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釣是臺灣省釣法,鉛懸於水中,鉤於底,也指吊底釣。是中國臺灣省省釣魚專家經過長期實踐和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壹種設備齊全、動作規範、釣率高、寓娛樂於競技的舒適科學的釣魚方法。在臺灣省稱為“吊錘底釣”,主要適用於池塘釣。由於不斷發展,也使用巖石捕魚、船捕魚和溪流捕魚。
《臺釣秘笈》中“臺釣”的特點可以概括為:
1,竿細而短,線細,鉤小而無倒刺,漂細長而均勻,靈敏度高,穩定性好。
2.垂釣者坐在漂亮的雨傘和輕便的折疊扶手椅下會感覺很舒服。
3.魚竿放在竿架上,手不離竿,眼不離。
4、餌料優良,誘性強,能迅速聚魚並使蚌爭搶吞鉤。
5.各項要求規範,操作容易,動作標準和姿勢正確,講求速度,上釣率高。
以池塘釣魚為例。臺灣省水池劃定的釣位只有壹米寬,漁民只能壹個挨著壹個坐。所以臺灣省漁民引進大陸的標準化鯽魚捕撈方法和釣具設備,完全是因為臺灣省池塘漁場的場地和捕撈環境要求嚴格。壹般他們的長竿長度只有3.5 ~ 4.5米,拋鉤、提竿、提魚的動作必須是垂直的,否則會幹擾和妨礙漁民。
二、臺灣釣魚的基本裝備
(1)主要設備
1,魚竿:
臺灣捕魚的主要對象是鯽魚。壹般活動在1.5 m左右的深度,靠近池邊魚的重量壹般在150-300 g之間,最大只有500 g,所以魚竿壹般用3.6 -4.5 m的碳素或玻璃鋼調..當然也需要根據不同水域的情況來選擇。使用碳棒時要註意環境,防止觸電。硬桿調整比較適合新手。
2.釣魚線:
釣魚線:臺灣釣魚線由兩部分組成。從極尖到引線底座的部分稱為幹線(或母線),引線底座以下的部分稱為副線(或支線)。小魚線比較細,線要細,怕小魚受驚。臺灣釣的釣線應該是柔軟、抗拉強度高、切割能力好的釣線。釣鯽主線直徑不得超過0.20毫米,副線不得超過0.10毫米..這麽細的線如果釣到大魚,肯定會跑掉!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寧可多釣些小魚,也不要釣不到魚!釣魚線也分為各種類型:“陶瓷線”和“尼龍線”...可以去漁具店詳細問問。壹般根據目標魚、釣竿、釣線的抗拉強度來選擇。
3.掛鉤:
臺灣釣魚壹般不需要大鉤,為了快速脫鉤,使用不帶倒刺的鉤。目前市面上有專門用於臺灣垂釣的無倒鉤魚鉤,可以根據垂釣的大小選擇相應大小的魚鉤。如果實在買不到無倒鉤的掛鉤,可以自己解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尖嘴鉗把鉤子的倒刺往鉤尖方向夾回去,比如海金6號鉤。如果出現毛刺,妳得自己銼。
4、魚漂:
臺灣釣魚用的浮漂大多是立式浮漂。形狀應上下銳利,中間呈流線型,整體均勻細長,打標顏色要鮮艷醒目,打標段不能過多。壹般浮頭是壹根實心細桿,粗細和鉛筆芯差不多。浮體采用孔雀羽根或輕木,塑料的感光度不好。浮動標誌桿(浮動尖端部分)可分為實心和空心兩種。固體靈敏度高,但穩定性差,遇到麻煩很難辨別咬鉤的真偽。所以有人喜歡用中空的細塑料管來標記尾部。市面上賣的達摩花車,往往是很多漁民喜歡的。浮子的浮力或大或小。可以選擇幾個同品牌不同浮力的浮子,根據需要更換。
