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像壹條綠色的絲帶,蜿蜒流過都勻、麻江、凱裏、黃平、臺江石洞等黔東南十縣,向東流入湖南水原。河道寬度低水位時約136米,高水位時約160米。6月至7月的流速為3.18m/s..夏天水深3到5米。清水河及其支流主要經過山區,水道中礁石、淺灘較多。長江兩岸的村落,星羅棋布著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苗族。清水江上常年有木船和摩托艇航行。而劃龍舟是沿江臺江、施秉兩縣交界地區六七十個苗寨舉行的節日。它起於臺江縣南哨對岸的施濱平寨,下至烏江、小江對岸的遼東施濱。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日,來自臺江、凱裏、黃平、施秉、鎮遠、三穗、劍河等地的各族群眾近三四萬人,身著節日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清水江邊的臺江縣石洞口,共度為期四天的盛大節日——單樹龍舟節。
每當節日來臨,為了更好地度過這個吉祥的節日,各村的苗族人趁著還沒有進行插秧的農閑時節,掃房子,包餃子,擺飯桌,準備接待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與此同時,國內外的遊客紛紛前來參觀。1958年,民主德國組織了壹部專題紀錄片。1962年,清水江上有28艘龍舟。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專程來這裏拍攝清水河龍舟的紀錄片。上世紀80年代後,清水河的龍舟多達35艘。據統計,近八年來,僅端午節期間,就接待了來自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香港的遊客壹萬多人次,清水江邊的苗族龍舟節內容豐富。民族風情濃厚,是當地任何壹個節日都比不上的。是當地最好的民族節日。
二、臺江石洞苗族龍舟的起源
苗族的端午節歷史悠久。但由於缺乏史料記載,很難考證其真實出處。《鎮遠縣誌》記載“清江苗族於五月二十五日作龍舟戲,造型奇特。大樹挖成船,兩棵樹合並(兩棵樹應該是三棵樹——作者)。船極長,約四五十尺,可載三四十人。都是站著劃水,極其危險。被日本男女極度粉飾。”同治年間徐家淦的《苗疆筆記》中有關於清水江端午的記載,民國年間王思宏的《臺江邊民生活調查》(邊峰月刊第2卷第1期,1948+0)。但這些記載要麽流於表面,要麽流於表面,要麽根據壹家之言,要麽找話來說得通。而且有些描述是扭曲和好奇的,不可信。
清水江苗族端午節的由來:有壹個神話傳說。據傳說,很久以前,在小江河口住著壹位名叫包公的老人。壹天,他帶著他唯壹的兒子九寶去河邊釣魚。突然,烏雲遮天,狂風大作,江浪拍打著天空。壹條龍從深潭裏跳出來,壹下子就把它拖進了龍穴。老人嚇壞了,立即跳入水中去救他的兒子。但是已經晚了,龍已經把孩子殺了,拿它當枕頭睡著了。老人怒不可遏,決心為兒子報仇。他遊回岸邊,拿了壹把火鐮和草,再次潛入龍洞,放火燒龍,把它燒死。然而,燃燒的洞口冒出的煙霧彌漫了整個清水河。然後,庫亞連續下了九天的傾盆大雨。天很黑。雞天不亮就啄米,牛天不亮就吃草,人天不亮就幹活,大家什麽都幹不了。他們非常擔心。當時壹個女人帶著孩子摸黑去河邊洗衣服,孩子劃著打衣服的棍子繞著水轉,不經意間喊了壹聲“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很快,壹個五顏六色、四五尺長的怪物漂浮在江面上,閉著眼睛,壹動不動。大家跑過去壹看,原來是壹條被燒死的龍。勇敢的人切下壹塊肉,燒了它。很好吃。壹傳開,大家都想試試。他們成群結隊地去搶龍肉。抓著捏著,搶了整條龍。勝丙村是第壹個被發現的,是領頭的。