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通史,音樂史著作還包括斷代史、音樂體裁史、音樂體裁史等。中國人和其他人都寫過歷史著作。對於歷史時代的劃分也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風格的,種類和風格非常多樣。這裏有壹些世界音樂史和國家音樂史的例子。
如果著眼於世界音樂通史,柯特·薩克斯寫的《樂器史》(紐約,1881-1959)值得壹提。他把世界樂器史分為這可以說是世界上第壹部以樂器為主要線索寫成的世界音樂通史。緊隨其後的是德國學者w·維奧拉(1907-) 1961,Die Vier Welt Walter Wiora Musik(斯圖加特)也是壹部世界音樂史專著,將東西方的音樂現象融為壹體,跨平面平行敘述。
在這壹時期,作為通史的世界音樂史的體系和研究方法還處於探索階段,因此如何書寫世界音樂史是壹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我認為,在把目光放在世界音樂史的寫作上之前,首先要科學地完善東方音樂史的學科體系。1930上雄田邊寫的《東方音樂史》,1948成雄岸寫的《樂器及其歷史》就是他的嘗試。但世界史和東方(亞洲)史的體系還存在壹些問題(其實歐洲音樂史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這裏的民族文化融合在東方要比在歐洲復雜得多,作為壹個文化圈很難形成體系。無論是東方的音樂史,還是其他西域的音樂史,都很難描述出從古代到現代的各民族、各國的完整音樂史。在《世界音樂史》的嘗試中,有安布魯斯的《音樂之歌》(Geschichte der Music)(五卷,前三卷是他在19世紀下半葉親自撰寫的)。和F.J.Fetis的《音樂家傳》和《音樂通誌》(1835-1844)的音樂史壹樣,東方音樂和歐洲古代音樂是以橫向的歷史線索並行討論的。c .薩克斯的《樂器史》和他的《古代世界音樂的興起:東方與西方,紐約,1943》對時代的看法比較隱晦。上雄田邊的《東方音樂史》分中亞音樂的傳播、西亞音樂的東流、伊斯蘭教和蒙古興起的影響、民族音樂的建立、歐洲音樂的入侵和東方音樂的全球化五章論述。岸信介的《東方樂器及其歷史》也分四個時期論述了東方音樂的歷史:上古早期的固有音樂時代、上古晚期的國際音樂時代、中世紀的民族音樂時代和近代的世界音樂時代。上述關於田邊和岸的著作都是把亞洲作為壹個整體來敘述的,只是在時代劃分和壹些歷史觀上有所不同,但在日本以外很少有像這樣的通史。w維奧拉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四個時代分為四個時期:史前與古代,古代高度文明中的東方音樂,西方音樂的特殊地位,技術世界中的工業文化時代。在東方的這壹部分,古代、中世紀、近代如何劃分並不明確,明顯存在史料不足的因素。
在描述世界音樂史時,更重要的是對歷史發展的評價。比如中國的京劇,日本的功夫,印度的拉格,印尼的甘美蘭等。這些音樂流派和風格在世界音樂史上應該占據什麽樣的位置?如何避免主觀意識,樹立音樂史觀,這是壹個很難比較和評價的問題。僅僅展示壹個詳細的年表,不可能是歷史學的研究成果。用客觀的史實和全面的橫向類比評價來確立音樂史各個時期的發展特點是非常必要的。對音樂的歷史評價,流派風格史和社會史不能分開敘述,因為音樂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環境文化中產生的。
地區和民族音樂通史分別按民族、地區和歷史年表、流派分類敘述。除了西方音樂史,中日韓三國在民族史通史方面也頗有建樹。在日本,江戶時代末期(1603-1867)有壹部關於江戶時代音樂的總述,特別是專門論述特定種類的歌曲和純玻璃(說唱音樂的壹種)——對歌曲體裁的篡奪。)(齋藤月岑,1847)。本書以純釉為主,收集了江戶時代表演者的旋律、歌詞、傳記、曲目、年表等。在這個領域,它的信息是詳細的、徹底的和權威的。19世紀下半葉,日本音樂史中出現了最早的通史專著——《歌舞音樂簡史》(註:《歌舞音樂簡史》由Konakamura Qing Moment於1888年撰寫,巖波文庫由常於1928年修訂。)(上下卷)雖為編年之作,但其整體以翔實的資料為基礎,其歷史真實性備受推崇。是最早論述雅樂制度的專著。上雄田邊1932年寫的《日本音樂史》和吉川秀吉1965年寫的《日本流行史》堪稱日本通史代表作。田邊尚雄的《日本音樂史》是壹部從文化史角度寫的作品,吸收了民族學的方法論,但作為歷史學的方法論有點過時。吉川秀樹的《日本流行史》是壹部簡明忠實的通史,它總結了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提煉了歷史事實,並按時代順序完成。但全書沒有用樂譜來解釋音樂現象和理論問題,留下了壹些遺憾。
我國出版的近現代音樂通史大多出現在民國以後,且都采用編年敘事方式。整體來看,大概有1929的《中國音樂史》、1934的《中國音樂史》、1935朱的《音樂文學史》、1953楊的《中國音樂史大綱》等主要通史。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音樂史著作,尤其是古代音樂史。原創作品雖多,但壹個國家有這麽多類似的音樂史著作,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多見的。關於中國的音樂史,法國東方音樂學家MauriceCourant在1921寫的散文《中國音樂史》收錄在A.J.A.Lavignac編的《音樂百科全書》(第壹卷和第壹卷)中,更為詳盡客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音樂史的研究迅速發展。李、張世勛、程青林於1964年撰寫的《中國音樂史》和李於1967年撰寫的《朝鮮音樂序》體例完備,歷史考證也比較透徹細致。上述通史,是在史料考證、文獻解讀、李朝以來樂譜分析的基礎上,多領域、多層次研究形成的著作。近年來對朝鮮音樂史的研究,除了國外,在歐美學者的研究中也形成了壹股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對唐宋以來中國流入朝鮮的宮廷音樂的研究(註:見龔宏宇《朝鮮及歐美學者對韓國古代中國音樂的研究》,《中國音樂學》2002年第3期)。)。