魚漂的選擇要根據水的深淺,竿的長短,魚的大小,視力的好壞來決定。水深、風大、釣竿長適合大漂;水淺,風小,魚竿短。用大餌釣大魚,宜用大漂,反之亦然。視力好的話可以用小浮子,比較靈敏。如果視力不好,可以選擇厚壹點的浮子。但是,彩車和鉛墜之間的協調必須適當。
5、鉛墜:壹般用鉛皮比較好,因為容易調節重量。
6.太空豆,浮動座,扭環(耦合環),鉛座。
(二)、輔助器具
1,椅子和桿架:
當初的桿架和椅子是分離的,現在還有人用分離的,便宜點。不過比較好的是臺釣專用椅,也就是比較壹般的釣箱。桿架和釣箱是壹體的,可以同時裝兩根桿,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2、魚類保護:
它由金屬框架和尼龍網組成,長2米多,直徑30-40厘米。因為護魚欄的空間是開放的圓柱形,魚在護魚欄裏很安靜,避免了驚擾釣點附近的魚。長度大,便於適應各種釣點和岸邊離水面的高度。護魚器需要掛在支架上,護魚器口上連接壹根細金屬絲,或者在護魚器口上安裝壹根“擋針”,這樣非常方便將釣到的魚敲入護魚器,節省時間。
3.太陽傘:
用於遮陽防雨,既保護了身體,又減少了不必要的幹擾。
4、工具箱:
安裝必要的工具和備用的小漁具,如鉤、重物、線、太空豆、聯結環、浮子等。
5、誘餌盒:
包各種幹濕餌。
6.抄網。
7.漁具包、魚竿包等。
8.其他:主要是食物和飲料,醫療用品攜帶的袋子等。
除了所有這些工具,《臺灣省漁法》還明確規定了各種工具的放置方式、放置位置和順序,使用臺灣漁法時必須嚴格遵守。在釣場,釣竿架要放在垂釣者的前面,餌盒位於釣竿架和垂釣者之間。在漁夫的右手邊,依次放著工具箱和桿袋,與漁夫平行。護魚板應位於垂釣者的左前方,手書網在右左側。
第三,臺灣漁撈群體的組合
鉤、墜、漂、線的組合是臺釣能否顯示其優越性的關鍵。
1,主線組合:
主線(即魚線和母線)壹般應比魚竿長10-30cm。先裝壹個“太空豆”,再裝壹個浮動插座(浮動座),再裝壹個太空豆夾浮動座。然後放上壹顆太空豆,再放上鉛基。安裝另壹個墊塊來固定引線底座的位置。最後系上“背扭環”(也叫聯結環)。現在有直接帶V型鉤的鉛皮座,或帶O型圈的,或直接用子線連接的。
2.腦線組合:
壹般認為,腦線的直徑應為主線的1/2,實質腦線應略小於主線。長度約35厘米。在兩端各系壹個魚鉤。線應該從鉤子內側拉出,並系緊。打結後,兩個掛鉤相距約30厘米。將與掛鉤系在壹起的腦線對折,形成兩個掛鉤,壹個在上面,壹個在另壹個上面,在折疊的部分打壹個外∞結,兩個掛鉤之差為掛鉤長度的壹半。
3.與竿尖固定:在竿尖的尼龍線上打壹個結,在主線的另壹端(無鉛皮座的壹端),將魚線往回翻8厘米左右,打兩個∞結,形成壹個大環和壹個小環。把線穿進大環裏,然後穿在竿尖的尼龍線上擰緊。解開的時候拉壹下小環就行了。
第四,臺灣漁漂的調整
1,正常情況下的漂移調整