平寨得了龍頸,唐龍寨得了龍身,榮山寨得了龍腰,申請窯洞的人去得晚了壹點,只得了龍尾,楊家寨去得最晚,只得了壹點腸子。所以現在楊家寨的龍舟都染成了深綠色(據說龍的腸子也是深綠色),叫青龍。當人們把龍肉分開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龍給大家做了壹個夢,說:“我傷害了老人唯壹的兒子,我自己也丟了性命。希望各位老少行行好,照著我的身體在清水河上劃幾天樅樹,讓我覺得自己還活著,我造雲造雨,讓妳們有個好收成。”人們聽了信以為真,就做了壹條船先劃,就像龍說的那樣,果然有效,雨下得很開心。大家更開心了,開始劃龍舟。壹開始,大家都同意;按照分割龍肉的順序排。比如盛冰被分配到領導位置,放在農歷五月初五;平齋得龍頸,安排在五月初六。然而,此時正是小麥收割和水稻插秧的農忙季節。為了不想家,過個好假期,各村又來商議,改在農歷5月24日至5月27日分階段舉行比賽。據說日期變更後的第二年,發生了幹旱。每個人都認為這是由日期的變化引起的,所以他們討論在聖冰和趙平村恢復農歷五月初五作為端午節的開始。在趙平舉行的儀式上,下遊濱東村的龍舟必須參加,他們會提前到達。等洞穴建好了,大家劃壹排就走。第二天他們仍然會在地裏幹活。24號之後,他們會舉行正式的活動,好好享受幾天。約定平寨為農歷五月二十四日,唐龍二十五日,榕山二十六日,石洞二十七日,集中在上述四地。這個規則,沿著習慣,壹直延續到今天。
世界上許多民族節日都起源於古代人類與自然的鬥爭。有些被定為節日是因為它們戰勝了自然。有些被指定為節日是因為順從和對自然的崇敬。根據上面的故事,清水江畔的苗族端午節屬於後壹種原因。即在漁獵時代,苗族先民可能與毒蛇蟒蛇搏鬥並殺死後者,此時恰逢烏雲驟起,暴雨泛濫。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被大自然的力量所震懾,認為巨蟒的出現給人們造成了災難,以此來報復。因為人們害怕蛇和蟒蛇,所以試圖恢復它們的原形,讓它們再生,祈求寬恕。清水江苗族的端午節是這種結局的來源。
反正傳說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隨著時代和生活的發展,今天的端午節已經成為團結民族、聯系友誼、方便青年男女相親相愛的新內容。端午節是壹個包羅萬象的綜合文化。也是包括自然、社會意識形態、民族心理素質、經濟、工藝美術等在內的綜合文化。壹種文化的產生往往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地中海沿岸產生了海上貿易文化,而古代中國流域產生了農業文化。龍舟文化也是如此,在清水江、小江山區優美廣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龍舟文化圈。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
三、臺江石洞苗族端午節概況。
(1)規模
第壹,劃龍舟的村,壹般每個村有壹艘龍舟,200多戶有兩三艘。放龍舟的房子,輪廓很長,叫“龍舟棚”。棚子是壹排七間八柱木結構,瓦頂,依山而建。全長約25.6米,寬2.7米,高3.24米。經過實地測量,十三個寨子的“龍舟棚”長度和高度幾乎相等。
(B)選舉鼓手
二、選舉鼓手:以村或宗族為單位,在第壹屆(即每年)選舉鼓手。苗語稱“嘎牛”,意為鼓手,俗稱“鼓頭”。“新年”是鼓的意思。本來劃龍舟應該是龍舟為主,鼓為輔。但當年的組織者不叫龍舟,而叫鼓,可能與劃龍舟和“祖先鼓祭”(又稱“鼓社祭”,是苗族以鼓為主要祭祀和音樂的祭祖儀式)有關。或者源於“祖鼓節”的主持人,所以用“鼓主”這個稱呼。
