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古代文化內涵論文
中醫學是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相關的科學與學問組成的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並且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具有內在相關性、相似性、統壹性和多元性的知識體系,或者說是在中國古代的生命科學領域中形成的壹套完整的、獨特的學科體系。中醫學的特色是直接脫胎於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思想唇齒相依。中國古代文化的延續是中醫學延續與發展的基石。
1中國文化與中醫學精神內核的壹致性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傳統醫學,唯有中醫學作為中國文化的壹朵奇葩得以延續。中醫學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核心對於中醫學來說是哲學。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是獨立發展的哲學類型之壹,它致力於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倫理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例如,《易經》是中國古代最早涵蓋天、地、人三界的深邃哲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易”有3意:①變異:指變化。哲學上講,只有相對靜止,沒有絕對靜止,變化是永恒的真理,任何事物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之中,世界唯壹不變的法則是變化。中醫在臨床上看到的是壹個人的昨天、今天、明天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然後用運動變化的思維去認識人的疾病。②不易:“千古不易者謂之經。”指在絕對的變化之中,壹定有不變的東西。③簡易:在實現不易的過程中,壹定有最簡單的路徑。《易經》的哲學精神是壹種執簡馭繁的智慧,如采用陰陽的觀點看事物。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和,中醫實乃中和之醫,簡稱中醫。“中者,不偏不倚,不過不急。”“中庸”是事物發生發展的最佳狀態,也是中醫在防病治病中的最高原則或最高追求。如《傷寒論》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所以“以平為期”是最佳的生命狀態。再者,從哲學的角度裏看,《論語》講的是社會倫理學,倫理學即哲學的“用”。讀《論語》能懂得敬畏生命,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因此,中醫學在現代的發展仍需保留其哲學特質,也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和參與。
2中國古代文化內涵在中醫學中的體現
2.1順應自然的天人關系
天人關系不但是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而且是中醫學關心的理論問題。中醫主張體自然之道,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最高目的即為自然之功,治病為了恢復本然的平衡狀態,養生只求盡其天年常度保全自然”就成為中醫治病之首務。
2.2樸素系統論的整體觀念
中醫理論的本體論基礎是中國古代的元氣論自然觀。元氣論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氣,“氣體壹而萬殊”。無形而化生的元氣構成中國古代“大化流行”的整體觀。中醫的整體觀追求的是形而上的和諧完美,而排斥形而下的分解組合。
2.3重神輕形的方法論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之壹為重道輕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說,從壹個側面揭示出了中醫學方法論重神輕形的特征。因此,盡管藏象說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和核心,但中醫學的臟腑功能不是或主要不是從這種形態結構中分析得出的。故壹些學者據此即認為中醫學臟腑並沒有實體概念,只是“機能的復合體”,故具有重神輕形的特點。
2.4得意忘象的思維意境
《系辭》雲:“聖人立象以盡其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言作為象的代表,象作為意的`代表,均是得意的工具。思維過程不應拘於言象,而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只有意才是思維的最高境界和最終歸宿。“醫者,意也”典型地反映了中醫學的思維特色,即通過“象”壹人體功能的外在表象來認識人體,並以象為本構建人體生理、病理模型。“象,形象也。臟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不難發現,得意忘象的思維過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壹種難於言傳的體悟及直覺。古今醫家多強調這種直覺體悟的“得意”工夫,只有這樣方能達到中醫治學之最高境界。
2.5崇古尊經的價值取向
中醫學理論和臨床範式早在《內經》及《傷寒雜病論》時代即已基本確立,“理必宗《內經》,方不離仲景”成為不變的信條,幾乎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範式革命,而崇古尊經的價值取向是其重要內因。例如,吳有性的“戾氣說”已突破了傳統六淫致病模式,包含著科學革命的胚芽但崇古尊經的價值取向只能視之為“非聖無法”“創異說以欺人”。由此而言,中醫學具有濃厚的崇古尊經的價值取向。
2.6醫為仁術的倫理追求
“醫者,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醫門法律》),“凡為醫之道,必先正己,然後正物《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所謂正己,就是要加強自我修養,具備仁愛之心。其次,為醫者還需具備精湛的醫術。孫思邈將中醫傳統醫德概括“大醫精誠”,深刻地揭示了醫為仁術的倫理追求,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
3小結
總之,中醫學有著十分豐富的古代文化內涵,不僅具有順應自然的天人關系觀念與樸素系統論的整體觀念,更有在方法論上亦具有重神輕形、在價值取向與倫理追求上具有“崇古尊經”和“醫為仁術”、在思維意境上具有得意忘象的特點。因此,必須從中國古代文化內涵上深人理解,方能不斷地推動中醫學健康向前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