壹般情況下,臺釣的調漂通常是調四目釣二目。
調節浮子分兩步進行。
第壹步:首先,將浮子座靠近鉛座,使吊鉤到浮子標記桿的長度小於水的深度。然後在空鉤狀態下,在鉛皮座上加或減鉛片,使其浮出水面四眼(離浮尖四格)。這時魚鉤和鉛座都懸浮在水中央,而不是沈在水底,所以叫“掛釣法”
開始調整時,應在鉛板架上卷繞更多的鉛板。如果魚漂放入釣點後完全沈入水中,說明鉛塊太重。可以用剪刀把鉛片剪下壹點再試試,直到浮漂出水,魚鉤的位置懸浮在水中,就算達標了。
第二步,在調整好四個目的基礎上,兩個魚鉤都上鉤拋入釣點,主線全部壓入水中。這時,所有的漂浮物都會慢慢沈入水中。然後向上撥動浮子,直到它露出水面,雙鉤沈入水底。即使調整浮子的工作全部完成,也可以開始掛鉤了。如果魚吸吮魚餌,所有漂浮的標誌物都會沈入水中。優質的浮漂,如果有壹半的餌料溶於水中,浮漂在水中會上浮壹只眼。如果魚餌完全溶解在水中,浮漂應該是浮在水面上的四眼,說明魚餌已經溶解,變成了浮在水中的空鉤,要及時更換魚餌。
壹般情況下,為什麽常見調四眼抓兩眼?是用三只眼睛抓壹只眼,還是用五只眼抓三只眼?答案是肯定的,下壹節也會證明這三種模式的效果是壹樣的。但是為什麽要用四只眼去抓兩只眼呢?因為如果調整五六眼,很快就結束了,精神調整的余地就不大了。而且釣魚的時候尾巴離水面太高,受風的影響會更大。如果調整三只眼睛,釣眼的範圍就小了,只能釣到壹只眼。想調精神,只能調眼睛壹半。
為什麽要抓兩眼?“二”字是由“四”字決定的,因為兩只眼睛產生的浮力和兩小群雙鉤魚餌的重量差不多(不包括自身產生的浮力)。調整四眼抓兩眼,魚鉤和魚餌輕接地,保證靈敏度適中。
七、魚餌
臺灣釣魚的壹大特色就是餌和誘的結合。誘魚的方法是將較大的魚餌捏在鉛基上,拋向釣點,向內拉回20-30厘米,然後連續提竿4、5次。然後把比魚餌略大的魚餌掛在兩個鉤子上,連續拋十次左右,讓魚餌壹個個垂下來,這樣窩就已經形成了。然後把雙鉤掛在魚餌上,扔進窩裏。當浮子稍有動作,釣竿就會立即被提起。反復幾次後,魚會變得不耐煩,越來越多的魚聚集起來,妳就可以正式釣魚了。
誘餌的選擇。為了省事,臺灣釣最好在店裏買餌,因為臺灣釣對餌的要求很高,需要特殊的設備。對於不同的物種,它們需要是香的,腥的,甚至是甜的。當然也可以自己做,但是比較麻煩。餌料的硬度要根據現場情況來定。剛開始釣的時候,要把軟的魚混在壹起,這樣可以很快溶解水分,可以作為誘餌吸引附近的魚。釣壹段時間後,要選擇稍微硬壹點的粉球,這樣會比較持久,有助於魚吞鉤。考慮到水深和魚咬鉤的速度,壹般要求入水底後1分鐘內溶解。
放餌的方法應該有兩個要求。第壹,鉤尖要在餌的中間;第二,鉤底與餌底平行。誘餌可以是球形、圓錐形或圓柱形。不管是什麽形狀的,都需要符合以下原則:
壹是餌料大小要合適,要合理搭配浮落等浮力;
第二,硬度要合適,水和餌料的比例大概是1: 1。揉成小球後,放在空氣中4 -6分鐘,吸收空氣後再使用。
第三,不能太久使用和制作面團。特別是夏天,面團在空氣中發酵很快,要就地加工使用。
