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陳娘娘的溫州鼓樂詩

陳娘娘的溫州鼓樂詩

溫州鼓詞是浙江兩大民間音樂流派之壹,有“浙北彈詞,浙南彈詞”之說。這種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因多由盲人經營,又被稱為“詞”、“盲詞”。由於鼓詞的唱腔與民間陳景谷(俗稱“陳十四皇後”)的信仰有關,藝人經常去娘娘廟唱大曲詞,所以又叫“娘娘詞”。

溫州鼓詞主要有三種類型:娘娘詞、平詞和家族詞。其中,娘娘詞是主要類型,是溫州鼓詞中的“大詞”。因流傳時間長、影響廣,被藝人稱為“詞娘”。在溫州,人們對唱娘娘詞的藝人非常尊敬。壹般唱歌詞的藝人叫“作詞人”,只有唱娘娘歌詞的藝人才叫“君子”,唱娘娘歌詞的頂級藝人才算“君子”。

每年各個季節,溫州的寺廟、廟宇都會邀請藝人唱大鼓;平時宗族完備族譜,民間老人舉行生日、喬遷、喪事等。,並且還舉行擊鼓歌唱活動。少則壹夜,多則數日。街道、小巷、村莊都可以作為唱歌的場地。因此,在甌江、楠溪江兩岸,不時會聽到溫州鼓詞優美、古樸、迷人的曲調。當鋼琴和鼓聲響起時,男人、女人和孩子競相聆聽和歌唱。溫州鼓詞興盛時,有專業藝人200多人,民間藝人300多人。城鄉書法、詞場80多個,鼓詞受眾每天高達3萬人。

關於溫州鼓詞的起源時間,有兩種說法。壹種思想始於宋代。去過溫州、瑞安的大詩人陸遊寫過這樣壹首詩:“斜陽裏的古劉趙家莊,死後管事的瞎子翁正佐長,聽蔡中郎遍村。”可見,陸遊見證了南宋鼓唱的盛況。另壹種說法是,溫州鼓詞始於明代,由平陽巷的歌詞結合而成,後由古代音樂的衣缽和民間曲調的吸收而逐漸發展。但無論如何,溫州鼓詞壹定是從浙南民歌中孕育出來的,不斷吸收民間曲調發展完善,所以曲調才有溫州的鄉土氣息和燕山甌水的風情。

溫州鼓詞用方言演唱,壹直以瑞安方言為標準發音,進行講解和敘述。因此,瑞安被譽為溫州“鼓詞之鄉”。對於當地人來說,用瑞安方言唱的鼓詞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講究平仄、押韻、朗朗上口。既能講述曲折的故事,又能適應劇情需要,抒發情感,時而激情歌唱,時而深情哀慟,克制、揚抑、停頓、頓挫,有輕有重,有快有慢,運用自如。樂音腔細膩,奔放,悅耳,清爽。

唱溫州鼓歌詞的伴奏樂器是獨壹無二的。有鼓、牛筋豎琴(僅出現於清代光緒年間)、三板(用三塊紅木或黃楊木板制成)、小月抱(用黃楊木或常青或香樟樹鏤空制成,約四寸)。演唱時,藝人坐在椅子上,左手拿著鼓箭,右手拿著三塊板,用鼓箭敲擊鼓和牛筋,進行合拍演唱。唱娘娘詞,也要加大鑼大鼓。壹個鼓手可以演奏四到六種樂器。他左手拿著板子,掌握著拍子速度的變化。他的右手用竹筷子(鼓箭頭)敲擊鋼琴,竹筷子也敲擊平鼓、鑼、鼓。

早期由於唱戲地點不固定,大鼓多沿村逐戶唱戲,所以大鼓小巧輕便,便於攜帶。後來,這種鼓逐漸發展成為高約壹寸半,直徑約七寸的扁鼓。到了清朝末年,唱溫州鼓歌詞的樂器發生了重大變化:“金牛琴”是主要樂器,而平鼓次之。

牛是溫州人。清末瑞安藝人受棉琴師敲擊棉弓上腱弦的丁當聲啟發,於是嘗試用三五根腱臨時纏在小桌子的腳,彈奏簡單的音階為其伴奏。這是腱鋼琴的原型。後來瑞安本地藝人彭阿元把牛筋固定在壹塊木板上,唱歌時掛在桌子上彈奏,方便,音階準確,正式創造了牛筋琴。由於琴的音色優美清新,藝術家們競相模仿,並逐漸將其改進為五弦和七弦。解放後繼續改良,增至17弦。它配有渦輪和滾動條,調節方便,範圍廣。它還分為高音鋼琴和低音鋼琴,所以金牛鋼琴成為溫州鼓詞的獨特伴奏。

溫州鼓詞的內容散發著濃郁的民間氣息。早期的溫州鼓詞沒有文字抄本,只有師傅傳下來的。據趙連欽傳:“此傳(南巡傳)二萬余句,大師口口相傳。”溫州鼓詞從唱壹個民間小故事開始,逐漸發展為壹個整字,內容仍以民間耳熟能詳的傳奇故事為主。最早的長鼓詞是《十二紅》,還有根據溫州民間故事改編的高鶚、吳三春、王等。清代中葉,隨著鼓詞流入城市,文人也參與其中,壹些鼓詞根據評彈歌謠改編,如《臥炮》、《玉蜻蜓》等。但在溫州,影響最大的民間故事是《娘娘詞》和《西遊記》,講的是陳景谷的故事。

  • 上一篇:那些不是京劇的傳統劇目嗎?
  • 下一篇: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