“鼓頭”由擁有龍舟的戶主輪流擔任。每年端午節剛過,“鼓頭”殺豬請寨子裏的人喝酒,大家都要決定來年誰當“鼓頭”。新的“鼓頭”選出後,上壹任“鼓頭”會把鼓和水龍頭送到他家。在壹些料場,如果有大姓,就會輪流被其大姓分到壹間房子,輪到壹間房子,也就是輪流由在世的長輩承擔。如果老壹輩放棄了,就由壹代人輪流承擔。輪到妳的時候。壹般都不想放棄,因為寨子裏戶多,轉壹次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輩子能轉兩次是幸運的。也有人生沒有轉機的人。值得註意的是,《祖古節》的主持人也是這樣產生的。能成為“鼓手”是莫大的榮幸。成為“鼓手”的條件是從多方面來確定的,比如是壹方壹地的大人物,或者是親戚朋友多、家底厚、名聲高的老年人。至於兒子多的,也可能因為親戚朋友多而當選。而最容易被選上的是女孩子多,結婚的人多的家庭(這可能是節日裏叔權習俗的壹種體現)。因為端午“鼓頭”的時候,親戚朋友到處來送禮,可以炫耀“鼓頭”的知名度,獲得好名聲,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對子女的婚姻前景也有禪意。而且,接受大量的禮物,如果處理得當,會讓家裏更富裕。所以,當妳敲鼓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家庭背景,還要考慮親戚朋友的數量,兩者缺壹不可。如果他輪流到壹個貧困家庭,不想放棄,家裏也願意在經濟上、食物上幫助他。如果妳是因為覺得親戚朋友太少而不想承受,收的禮物不太多,也不會強迫妳送給別人。
成為“鼓頭”的人,會準備好糖果點心,出門通知親朋好友新老,這叫“通氣”。言下之意,明年我家就是“鼓頭”了,希望得到妳們的幫助,讓我能有尊嚴地劃龍舟。受禮人(村裏親戚朋友沒出門通知海關,通過其他渠道得知自己的親戚明年被“打鼓”)也開始做隔年送禮的準備。屆時,親朋好友會將準備好的禮物直接送到河邊等待,稱為“接龍”。禮物主要是牲畜或家禽,其次是鞭炮和壹條大約十英尺長的紅綢。女婿的禮物至少是壹頭豬,女婿的直系親屬或家人的禮物不能少於壹只羊。壹般要給鵝或者鴨。以前苗寨當權的人在“擊鼓傳花”的時候,親戚朋友也會送牛馬作為禮物。
送禮的儀式是這樣的。龍舟劃進寨子,必須先放三矛。岸上的送禮者看到船是親戚朋友送來的,就趕緊把禮物扛到了河邊。當龍舟停在岸邊時,送禮者手中的壹串鞭炮爆炸,然後在水龍頭的角上系上壹條紅綢,再倒壹杯酒給“鼓頭”然後依次給龍舟上的所有人敬了壹杯,然後把禮物送到龍舟上。
“鼓頭”在這壹天可以得到很多禮物,但開銷也很大。除了招待所給船夫的三餐、飯、酒、菜,他還得在劃船後殺豬釀酒。招待寨子裏的人和客人。親戚朋友回去,送豬送羊,送雞鴨。如果禮物是雞鴨,就沒必要回贈。禮尚往來。以後輪到送禮的親戚朋友當“鼓頭”,送的禮物必須加倍。
從前,壹個村莊有專門的田地、山、米或錢作為端午節的經費來源,稱為“繁田”、“繁山”或“繁谷”。田和用每年的收入作為端午節的開銷。後來這種方法逐漸消失了。
如今的“鼓頭”不再是輪換產生,而是選舉產生。
(3)龍舟的制造
第三,砍樹造龍舟的時間是龍年的十月底。去的時候,從寨子裏準備壹點糯米,壹只活公鴨,壹只公雞,壹塊肉,壹尺青布,壹縷絲線,壹束麻,壹壺酒,香,錢紙,作為對“樹神”的祭品。在選定的杉樹下,先在樹幹上纏上綠布和絲線,在樹下的土上放上酒和米,然後焚香燒紙,再把鴨血放出來倒在樹幹上,邀請“山神”和“樹神”到場。然後壹個深諳古規古禮、“大富大貴”(兒孫滿堂)的老人向樹祈禱:“嵇山!請允許我們整個部落把妳砍下來做壹只龍船。願妳保護吉安老幼,子孫興旺。“儀式結束後,壹個事先選好的“有福之人”(年輕的,父母雙全的,中年的,子女齊全的,避開二奶的)開始砍第壹斧。然後大家把樹砍了。樹倒向東是幸運的(因為據說苗族人來這裏是為了在江西生活,所以懷念祖先)。這種儀式也用於砍下用於水龍頭的水柳。)然後,把樹運到寨子邊上生產。木頭進寨子,寨子裏的人都要準備酒、肉、彩絲線,迎接龍船木頭,迎接砍樹人。
龍船木運行期間,沿途親友要以酒問候龍船木,給鴨、鵝等。,又準備了壹壺酒。壹條長約壹米的紅絲帶系在龍舟木上,主客互唱恭喜。氣氛很熱烈。回到寨子,整個寨子的人都會來迎接,大聲喊:“龍來了!”"