有的人上下鉤用大小不壹的餌料,或者下鉤餌料小,上鉤餌料大;或者下鉤餌大,上鉤餌小(據說更靈敏),各有千秋。但必須註意的是,調漂時壹定要確定裝餌方式,這樣才能調眼和釣眼,才能正確反映釣鉤的水下情況和釣魚時魚的咬鉤情況。
如果用蚯蚓蝦之類的肉餌就可以了。但由於其重量較輕,需要適當平衡掛鉤上的重量,以方便浮子的調節。
八、臺灣捕魚的具體應用
臺灣釣鯽魚
壹般來說,水庫裏的鯽魚比池塘裏的大,密度也低。另外,水庫水比較深,小雜魚多,地形混雜,經常有風。所以壹般不采用拉餌造成柱狀霧區的方法,采用搓餌抓底的方法。總的原則是水溫高的夏季釣平淡,水溫低的春秋季節釣靈性。在水庫釣鯽魚,經常會遇到鯉魚、鯿魚、草魚、鯉魚、鰱魚等魚,所以即使釣鯽魚,也要把魚鉤換成稍大壹點的,用稍粗壹點的線。夏天漂4眼,釣4、5眼,讓壹鉤剛好觸底或者壹鉤完全觸底線,彎壹點。如果魚經常咬鉤,霧化較好,霧化後有絮狀殘渣的商品餌料,兩鉤均可;如果咬鉤較細,下鉤可以用傳統的面粉餌料,粘性好,耐泡,上鉤可以用市售餌料。春秋兩季浮調4目,釣3目或2目。下鉤可掛傳統的面粉餌或蚯蚓、紅蟲等粘膩耐泡的,上鉤可擦商用餌。壹般不需要做窩。剛開始釣魚的時候,就用商業餌蹭大餌,發十幾桿。以後釣魚就不用考慮拋餌了。
臺灣鯉魚
鯉魚是水庫捕撈的主要魚種。個頭大,有活力,上鉤後感覺特別兇,所以鉤要大,線要粗。鯉魚是底魚,主要是底釣。盡量把漂移調的平淡壹點。釣鯉魚的時候,分線不需要太長,最好是10 cm左右,上下鉤的距離也不需要很大,最好是1-2 cm。有時候釣大鯉魚,雙鉤是偶數,兩個子線壹樣長。壹般4目釣調整為5目或6目釣,使下鉤支線彎餌臥底,上鉤餌剛好觸底。如遇大風天氣,可換成兩鉤與10 cm支線平齊的雙鉤,並將漂調得更鈍些,使鉛蓋靠底,兩鉤均臥水底,以固定鉤餌不漂。鯉魚對水底顆粒較大的餌料感興趣,釣鯉魚時不必刻意追求霧化。餌料入水後三四分鐘就會變成像爛菜壹樣的松散狀態或者像棉絮壹樣的狀態,這樣的狀態鉤子就埋在裏面了。鯉魚看到後往往會把餌鉤吸進嘴裏,上鉤率高。釣鯉魚的時候,要有耐心,不要總怕在沒有餌的情況下舉竿求食。只要巢形成了,就要定時換食,誰有耐力誰就釣大魚。另外,釣鯉魚時,最好在釣竿的手柄上配壹根滑繩或拉線,避免釣竿被突然上鉤的大鯉魚拖入水中,也便於大鯉魚上鉤後走魚,緩解大鯉魚的猛烈碰撞。
臺灣釣鯛
釣鯿魚的鉤線和釣鯽魚是壹樣的,只是支線需要長壹些,上鉤和下鉤的距離要大壹些。壹般兩鉤間距為12 cm,上支線為10 cm,下支線為22 cm。調漂時要用雙鉤掛餌,最好讓漂尖水平露出5目左右。餌料選用霧化性能好、殘渣呈絮狀的商品餌料,如董軍鯽魚餌料、老桂918、金龍瘋狂2號等。下鉤最好用傳統的面粉餌。我壹般都是把玉米粉和生豆粉蒸成饅頭,再拌點酒曲和白糖。夏秋季用新成熟的玉米胚芽也比較好。剛開始釣的時候,最好先往窩裏撒碎豆餅屑、麩皮、濕沙,然後先浮起來,這樣魚餌半水就能開始釣了。如果沒有魚咬,會向上漂10 cm。壹般來說,釣鯿魚的時候,咬鉤是有力的壹餐,然後魚漂會擡幾眼。當發現它在漂移或上升時,魚竿就能擊中魚。鯿魚喜歡成群活動。在某壹點、某壹深度找到魚後,要記住這個、這個深度,盡量保持釣點安靜,分秒必爭地釣,魚上鉤後立即將魚拉出窩。鯿魚咬鉤壹會兒,最短三五分鐘,長者二三十分鐘。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努力提高效率。不釣魚的時候,要準備好魚餌,備用魚鉤和魚網。
