遠、觀賞菊花、遍地插山茱萸、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在民間,山茱萸是“避邪翁”,菊花是“延壽客”。兩者結合,賦予重陽習俗吉祥之兆。重陽又叫重陽,因為《易經》把“九”定義為陽數。九月九日,兩個或九個日子重合,古人認為這是壹個值得慶祝的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