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妳參考,如果妳不是風水研究者,寫這樣的論文有點吃力!
古建築風水在我國現代建築中的影響和應用,越來越引起從事房地產、建築、裝飾、設計等行業人士和普通百姓的廣泛關註。在此,圍繞這個話題,我談壹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教於學界和相關人士。
壹、古代建築風水的基本思想
大量考古資料證明,關註人們的生活環境是中國本土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國先民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選擇和認識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時期的聚落選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環境選擇”傾向,主要包括:(1)靠近水源,既方便生活取水,又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2)位於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3)處在河階上,不僅有肥沃的農耕土壤,還可以避免被洪水侵襲。(4)如果在山坡上,壹般會面向陽坡。比如半坡遺址,就是典型的上吉風水格局,依山傍水,兩水相交。具有啟發性的是,這些村莊大多與現代村莊或城鎮重疊。例如,在河南省洪泛海岸某段,在15個現代村落中發現了11個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在甘肅省渭河沿岸70公裏範圍內,發現了69處遺址。可見古代的人們非常重視聚落選址的因素。這壹古老的傳統深深植根於後代的腦海中,並體現在許多現代城市和村莊的選址和建設中。從古文化遺址的情況來看,在人們聚居的地區,已經有了明確的功能劃分。比如在半坡遺址,墓地被安排在居住區之外,居住區和墓區有意識的分離,成為後來區分陰宅和陽宅的前兆。新石器時代原始居住形態的不斷完善,體現了人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原始聚落的選址也表明古代先民對居住環境質量的認識水平很高。總之,人們在觀察環境的同時,開始主動選擇環境。
從商代時期的宮殿遺址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對河流與生活環境關系的認識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河南安陽西北兩公裏的小屯村,是殷商時期的都城。洹水在這裏從西北轉向南方,然後轉向東方。這條河的兩岸,南岸拐彎處的小屯村壹帶,是商朝的宮殿所在地。宮殿西、南、東南和洹河以東的大片區域,是平民和中小貴族的住宅、作坊和墓地。其北岸的侯家村和武官村是商王公貴族的陵墓。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宮殿區、居住區、生產區還是陵墓區,都位於河流蜿蜒的懷抱中,這充分證明了後世風水學中追求“屈子歸吉”的觀念由來已久。就像博山壹樣?《論水》說:“海洋洶湧澎湃,水格富饒。彎彎曲曲,水格貴。”蔣平傑《水龍經》也說:“自然水法君須記,屈中無外乎情。如果妳不想沖走,妳必須擁抱並彎曲戒指。”“水遇三彎,可以悠悠壹生,彎來朝,榮光富貴。”簡而言之,對水流的要求是“彎繞抱抱”,講究“彎有情”,因為“河灣也是龍的聚集地。”(《陽宅紀要》)
而且在風水學中,曲流內側是吉祥之地,曲流外側是兇地。《揭秘卡門玉》雲:“水可持之而尋地,水不可逆之而下。”《水龍經》也認為“反飛”、“反潛”、“反水”、“反弓水”等各種地形都是兇險之地,不利於養生。所謂“情為水,似其歸點。”水是龍脈,不要急著對著弓射。“顯然,這是古代先民在對河流地區自然環境與城鄉建築關系的長期觀察和實踐中得出的結論,這與現代河流地貌關於曲流河的變化規律是壹致的。換句話說,古代建築風水學中總結的“水為吉祥有情”的觀點,就是根植於這種科學認識。