臺灣漁業中的鰱、鱅魚
釣鰱魚的餌料壹定要有良好的霧化性能,因為鰱魚、鱅魚對霧狀食物情有獨鐘,即使不是酸腐的餌料,清香的餌料也能吸引它們蜂擁而至。董軍鯽魚餌料和日本丸紅5號鯽魚餌料的垂釣效果會更好。調漂時,可以調得更敏捷,也可以調得無效,比如調5釣3,調5釣5;有風的話,可以調鈍壹點,比如調5到6,讓下鉤觸底,子線微微彎曲,穩住餌料。如果風大,可以換釣組。即直接用壹根細繩將兩個掛鉤綁在頂部,兩個掛鉤之間的距離約為10cm。然後在下鉤前5cm處打壹個結,在結處包好鉛皮座的鉛皮,再在鉤頂5cm處打壹個鏈接。然後,取下雙弦釣組,系上這對單弦雙鉤釣組。在這種釣組中,釣魚平淡時,鉛墜到底,餌鉤不易移動,反應也比較靈敏。鰱魚和鱅魚比較笨,不如鯉魚謹慎。遊泳和吃東西都是不計後果的。壹進釣點,就讓漂不斷晃動。當發現漂移晃動或持續晃動時,應立即提桿。釣上來的鰱魚鉤在嘴裏的情況不多,大部分掛在下頜或身上。釣鏈鯉也要在竿把上加壹根繩子或繩索。
九、水庫防臺捕魚應急措施
魚塘臺灣捕魚的先進性和速度是其他捕魚方式無法比擬的。但是因為平臺捕魚的設計本來是針對魚塘而不是水庫的,所以在水庫使用平臺捕魚要根據水庫的環境和魚情稍微改進壹下。
桿:最好選擇中等硬度的可調桿,適用範圍廣。如果太硬,布線要粗;如果太軟,反應就慢,魚就容易走。常用的有兩種:3.6和4.5。3.6適合羅飛等小魚的淺釣,4.5及更長的釣竿在水漲水深較高的情況下可以使用。
用線:除了摔得重,漂得大,跟正常的表釣不壹樣。盡量使用線徑細、水切割好的高強度線。這是整個釣組合理搭配的壹個關鍵因素,因為隨著水越來越深,大線的切割阻力對垂漂的速度影響很大。當然,釣到壹條大魚之後,就要考驗漁民引魚的技術了。腦線要短,7-10 cm,可以提高壹些靈敏度。因為水庫魚的爆發力和耐力遠高於池魚。所以3.6m桿配備1.5主線和1.0-1.2腳線;4.5米桿用2.5主線配2.0腳線比較合適。這種火柴可以應付不到兩斤,如果配壹根扁擔繩也可以應付大魚。
雖然竿又長又粗不容易跑大魚,但靈敏度肯定大打折扣。如果是為了釣大魚,最好是又長又粗的。
鉤子:最好用帶刺的鉤子。無倒刺鉤最初是為鯽魚等小魚的微弱掙紮和競技比賽中的快速脫鉤而設計的。史燚倪5-7號鉤適用範圍最廣,大小魚皆可。釣鯽魚可用白袖5號或倒刺史燚1號,釣鰱魚、大魚需用史燚9號或以上。
使用漂流物:深水釣魚的漂流物宜大不宜小,細長流線型的身體阻力小。水深導致整個釣組的傳導距離拉長,阻力增大。如果通過調整四個捕捉器和校正兩個漂移來調整漂移,可能會失去靈敏度。最好以五次漁獲為基準進行調整。在底不平、坡陡的釣位,要把漂調高壹些,比如調五六眼,釣三四眼。沒有必要非常敏感地調節儲層中的漂移。因為水庫裏有很多小雜魚小蝦米,我太敏感了,上下翻炒自己,卻拿不到魚。即使在魚池中釣魚,也應該減弱漂移以減少錯誤信號的出現。在深水中校準漂移既費力又費時。詢問兩邊的漁民或觀察他們提竿時的水線長度,以便快速完成定深工作。
