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位於鎮江西部雲臺山腳下,是壹處歷史遺跡,附著在破山棧道上。西津渡古街是鎮江保存最完整、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地區。這裏有12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
1.留下許多歷史痕跡的古渡口。
古代西津渡東面有香山為屏障,阻擋洶湧的潮水,北面對應古漢溝。臨江是天然良港,海岸線穩定。六朝時期,這裏的穿越路線是固定的。在史無前例的“永嘉杜南”時期,壹半以上的北方難民從這裏登陸。東晉隆安五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孫恩率“十萬兵,千船”,從海上入江,直抵鎮江,控制西津道口,切斷南北聯系,以圍攻金盾建業(今南京),被武帝率領的北府兵打敗。
公元684年,李治、死後,武則天稱帝,和羅在揚州發動武裝暴動。羅寫過壹首著名的詩(X?,諧音“xi”)的文章《為徐敬業為武曌》(zh?求,諧音“趙”。武則天為自己正名的話)讓世界震動了壹陣子。戰敗後,、羅等人渡江“奔潤州,潛下蒜山”。
在宋朝,這裏是抗金前線,韓世忠駐紮在蒜山,抵禦南方金兵的入侵。幾千年來,這裏發生過數百次重要的戰爭。可見鎮江西津渡留下了太多的歷史痕跡,可供後人參觀和探索。鎮江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妳知道嗎?語境?它在哪裏?
2.名人停下來寫詩來慶祝這次著名的橫渡
西津古渡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歷史上有李白、孟浩然、胡璋、王安石、蘇軾、米芾、陸遊、凱爾?波羅等海內外名人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許多詩詞供後人吟誦。西津渡古街長約1000米。它創建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建,才留下現在的規模。所以從六朝到清代,整條街隨處可見。西津渡三國時稱為“蒜山渡”,唐代稱為“金陵渡”,宋代以後稱為“西津渡”。這裏曾經靠近長江,滾滾江水在腳下流淌。清朝以後,由於河灘淤積,河堤逐漸北移,輪渡隨後下移到玉山腳下的潮安寺。當時的西津古渡,現在距離長江岸邊300多米。
三國時期,孫權的東吳水師曾駐紮於此,唐朝以後,專門派士兵在此守衛巡邏。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春,王安石被召至北京,由西晉北上至揚州。乘船到瓜州時,他當場抒情,寫下了著名的詩句“泛舟瓜州”:京口的瓜州是壹片水,中山只隔幾座山。江南岸春風綠,明月幾時照我?
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凱爾?波羅從揚州來到鎮江,在西津渡登陸。可見,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自唐代以來,鎮江壹直是水運重鎮和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唯壹渡口,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自三國以來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陸遊經過西津渡時,感嘆渡口每天運送幾千士兵。清代詩人余叔子寫的詩,講的是西晉渡口人的故事。
船上繁忙的風景:
糧船第二次出西晉,壹面旗帆在水岸閃耀。
在穩穩的穿越中,流入瓜口,飛天的張馳郵報扮演陳峰。
各位,如果妳去西津渡,妳會有什麽感受?也許我會留下妳的傑作。
三。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內涵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西津渡作為渡口的功能逐漸弱化,但其活化石般的風貌基本得以保留。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內涵在於它的金都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沿著古街壹路向西走,街道兩旁的兩層小樓把我們帶回到歌舞升平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築大多是明清時期的遺跡。磚木結構,飛檐雕窗,都塗上了朱砂,給人“飛亭流丹”的感覺當久負盛名的英國華裔女作家韓在西津渡古街時,不禁發自內心地贊嘆:“走在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上,就像走在壹座自然歷史博物館裏。這才是鎮江旅遊真正的金礦。”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先生甚至稱贊它為“中國古都博物館”。
不僅如此,西津渡是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交融,這本身就是壹幅趣味無窮的歷史長卷。在這方面,古街從東到西的四個大門的額頭上的銘文給了我們壹個明白無誤的暗示。碑文有:“通登覺路”、“* * * *督慈行”、“格非劉丹”、“山川蒼翠”。毫無疑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風情。西津渡古街救生會、昭關石塔、觀音洞維修保護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項目獎。
西津渡街古老而歷史悠久,但同時又年輕而現代。古街的居民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沈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中,悠閑地生活著。也許眼前是騎驢去金山的遊客,耳邊交織著叫賣聲和笛子的旋律。他們咀嚼著歷史,就像咀嚼著鹵制豆腐幹和麥芽糖的味道。所以,西津渡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當之無愧的“文脈”。
歡迎來到鎮江的“文脈”——西津渡。
昨日已成歷史,西津渡古街如今註入了時代的內涵,賦予了生命力。現在,每當夜幕降臨,這裏都會舉辦華麗的大型燈會展覽;火熱的夜市海灘吸引了很多遊客。
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古跡,淳樸的生態,淳樸的民風,傳統的商業,這壹切都煥發著壹種難以言喻的活力。西津渡古街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和考古學家的目光。這就是令人難忘的西津渡。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西津渡。
歡迎來到鎮江的“文脈”——西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