其次,風水學強調城市和建築坐北朝南,面向太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非常合理的科學依據。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與周易研究密切相關。“周易?說蔔卦:“聖人聽天下從南。“後人把皇帝的治國方略稱為‘南術’,源於此。此外,中國的天文星圖是用面朝南、天空朝上的方法繪制的,地圖是用俯視的地理方法繪制的。因此,中國古代的方位觀念也是獨特的:前南後北,左東左右,這與今天廣泛使用的源於西方的方位觀念(上下南北)正好相反。這種“面南向陽”思想的產生,是由其特定的環境特征決定的。由於中國地處北半球,大部分時間太陽都是從南方照射過來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都是建立在直接接觸太陽的基礎上,這就決定了人們采光的方向必然是南方。而且選擇朝南居住也和季節風向有關。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季盛行寒冷的偏北風,夏季盛行溫暖濕潤的偏南風,這就決定了我國風水環境模式的基本格局應該是:面朝南,西、北、東三面環山,抵禦寒冷的冬季風,南部略開,迎接溫暖濕潤的夏季風。
因為是“居南”,所以在風水學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常用來表示方位。如《葬書》說:“取左為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陽宅十書》說:“凡房屋左側有流水者,謂之青龍;右邊有壹條長路,叫白虎;前面有個汗池,叫朱雀;後面有山頭,叫玄武,是最貴的地方。”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了風水中四神的名字。但是當這四種動物開始作為風水中的方位神時,壹時無從考證。但在河南資陽西水坡發現的仰韶文化墓葬中,有明顯的用蚌殼制成的“青龍”和“白虎”圖案,位於墓葬的兩側。如果說墓葬中的“青龍”和“白虎”的圖形也具有指向的作用,那麽後世風水著作中“青龍躍起,白虎臥虎”的思想則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其實在古代,人們就有明確的方位神概念。就像《禮記》壹樣?曲禮尚道:“好,朱雀前而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這四神的名字代表了四神的名字,形成了東西南北四種天象。所以,《淮南子?天文訓說:“最貴的神是青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四方之神,後來受到道教的尊崇,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青龍、白虎等四神為方位神,各部鎮守城、鎮、宅。符合以下條件者,可稱為“四神地”或“四靈地”。其條件是“玄武垂首,朱雀舞,青龍風,白虎馴。”也就是說,玄武方向的山峰俯視,朱雀方向的山峰會來朝唱歌跳舞,左邊的青龍山不斷起伏,右邊的白虎山形臥姿矯健。這樣的環境是“風水寶地”。
壹個風水寶地的構成,不僅要“四象齊備”,還要有脈絡、案沙、廳堂、噴嘴、方位。《陽宅十書》說:“人居宜以山川為主,其來脈最有力,此為最重。”“陽宅的故事也是壹樣,活著也要寬大為懷。唐明應該容納壹萬匹馬...或從山上或平原。前後左右有水,左右有路。”“更需要把管口收拾壹下,不要太勉強進壹分錢。群星近廳,案底不窄。這個說法是根據壹般情況,並沒有什麽奇怪的分級。”這是壹個宏觀環境上的風水寶地模式:即北部山巒連綿,南部低山丘陵遠近呼應,左右兩面群山環繞,戒備森嚴,中間廳堂分明,地勢寬敞,水流蜿蜒,是壹個理想的風水寶地。正如佛印在《風水講義》中所說:“山勢起伏,高低錯落,曲聲活潑,中心出脈,穴位突起,龍沙虎沙圍重,山在水外,層層護衛,富可敵國。”
從現代城市建設的角度,還需要考慮整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態系統。每個地區都有其特定的巖性、結構、氣候、土壤質量、植被和水文條件。只有這壹地區的各種綜合自然地理要素協調互補,整個環境中的“氣”才會順暢活潑,充滿活力,從而創造出理想的“風水寶地”——非常好的居住環境。對於中國常見的依山傍水的城市和鄉村來說,是典型的具有生態意義的環境。它的科學價值是:背後的靠山有利於抵禦冬天從北方吹來的寒風;迎著流水,夏天不僅可以接受南方的涼風,還可以享受灌溉、劃船、養殖的好處;朝陽趨勢,容易得到好的陽光;緩坡梯田可以避免洪水災害;周圍植被陰沈沈的,可以涵養水土,調節小氣候,還能弄點柴火。這些各具特色的環境因素組合在壹起,創造了壹個有機的生態環境。這個充滿生態意象和生機的城市或村落,也是古代建築風研究中壹直追求的風水寶地。
二、古代風水對現代城市規劃和建築的啟示