在水庫中使用較大的漂浮配重,可以避免因漂浮小、落水輕而慢慢吸引中層雜魚搶食的現象,有利於拋竿。但小漂也要帶壹兩條,以防魚情有變。
餌料:深水中使用的餌料要比正常垂釣硬壹些,否則在下落過程中會受到水的長時間沖擊,餌料觸底後會迅速融化,往往形成空鉤。壹般來說,商品餌要比臺灣釣魚用的正常餌料少,餌料要在靜水中溶解2分鐘到2.5分鐘。餌料調整:在有小雜魚或小蝦的水域,餌料要調整到硬而粘。除非想釣小魚,否則千萬不要用霧化魚餌。切記:不要以為太粘太硬的魚就不會吃。實踐證明,魚是貪吃的,壹般都願意吃之前的好吃的,除非餌料不對。
拋竿、提竿:拋竿時不要填線,這樣可以縮短拋落和餌料的下落距離,也可以縮短壹些垂漂時間;深水中提竿宜早不宜遲,力度也要適當加大。只要判斷是魚的消息,就要把竿擡高,通過不斷的把竿擡高,找到釣中國魚的最佳時機。壹定要克服正常臺灣釣魚時形成的心理定勢,否則可能會錯過很多釣中華魚的機會。
說到底,臺釣只是釣法的壹種,很多原理在於個人的靈活運用。細線、小鉤、靈、鈍都是基本原則,看實際情況。舉個例子,即使是鯽魚釣,20 cm以上的腦線在休閑釣中用的也不多——因為漁場的密度通常是有限的,50 g以上的小鯽魚——比賽中常見的規格——也不多,因為釣者對它的興趣有限。用競技釣魚來做休閑釣魚顯然不是時候。
X.常見漂浮反應及處理
臺灣省釣法特殊的垂直漂,比通常的七星漂能反映出數倍的信號響應,這可能也是吸引萬千釣友學習和研究臺灣省釣法的魅力所在。在臺灣省捕魚方法中,浮動信號響應在不同的環境中是不可預測的。這裏介紹12常見的“調四目,釣兩眼”的漂浮反應及處理方法。
1,拋竿後,浮漂在鉛墜重力的影響下,幾秒鐘後會慢慢站直,但在該站直的時候,還是平躺不動。這壹般是因為小魚抓到中上層的餌料(不包括掉鉤和被水草擱置的錢),所以要及時提竿。
2.拋竿後,發現浮子在還沒有直立的情況下,迅速向河中心偏移。這是中上層魚類搶食離開的信號,很可能是體型較大的草和鯿魚在吞鉤,應立即提竿。
3.拋完竿後,彩車開始直立,自然慢慢下沈,但穩定到“抓兩眼”就不上躥下跳了。這種信號反應就是魚在中下層咬鉤。解決方法:第壹,在漂短有力的瞬間提竿。第二種是當浮尾數量不再上升時(暫停)將竿擡高。
4.浮子穩定地暴露在水中,但突然下沈並消失。大部分不是魚咬鉤的信號,而是魚的身體和尾巴摩擦釣線的聲音。如果妳在風浪中釣魚,這個信號也可能表明魚懂得吃東西。解決方法是等待1~2秒。如果沒有浮子浮出水面,就舉起桿子。
5、浮直立,浮尾出水穩定兩眼,時不時冉冉升至三眼或半眼,然後慢慢沈至兩眼。這是魚在鉤餌周圍吃東西移動時的水壓變化,而不是魚咬鉤提不動竿時的水壓變化。但說明此時漂浮的感覺很好,很靈敏。
6.當浮漂穩定,“釣兩眼”時,首先發現它緩慢上升壹只眼左右,然後變短,編號。當浮漂緩慢上升時,要做好提竿的準備,浮漂下沈短而有力時,就會提竿。
