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考古發現,粵北的人類歷史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巖洞中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廣東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人類的歷史。全國各地有數百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包括曲江石霞、碾湖磚和韶關走馬崗遺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石本、石斧、石鑿、石刀、石鏟等石器,以及魚網墜、陶紡車、各種石骨裝飾品、人工培育的米粒等遺物和遺物,勾勒出壹幅嫦娥四號的圖景。展現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古文明,後繼有人,連綿不斷。
青銅文化的遺址也在城市各處被發現。說明粵北自周朝開始進入青銅時代,但發展比中原緩慢,尚未形成奴隸社會。春秋時期;韶關隸屬於荊州和揚州。戰國時期,楚國的強大勢力向嶺南延伸,粵北成為楚國的南疆。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平定兩廣,在今廣東設立南海郡。現在全市所有的縣都歸南海縣管轄。當時雖然沒有縣組織,但南海隊長任曉已經在韶關市南郊蓮花山腳下建起了壹座城堡,後來被稱為“任曉城”。
西漢初年,趙佗割據兩廣,建立南越國。趙佗將原南海郡管轄的粵北並入南越版圖。那時候還沒有縣。南越滅亡後,開始在粵北建立郡縣。漢武帝丁原第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南越國滅亡。鑒於南越國割據的教訓,漢朝設置桂陽郡(郡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陽縣* * *轄桂陽、陽山(後漢陽山入陰山)、陰山、漢渝、綿陽、曲江等十壹個縣,即今天的韶關市。東漢時期,保持不變。南雄,即今天的始興地區,在漢代屬於張羽縣林楠(後漢為葉楠,治縣在今江西南康)。
三國末年,吳主孫皓在甘露元年(公元265年)開始分析始興縣位於桂陽縣南部,曲江(今韶關市)是建立韶關縣的開始,第壹次將全市各縣統壹在壹個行政區(縣)。第二個晉朝是由於它。當時的始興縣轄區相當於1983合並前原韶關地區和原韶關市的總和,是古代歷史上以韶關為政治中心最大的時期,轄桂陽、陽山(陽山、廢陰山於吳甘露元年設,其地並入陽山),包括宜、曲江、始興(吳永安六年)始興、三縣,即南雄、始興兩縣。
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170年間,朝代更替頻繁,導致粵北郡縣廢棄,演變復雜。始興縣於南宋改稱廣興縣,南齊改稱始興縣,管轄範圍與金相近。梁陳兩朝在本市設立衡州、東衡州兩個壹級行政區和陽山、始興、安源三個二級行政區。除原縣外,還增加了廣綏(今連山,析縣所在地)、梁華(今樂昌中南部梁家,隋十八年改名樂昌)、石平(今樂昌北部,隋十二年梁家入省,其地入梁華)。翁源縣是成亮末年新設的,當時屬慶元縣。
隋朝的粵北屬於南海郡(今廣州)和西平郡(今連縣)。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東衡州改為韶州,因州北少師山中有“韶”字而得名。起初以“邵”字為州,但不久即廢,歸南海郡。
到了唐代,整個粵北地區基本上都歸嶺南路管轄(今楊煉地區曾屬湖南路)。唐朝分韶州(唐貞觀年,治曲江)和粵北連州。邵州轄曲江、仁化、樂昌、始興、免昌(今南雄)六縣。
五代時,嶺南為南漢劉氏所占。南漢又在北江增設了瀛州(今英德縣)、雄州(今南雄市)。這樣,連同原來的韶州、連州,粵北被分為四州。
在宋代,粵北屬於廣南東路。境內仍有四州(雄州改為南雄)。元代改州為道,元初在粵北設置南、邵、連、應道,均屬江西省廣東道。韶州路通往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是歷史上韶關作為行政中心最小的時期。明代粵北隸屬廣東公共事務部,境內有兩府(南雄府、韶州府)壹州(連州)。
清代粵北屬於廣東省。清初在境內設立州府與明朝相同。南雄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改為直隸州,並割為常寶郡(始興壹縣,官領)。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在曲江縣烏水邊設置稅關(名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原位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縣沔水邊,後在曲江縣北門外增設了壹座旱關。韶關的名字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該縣廢棄。1914至1920期間,曾壹度改道省下,將前朝的南雄府、韶州府、連州府合並,稱為南韶連島,後改稱嶺南路(道指在韶關)。實際管轄範圍和今天的韶關壹模壹樣。1936年,廣東省曾設立行政督察區,粵北為第壹督察區,派出機構設在韶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先後在韶關市設立北方行政公署(後改為廣東省北方行政公署)、韶關辦事處、韶關行政公署。北江行政公署下轄265,438+0縣1市(現市區,市轄各縣及清遠、佛岡、新豐、滑縣、從化、河源、龍川、和平)。韶關機構轄19縣壹市;韶關行署轄15縣壹市(現市區市縣和清遠、佛岡、新豐),後新豐劃歸廣州。1977年6月,韶關升格為省轄市,曲江為郊縣,韶關為13縣。1983年6月,地市合並,原屬地區的清遠、佛岡劃歸廣州,合並後的韶關市現轄12個縣和三個市轄區。
韶關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300-2400毫米;全年無霜期約為365,438+00天。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和豐富的降雨使韶關成為旅遊的好地方,四季常青,樹木繁茂。韶關是壹個多民族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族、壯族、回族、滿族、蒙古族、京族、苗族、白族、侗族、土家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及周邊。1993年末,全市總人口28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萬人,漢族285.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8.6%,少數民族41000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56人。
韶關歷史悠久,文明古國。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已經證明了這壹點。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設始興縣,曲江市(今韶關市)所在地,為韶關縣之始。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韶州改名,以山北部的“韶”字為國號。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在曲江縣舞水邊設立海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原位於南雄的太平關遷至曲江綿水,後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由此得名,誕生了唐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張九齡、劉瞻,六祖高僧慧能玉京等都選擇韶關作為其南宗禪宗的發源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和石霞文化的發祥地,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之壹。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廣州話(又稱廣州話)、客家話、潮汕話;當地民間藝術主要有:采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評書、快板、粵劇、舞獅等。
韶關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有名山、名剎、溶洞、激流、溫泉、原始森林、名勝古跡、摩崖石刻、珍貴文物、民族風情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仁化丹霞山、魅力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壹河流漂流度假村、九龍十八灘、國家重點寺廟南華寺、雲門山大覺寺相繼開放。舉世聞名的“馬壩人”,有廣東八大名勝之壹的金雞嶺獅子巖出的頭蓋骨,有充滿民族風情的乳源瑤寨村,有令人神往的野生動物獵場。開辟了十余條旅遊線路,成為廣東四大旅遊線路之壹。專業前評價:粵北是華南最大的旅遊基地,可以是建華最大的旅遊基地。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丹霞山楊元石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少師山、地下森林、南粵第壹峰、中國名人故居、南華溫泉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