在古代風水中,地球常被比作人體來考慮各種因素。風水學裏有句話叫“地如其人”。如《玄女清囊海蛟經》說,“托龍之境,如人,但其身動,其手腳當有所反應;主出,群兵隨。”“本身之龍必長,身必正,兄弟姐妹必和,老少必順,賓朋必驚。”在這種人地相似的思想基礎上,龍脈的真穴在風水學上往往根據人體的結構分為三種,壹種在頭部,壹種在肚臍,第三種在外陰。具體位置是:“聚集在壹起的穴位,如嬰兒頭部,孩子出生時未滿,稍有窩者,即山頂穴位;聚穴就像人的肚臍,雙手是龍虎;聚穴如人之陰囊,兩腳為龍虎。”(清孟浩《薛鑫賦正解》)在清代的《劉仆沈心地理》中,有壹幅以人體“竅”為基點的風水穴位圖,最能形象地體現這種同類人、同類地的觀念。
因為古代風水的基礎是建立在中國傳統的陰陽元氣哲學基礎上的,所以很自然地把“天人合壹”、“萬物壹體”的思想作為貫穿整個風水的靈魂。古代中國人在金木發現了太陽、月亮、二十八星和水、土、火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以及它們與地球晝夜季節變化和災害的關系。在古人看來,天地的運動與人的成長直接相關。《遊園記》說:“人體如壹個小世界,有陰陽五行,四季八節,可以用於壹身。”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人體和宇宙是同構的。天地分陰陽,人體也分陰陽。天地有五星五嶽,人體也有五官五臟。天空分為十天,意思是地球繞著太陽轉,人有十個手指。地球分為十二支,也就是說月亮壹年繞地球旋轉十二圈,人也有十二經、十二經、十二皮...人的整個經絡系統隨著時、年、月、日、時周期性的膨脹,人的興衰,暗示著人類的出現絕非偶然。它體現了整個宇宙的生命,人體完全是。“天地有定位,山有通風,雷和風薄,水火(不)相射。”“天地與始共存,萬物與我為壹。”元氣在天地之間回蕩,氣在人體內匯聚。人實際上被視為自然生態鏈的壹部分。與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人類存在的任何活動都應該與自然和諧,與天地自然相處。因此,要避免生活在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氛圍和環境中,人類的建築活動應該有利於自然的和諧。在風水理論中,氣是用來解釋自然環境的。在人與天地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只要按照氣的運動變化規律,即按照自然的順序,達到天地與壹切自然事物的和諧,就會達到平安幸福,從而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風水選址的基本意義是為人類找到壹個合適的地方。天地之間隱藏著生命的區域,是人類生長繁衍的理想之地。綜上所述,風水理論的壹切具體措施,都是圍繞著如何找到氣的凝結點,如何滿足、接受、聚集氣,通過迎合、引導、適應宇宙天地之氣,使人體之氣與之和諧,從而有助於改善生存環境,保障人類的身心健康和子孫後代的繁衍生息。從這個意義上說,風水可以說是宇宙之氣與人體之氣相結合的藝術。
風水學強調理想環境的選擇,風水學的理想環境主要由山和水組成,尤其是水作為生命之源。《水龍經》說:“洞雖在山中,禍福在水中。”“伏石是山之骨,土是山之肉,水是山之血,草木是山之皮毛,都是血脈相連的。”因為石頭是山的骨,水是山的血。山以水為血,水本身就是有機的。《黃帝宅經》中的觀點更是明確:“宅以形勢為體,泉為血,地為肉,草木為發,宅為衣,門戶為冠帶。果真如此,則高雅吉祥。”在這裏,房屋顯然被視為地球有機體的壹部分,強調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這是風水建築思想的主旨。也有非常深厚的哲學基礎,比如《管子?《水陸》曰:“水,地之血,如流筋,故謂水有材。“王沖,總的來說?徐庶說:“天地有百條河,猶太人有血。血液流動,有壹個普遍的運動。"
風水對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大影響是追求壹種適宜的氛圍,即最有利於人類生長發育的外部環境。這種環境需要美麗的風景和好的天氣。因為有山就有“骨”,有水就有“活”,山水相得益彰。所以幾乎所有的風水環境都講究山川的搭配,按照壹定的風水空間結構組合。為什麽很多風水之地可以成為人們修身養性、休養生息的理想場所?原因是它的景觀組合合理,能給人壹種優雅、舒適、敬畏的感覺。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傑地靈”不無道理。難怪人們會孜孜不倦地追求景觀環境的合理組合。