7.拋完竿,浮子直立穩穩撈了兩眼,才慢慢升到三眼,但在升停之前有短暫而有力的下沈信號。這大概是因為兩條魚相繼咬了雙鉤餌,沈短有力時要快速提竿,經常壹竿上雙魚。門後,有經驗的釣魚者可以專門釣雙魚。
8.當漂穩抓到兩眼,沒有正常的“下壹餐”信號,漂尾慢慢上升到三眼四眼,直到上升停止。這多是魚咬鉤的信號,不管漲多少次,只要確定漲停了,竿就要提了。但需要註意的是,釣魚者要有耐心,不要在浮漂還在上升的時候提竿。
9.浮子穩定兩眼左右,只有壹只眼慢慢露出或全部沈入水中,但不沈短。然後逐漸上升到第二眼。這是“假信號”,不是真信號。往往是因為公交車被壓到水裏,被風拖著飄起來;或者因為水流慢,浮子不穩。此時不要提竿,而是盡量將母線壓入水中,以穩定浮子。
10,拋竿後,浮漂沈到兩眼,再慢慢升到三眼或四眼。有三種情況:壹是雙鉤上的餌融化成粉餌,浮漂會露出三只眼睛;二是雙鉤上的兩個粉餌已經全部化掉,露出四只眼睛;第三,小魚來吃餌,但只是在嘴上,吃不到。解決辦法是將桿子稍微往邊上移動20厘米左右,將浮子壓入水中。移、浮、壓入水中後,又回到四眼,說明雙鉤已無餌,應提起再裝;如果發現魚漂在移動時有短促有力的下沈信號,說明魚已經吞鉤,應迅速提竿。
11.拋竿後垂直浮沈,但絕不沈至兩眼,四眼不浮不移。這可能是因為魚餌太軟,在下沈過程中已經融化掉了;或者下沈時被魚咬(壹般在暴風雨環境下);也可能是池底不平造成的。處理方法是輕輕向後移動浮子,按住浮子,直到露出兩只眼睛。如果它壹下子回到四眼,就應該裝上食物再扔。
12.穩穩地飄的時候,不上下飄,慢慢地左右搖擺,有時尾巴還會微微抖動。這不是魚咬鉤的信號。前者是魚類在中、下層水中遊動和覓食引起水流和水壓變化影響懸滴位移並帶動浮子出現的信號;後者是上層的小魚在玩線漂,提不起桿子。
臺灣釣魚的優勢、利弊
優勢
第壹,設備齊全,齊全。臺灣省釣法與傳統釣法相比,需要配備精美的支架、手寫網、護魚器、工具箱、凳子、雨傘等。就連常用的魚線和魚鉤也有很多改進,質量有保證。
二、鉤餌制作精良。臺灣省釣法使用的餌料,大多是專家根據不同魚類的特點和愛好專門配制的,針對性強,衛生方便,尤其是餌料堅固,容易吸引魚類上鉤。
第三,操作規範。臺灣省《漁業法》對拋竿、下餌、持竿、拿竿、走魚、抄魚等捕魚都有嚴格的規範要求,對各種設備和輔助工具的組裝也有明確規定。
優點和缺點
(1)的靈敏度較高,從漂移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餌料邊緣魚類的動態,可以幫助釣魚者把握提竿時機。
(2)使用的餌料是誘、餌結合,誘魚效果好。同時,誘釣結合容易上鉤。
(3)臺灣省釣法是根據魚類(特別是鯽魚)的覓食特點創造的釣法,對於壹些經常釣魚的魚塘是科學有效的。
但臺灣省的漁具多而全,需要較大的投入;臺灣捕魚作業也有難度;同時雙鉤容易釣到水草,漂的調整也比較困難。因此,我們應該學習臺灣省捕魚方法,並將其與傳統捕魚方法相結合,在捕魚技巧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十二、臺灣捕魚中的壹些問題
1.臺灣釣魚能釣到大魚嗎?