龍船木的售價比普通木材至少高壹倍,尤其是作為母船的樹木,價格更高。壹些主人甚至提出交換壹頭水牛。
雕刻水龍頭更容易找到柳木。選好後,如果樹的主人不願意賣,就“偷”。主人發現了不罵,但“偷”樹的人必須在樹下放壹筐糯米、壹只公雞和壹壺米酒。
龍舟木材被運回寨子,並在壹個吉祥的日子開始制造。龍舟和龍首應該是同時制造的。開工前,用白鳳燒香燒紙,作為祭品獻給名叫“嘎哈”的守護神,請他保佑龍船建造順利成功。之後木匠師傅(如果他家有未滿月的孕婦,不能參加)就要動手了。壹般師傅會先“墨跡”,也就是畫出各個部位的尺寸和記號。然後所有的男人都會刨,會鑿,不會打零工就打。總之,各盡所能。船成型後,由木匠加工修整,龍舟試航。造龍舟是義務勞動。只有雕塑家才能得到壹籃糯米、壹只紅公雞和壹壺酒作為獎勵。
龍舟造好後,要祭祀,要慶祝。全村每家每戶都會根據家庭情況進行募捐。全村老少都將在龍舟棚裏舉行宴會,敲鼓、跳舞、唱歌。
(四)龍舟的形狀和裝飾
第四,造型和裝飾。龍舟的船體都是由冷杉樹制成的。中國為主船,苗語稱“和美”,意為“母船”。兩邊各有壹條船,苗語叫“嘎代”,意為“子船”。它們都是由三個大而完整的獨木舟挖成凹槽並並排綁在壹起組成的。母船厚,挖成六個艙室。每個隊長大概是1.8到5米。母船船長在21到24米之間。它大約有0.7米寬。在龍頭的前端,離水0.9米高。中間第四個艙是裝載節日期間沿海親友捐贈的畜禽,以及當天撓手的食物。
兩邊的兩個子艇比較小,壹般長約15米,寬約0.5米,是撓手和站立的地方。主導木材為水柳(苗家稱之為“動力加工機”),質輕堅韌,適合雕刻。該材料長3至4米,直徑約0.3米,取決於龍舟的船體。水龍頭上雕刻著角、耳朵、鼻子、眼睛、臉頰和胡須。龍頸下部要挖空,然後用小木板封住洞口(據說如果不挖空,龍舟就要在水中鬥龍。其實鏤空後可以減輕弓的重量,有利於比賽。頸背部雕有龍鱗,繪有金、紅、黃、綠、白,嵌有小玻璃片。像壹條真正的龍在發光。龍的眼睛嵌有小玻璃片。胡須和頭發都是飄著的,栩栩如生。最有特色的是水龍頭兩邊要裝壹對大彎喇叭。在左右角的正面,也要分別寫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5)龍舟儀式和禁忌
五、儀式與禁忌:節日期間,“鼓主”壹家每天蒸壹次糯米飯,為龍舟上的人們準備米酒、肉、鴨等菜肴。在龍舟上吃飯的人都是用手吃的。不要用筷子懷念遠祖的生活。煮飯和煮肉的人必須是上了年紀或中年的“幸運”男人。米飯蒸的時候,甑不能蓋。在煮肉時,雞鴨不允許在鍋裏翻動。米飯蒸熟後,將鵝、魚、肉放入甑中,放在龍舟上供橈手食用。電飯鍋運走後,留下的鍋碗瓢盆不準動,直到龍舟回村。最忌諱的是不允許女性上龍舟。其次,女人生孩子,月子裏不許摸龍舟。否則“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龍舟的開幕式既嚴肅又莊嚴。早在5月18日就把船推下水了。23日,母子船被辱罵綁在壹起,然後水龍頭被放在母船上。24日舉行開幕式時,要為“鼓頭”準備壹只白公雞和壹壺酒。在河灘邊擺壹張八仙桌,上面放著龍神。沿著桌腳,綁壹根去了枝葉,剝了樹皮的五倍子棍,上面留壹把叉子,打壹把傘,系壹塊紅布,剪壹串白紙。傘象征著人類的守護神被人類第壹神江洋點著了,以至於衣服都著火了,所以守護神不得不打了壹把傘來遮羞。