東南亞和印度的通史還沒有完全形成體系。關於越南傳統音樂,陳文茜於1962年在巴黎大學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越南傳統音樂”(註:La Musique Viet Nam en Tradionelle,pres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08,Boulevard Saint-Germain-Paris,1962)。)是關於越南音樂的歷史、傳統器樂、音樂節奏、宮廷音樂、儀式音樂的理論專著。印尼爪哇島和巴厘島的音樂,在麥克菲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但這些都是入門著作,作為通史,還缺乏文獻史料的梳理和積累。土著印度人寫的通史,有般若波羅蜜多的代表作《印度音樂的歷史發展》(1960)和《印度音樂的歷史研究》(1965)。此外,P . Sambamoorthy的《印度音樂史》(1960)是同時代的。這些作品在史料的批判、事實的考證、音樂史現象的分析演繹等方面,都還沒有真正達到深入細致研究的程度,作為通史還只是壹個初步階段。古印度音樂壹直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研究的,比如饒班達卡爾和阿南達庫馬拉斯瓦米,他們在不同的流派和風格上都做了出色的研究,所以可以想見會出壹些優秀的綜合通史。但由於印度人更註重音樂的表現,所以不太註重歷史的學習。在印度音樂史的研究中,歐美關註印度的人很多,但作為歷史考察的作品卻很少。《古代樂器》(巴黎,1941)是法國學者C·馬塞爾—杜布瓦於1年寫的。
西亞的音樂史很少是本土人寫的,幾乎成了歐美人的專屬世界。許多理論書籍的原始史料被運到歐洲,成為歐洲研究的重要依據。從R.G.Kiesewetter在1842年寫的《萊比錫的阿拉伯音樂》開始,許多學者開始對伊斯蘭音樂進行歷史性的考察。研究阿拉伯音樂史必須提到的人是英國學者H.G .法默。《阿拉伯音樂至13世紀的歷史》是他在1929年完成的《阿拉伯音樂通史》,是壹部以阿拉伯語、波斯語和土耳其語文獻為基礎的專著。《時間》壹直寫到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8-13世紀)末期,在出版後的近半個世紀裏,它是阿拉伯文化圈之外唯壹壹部權威的阿拉伯音樂史專著。次年,他的著作《阿拉伯音樂影響的史實》(1930,1,1970,第2版),以詳實的事例證實了阿拉伯音樂影響西方音樂的因素,並以大量史料證實了阿拉伯音樂通過伊比利亞半島進入歐洲的史實。然後他的壹本書《阿拉伯音樂的來源》(修訂版1 940和1965)是壹部解釋性的8-17世紀阿拉伯音樂的理論、演奏和歷史相關原始史料集,是了解早期阿拉伯音樂的極其重要的研究手冊。關於阿拉伯音樂,我還要提壹下R.D'Erlanger編著的代表作《阿拉伯音樂》(La Musice Arabia,巴黎,1930-1959,全六冊),這是近30年來的傑作。第壹卷和第二卷的前半部分是Al Farabbi的音樂傑作的法文譯本,第三卷是Safi Adeane的《旋律的寫作》的完整譯本,第四卷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獻給穆罕默德二世的《音樂通論》,第五卷是關於現代阿拉伯古典音樂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涉及音階、旋轉和壹些文獻,第六卷是阿拉伯音樂的節奏組織和形式。這本書還包含了許多五線譜的例子。本書是系統全面論述阿拉伯音樂史的重要著作。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德國和法國對阿拉伯音樂進行了壹些深入的研究。例如,在1970年,由Spuler編寫的《東方音樂》第壹卷的論文《阿拉伯音樂——伊斯蘭音樂》。阿拉伯音樂技術理論的研究還包括O.Wright的《阿拉伯和波斯音樂的調式系統》(1978)等。(註:見音樂事件,普通社會,1982,第四卷,65438+)。)。對東方伊斯蘭音樂的研究,更早的是日本學者飯田忠誌1936的《中世紀阿拉伯人的音樂觀》(註:日本東方音樂研究第壹集,1936)。)。另外值得壹提的是,岸信介的《音樂的西流》(東京音樂之友)完成於1952。於1983譯成中文,改名為《伊斯蘭音樂》(上海文藝出版社郎英譯)。這是壹本8萬字左右的小冊子,卻幾乎是我們唯壹了解伊斯蘭音樂的中文專著。該書簡要闡述了伊斯蘭音樂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用比較音樂學的方法論述了阿拉伯音樂與希臘、波斯、印度音樂的關系,並進壹步用實例闡述了伊斯蘭音樂對歐洲和東方的影響。對以往研究的總結也非常客觀翔實,是壹本非常清晰易懂的伊斯蘭音樂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