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發展”後,開始總結和反思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後果,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地拋棄和破壞自然,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推向了對立面,嘗到了由此帶來的各種“惡果”,如氣候異常、環境汙染、自然情調缺失等等。但是,人畢竟是人,有主觀能動性和自我調節能力。世界各國圍繞“人與環境”這壹命題采取了各種對策。19年底,美國出現了“城市美化運動”,英國出現了“花園城市”的思潮,這些都反映了人們渴望與環境和諧,回歸自然。“田園城市”曾經付諸實踐,其理念啟發了許多城市規劃者,大多數新的城市設計方案都從中受益。中國在50年代提出“園林化、綠化城鄉”的對策後,他於2月1993在中國舉辦了“山水城市研討會”。錢學森先生指出,20世紀的中國城市應該是集城市園林和城市森林於壹體的“山水城市”。規劃師吳先生指出:“中國城以山水為城市構成元素,山、水、城融為壹體,各具特色。這些特征產生的背景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壹’哲學,與重視景觀構成和城市選址布局的‘風水’理論有關。”吳先生獨具慧眼,認識到風水理論在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和景觀構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啟示我們,風水理論在景觀空間上的有效結合,必將對“山水城市”的規劃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古建築風水的現代應用及價值
屬於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古建築風水,由於時代和歷史的局限,必然會有許多虛幻的成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當代的語言和科學的理念去詮釋傳統的思想,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是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建築的專家學者的重要任務。
首先要跳出傳統風水學中“神秘莫測”的怪語言圈,用簡單易懂的現代表達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風水的本質和現代價值。其次,要適應當代科技的發展,善於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為“試金石”,觸摸傳統風水,使之脫胎換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傳統風水的精髓。第三,要適應當代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和建築業的快速發展,研究我們面臨的各種新問題,敢於創新,盡快推進風水的現代化,即將傳統風水的精髓有機地融入當代建築。
當代社會的發展是以城市建設為中心的。但很多城市都沒有山,沒有河,似乎與傳統的風水相去甚遠。不過稍微變通壹下,還是能找到符合傳統風水寶地的例子。考察城內風水情況時,可將建築視為峰巒疊嶂,左右護沙,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可以說是江河溪流。對於城市和住宅建築來說,自然環境如山川河流的影響,遠不如其他房屋和與房屋相鄰的墻體、道路的影響直接和接近。因此,龍、沙、水、洞被賦予了新的特殊的比喻意義,並被應用於井陘城房屋的形態識別方法中。正如《楊宅集成》所說:“在萬瓦規模的市場中,有脊的高層住宅才是真正的龍。雖說漢龍已至天,仍要降真宗。”《楊宅會心記》也說:“臨街壹樓是壹層水,墻宅壹樓是壹層沙,門前街是唐明,對面屋是案山。”在遵循傳統風水學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發揮各個區域和先天條件的優勢,仔細發現個別區域的先天缺陷,通過各種努力,改善這個小區的整體環境和建築,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這裏有壹個海口國際貿易中心設計方案的例子,堪稱現代建築設計中運用風水理論的成功範例。以下是根據焦壹強的文章《風水學理論在現代建築設計中的應用初探》所做的介紹。