祭神後,將草隨船帶走,插在尾部的小洞裏,再由擺渡人分發給每個人,直到龍舟集合地點,然後統壹行動扔進河裏)。桌子上有壹升米飯,三碗酒和肉。燒香敬酒後,我壹邊祈禱壹邊唱著“我手裏拿著壹只白公雞,壹罐米酒像蜂蜜。”山在哭泣,山在呼喊,請讓龍神、土地神、山神壹起下山,齊心協力保龍船平安清明,所向披靡,給妳子嗣,如萬魚。“等等。殺白公雞前問諸神,五倍子棒上滴血,撕下幾個皮翅貼在五倍子棒的小權利上;把雞煮熟,放在大碗裏,燒香,把錢變成酒,丟在地上,把熟食供奉給神靈。然後鑼鼓齊鳴,龍舟在寨子附近的水面上繞了壹圈,才出發前往比賽場地。到了近代,有的料場劃船前不舉行祭祀,只在河邊登上龍舟片刻,掌中寶喊三聲:“兄弟們!去劃船!”大家異口同聲,“啊!“如此三次,便出發了。在龍舟從比賽場地返回之前,不得移動祭祀物品。
(六)船上人員的職責
船上有壹個鼓頭,壹個鑼手,壹個扁擔,壹個導演,壹個船夫。他們分別站在或坐在母船上,每艘子船都有16只抓手。
“鼓頭”身著夏裝,身穿特制的紅色或青色黑邊絲絨背心,頭上戴著壹副墨鏡和特制的寬邊草帽。他拿著壹面直徑約為壹面的鼓坐在船的前部,鼓的兩邊蓋著鼓,背對著龍弓,面向橈手。用“咚,咚,咚”的節拍擊鼓。比賽中,他負責發號施令,猛烈擊鼓,催促橈手勇敢向前沖刺。鑼手:坐於1.5m處鼓首。鑼的直徑約壹米;掛在壹根鑼竿上,竿頭雕著壹個小龍頭。鑼繩掛在龍口。被壹個十歲的男孩偽裝成女人。劃船的時候要跟著鼓的節奏打。都變成:“咚,咚,咚!”聲音。他戴著銀項鏈和精美的銀飾,頭戴銀風冠,衣著十分華麗。這個孩子是被“鼓頭”家選中的。有人說它象征著包公和九寶父子。但這並不合理。九寶是個男孩。他為什麽打扮成壹個女孩?這可能是基於苗族人生活在水鄉的事實。早些年,他們有男女劃船的習慣。後來因為江面風浪大,劃船速度快,女子體力不支,死在水中,改由男子劃船,女子停止劃船。打扮成女人的孩子象征著他們永遠不會忘記古老的習俗。坡嶺:苗族人稱之為“新富”,“鼓頭”請的是實力好、水知識好的人。
賬戶管理:每到壹個地方,親戚朋友送禮物都會做個記錄,方便“鼓頭”日後回禮。
抓手:每艘子艇十六人,每艙四人。站著,不要坐著,比賽過程中微微弓步站直。他們都穿著紫藍色的土布雙排扣上衣和陰丹士林褲子。不要卷起褲腿(意思是妳在求雨的時候卷起褲腿,這樣不好求雨)。在腰上系壹個大約壹英寸寬的編織花,用銀泡泡釘壹根帶子。頭上戴著壹頂精致的繡花邊“馬尾辮帽”。帽子的帽檐上有三塊銀白色的像鳳冠壹樣的東西。過去劃龍舟的時候,大家都戴著蓑衣和紙帽子遮雨。橈手的橈臂長約2米,寬10厘米。手是圓柱形的,發射端是壹根桿子,最下端是弧形的尖頭。
鞏俐,苗語叫“大帶”,應該會水,善於應變。他手裏拿著壹根長長的徑向桿,給舵槳打氣。他壹邊掌舵,壹邊發出調整橈手橈節奏的命令。所以在清水江的龍舟上,鑼鼓只是起到助威和渲染氣氛的作用,而齊輻的重任就落在了鞏俐身上。
節日期間,最具民族特色的活動也屬於少男少女的“郊遊”,即浪漫。而且市場上的交易也是伴隨的。
龍舟比賽結束時,龍舟滿載著禮物緩緩離開,岸上的人們向船上的親友揮手告別。這時,龍舟上的橈手放開了感情,唱起了節日即將過去,讓我們明年再見的歌:廟嶺山綠了,沐浴著陽光。清江流水,翻騰著金朗;端午節,是多麽的無憂無慮。何苗點頭微笑,劉翠揮揮手。端午節過後,要把心關好,年年豐收,年年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