臺釣的漁具確實適合釣鯽魚,但是如果妳有經驗,有心理準備,釣大魚不用慌,慢慢走還是能釣到大魚的,因為提竿的時候有機會判斷魚的大小,可以從容應對。
2.臺灣漁業的局限性
可以總結為:壹是設備復雜,投資大。當然,有些不壹定要完美。第二,浮動的調整比較復雜。其實掌握要領,多練習並不難。第三,對環境和魚種的要求更嚴格。臺灣釣以釣鯽魚為主,但很難使用混養魚塘,尤其是魚大小差異較大的池塘,所以要根據情況選擇釣法和釣具,不能為了臺灣釣而去臺灣釣。
3.對“腦長線”的理解
眾所周知,長腦線是用來釣鯽魚的,因為它落水時輕盈飄逸——比鉛墜慢,方便小鯽魚入水。但是長的腦線會在壹定程度上降低靈敏度。
浮標在水中承受的重力不僅包括鉛墜,還包括吊鉤。所以水中的魚在咬鉤的時候,不需要浮40厘米,但是當它咬到餌粒擡頭的時候,尤其是咬到底餌的時候,因為鉤餌已經離開了底,浮標——正常的靈敏度就會有反應。如果真的等40 cm,那就太難為小鯽魚了!4.“上下掛鉤”問題
是否有必要壹個魚餌在底部,壹個魚餌懸空,對於休閑釣魚來說,真的是見仁見智的問題。除非漁場密度極高——高達競技場級別,否則不需要上下掛鉤。因為“上下”的設計,除了“徘徊”的好處,其實恐怕主要是針對雙魚的。
5.看漂移問題
“敦”應該是基本標準。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鯉魚的黑漂。尋找“飯”感,往往要在漂泊上下功夫。魚也是壹樣,只是天氣變了,吃法可能也變了。比如密度高的時候,搶食的結果是“黑漂”,半水搶食很難感覺到“累”;小魚的“飯”感不會很明顯,這裏很難有統壹的標準。核心是“遁”感,而這個“遁”的關鍵是實力,壹只眼,兩只眼,甚至半只眼等等。,取決於魚的種類、天氣和水的條件。
6.註意靈活性
臺灣釣魚的“細線小漂”是金科玉律,但有嚴格的前提條件,如主要以比賽為目的,底平,風浪小,水深1.5-2米。但在實戰中,情況千變萬化,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靈活性。“細線小漂”不適合對付壹公斤以上的羅飛,不適合水深3米以上的水域,不適合4級左右的大風。妳得改成大漂,羅飛得用防咬線。
7.關於“原子化”
這是臺灣漁民最感興趣的話題。而“霧化”主要是對高密度的鯽魚精養池(和鰱魚)有好處,因為可以聚集大量的魚,吸引魚漂浮,提高比賽成績。不過平時的漁場雖然也是魚塘,但是密度要小很多。這時候“引魚浮”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底層捕撈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另外,“霧化”容易帶小魚,這絕不是深水釣魚的好辦法。因為半水很容易讓魚餌被小魚搶走。
8.粘度問題
為了增加粘性,可以在散餌中加入少量粘粉,盡量不要加面粉,因為面粉容易發酵。也可以通過使用兩種不同的餌料來增加粘性(也可以通過混合餌料來提高比重和調整餌料的下沈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