海口國際貿易中心(以下簡稱海交中心)是擬在海口建設的以會展、交易為主,兼容辦公、酒店等功能的綜合性設施。建成後將成為海口新的經貿中心。海角中心位於市中心,占地面積769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4萬平方米。由會館、酒店、辦公樓三部分組成。現代城市中類似的綜合性建築大多相對獨立,不同功能建築的入口布置在不同方向的街道上;甚至在臨街的時候,幾個功能區的入口是絕對分開的,其外部空間是同質化的。這種方式雖然是基於功能和交通的考慮,但是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以下缺點:(1)空間感覺分散,向心感不強。(2)難以形成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間。更重要的是,這種代表西方建築思想的設計方案與中國傳統的風水思想相悖。從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出發:小到家庭住宅,大到復雜的綜合性建築,乃至整個區域,都可以看作壹個整體,即天地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壹個整體。因此,任何規模的建築都可以以義馬為藍本進行設計或規劃。
據此,負責設計任務的焦壹強等設計師遵循中國傳統文脈,將整個海角中心作為壹個設計思路。也就是說,在“禁忌”中,合理利用了傳統風水學中的“日照不足”。",賦予了" "理論新的內涵,成為現代設計中可以借鑒的方法。具體方法是:(1)將整個設計方案分成九個方塊。(2)確定正門為宅門坐位,稱為“易”。嘿。(3)遵循“規則”?哎?建築布局以“不出錯”為原則,即靈活運用九宮圖進行建築布局。
他們根據城市主幹道上的人流方向確定了中心的正門在東南方向,並找出了位於東南方向的房屋形狀圖。根據方位圖可以確定(1)它從北面和東面的寂地升起,應該會成為重要的圍合因素,所以布置了寫字樓、酒店等主要高層建築。(2)西南、東南、東北方向為中性的,布置酒店的側廳、分廳等附屬建築、綠地、停車場。(3)西面和西北面兇多吉少,只布置了很短的非住宅大廳,其他都是室外展覽場地,建築之間的空隙大,空地多。
由此結合外部空間的設計形成壹套理想的設計方案,其特點是:(1)以會館為中心的封閉布局,會館、酒店、辦公樓有相同的公共活動區,使其功能與形式有機銜接,增強整體方案的統壹性。(2)建築布局疏密有致,既在功能和形式上形成放松效果,又為未來發展留有余地,綠地較大。(3)以外部空間作為交易活動的室外場地,形成內部封閉的“現代庭院”模式。(4)辦公樓、酒店、會館三面圍合,形成壹個封閉的封閉空間。這個空間由兩個相連的方形庭院組成。壹級庭院主要解決人口的交通問題,為城市提供更為公共的空間。二層庭院相對封閉。東西兩側建築相距50米,建築高度20多米。庭院垂直延伸,主要解決交易中心內部人員的交流和休息問題,並提供室外交易場地。兩個院落分隔相連,形成整個建築群的“虛軸”,有利於“氣”的匯聚、引導和通暢。(5)整個建築群被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局部空間和連續的空間序列,引起觀看點的變化,從而感覺空間尺度也不同。本文靈活運用傳統風水理論中的“形”和“勢”的概念,將建築群中較大範圍的外部空間的遠視距離視為“勢”,用以把握整體空間,約200米;20米左右的尺度給人壹種人情味,能識別建築的細節,叫“形”,用來劃分微小的外部空間。隨著人的進步,距離和形狀相互轉化,賦予生動的視覺效果,獲得基於尺度變換的空間動態感知。
正是基於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壹”的思想,設計方案力求壹種優美悅目的自然美:(1)追求多層次的景觀,通過建築的銜接來劃分空間層次,也圈定了近景、中景、遠景等景觀層次。利用建築體量之間的空隙,空間通透,引入多層次景觀。(2)營造曲線優美、動感十足的景觀:高聳的寫字樓巍然屹立;酒店的曲面和頂層逐層出口;會館的弧形屋頂透露出自然景觀和中國古城的連續弧形輪廓,富有節奏的動態美打破和中軸線構圖的平淡,為海邊增添了浪漫的氣息。(3)建築體量東高北瘦,西低巨大,形成均衡布局。建築高低錯落,疏密有序,其間綠意盎然,從每壹個街區都形成壹個穩定的三角形結構。
總之,設計者將海角中心作為海口市重要的現代化建築,在現代功能和技術條件的前提下,始終保持形式與功能的統壹。但在方案設計中,我們敢於創造性地運用古代建築風水的精髓和原理,超越造型造型的窠臼,運用風水理論的博大精髓,創造出充滿“寫意”的現代建築。值得當代設計建築界和從事古代建築風水學的同仁借鑒,以推動中國建築的現代化。
-中國古代建築風水在現代建築中的影響和應用。
——李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