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的歷史演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的歷史演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教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教育:壹種是中國生產者黨領導的解放區的新民主主義教育(見新民主主義教育);壹種是國民黨統治區的奴化、封建主義、法西斯主義教育(見國民黨統治區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國民黨統治區的教育十分落後,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據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統計,1947年有高等學校學生150000人,中等學校學生1946人,小學學生2285.8萬人。按當時全國4.7億人口計算,每萬人只有3名大學生,38名中學生,486名小學生。中國80%以上的年輕人是文盲,適齡兒童入學率通常在20%左右。中等及以上學校的學生中很少有勞動人民的子女。幼兒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更是落後。

在舊中國的教育中,封建私塾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城市私塾接受外國資助的比例也比較大,學校的分布也很不均勻。絕大多數中學位於縣級以上的城鎮。有些地區縣沒有中學,鄉沒有小學。465、438+0%的高等院校位於上海、北平、天津、南京、武漢、廣州,40%的國立大學和46%的私立大學位於沿海地區。偏遠省份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很少。1946年,新疆只有壹所學院和八所中學100學生,寧夏有五所中學,青海有四所中學,西藏連壹所中學和小學都沒有。

但是,舊中國學校的進步師生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17北京大學十月革命後,圖書館館長李大釗創辦了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1919北大學生發動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投降背叛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教育界的進步力量同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進行了壹系列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1926,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師生參加三八反帝愛國遊行。同年6月165438+10月,清華大學成立中國* *生產黨支部,成為清華大學地下革命活動中心。1935年,偉大的“壹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在北平爆發。後來,中國各地學校的師生,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更廣泛地展開了革命鬥爭。比如1945,西南聯大發起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的“壹二·壹”學生運動;全國解放前夕,全國各地學校推進了中國* * *產黨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的學生開展的保校鬥爭,等等。在學生運動中,廣大青年和有誌之士同反動當局進行了長期鬥爭,有的英勇犧牲,為社會進步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學生運動的骨幹,經過中國* * *生產黨的教育和培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後來都成為了黨的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

舊中國也有很多對中國教育有貢獻的人。如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 * *出了《黨員與楊賢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撰寫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在教育領域有壹定影響。有的試圖推動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組建各種教育團體,進行教育實驗,積累了壹些辦學經驗,培養了壹批人才。著名的如蔡元培的科學民主思想,黃炎培等人創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陶行知創辦的生命教育社等等。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中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建國後舊學校的接收與改造

建國之初,全國面臨的任務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同時要對舊的教育事業進行改革。中國中央和中國政府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來改革和發展教育。

全國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軍管會根據中央指示,首先接收國民黨遺留下來的各級公學,采取維持現狀,立即開放的辦法。1950 65438+2月,根據《國務院關於接受美國資助的文教救濟機關和宗教組織處理政策的決定》,接管了接受外國資助的21所高等學校、514所中學和約1500所小學,收回了中國的教育主權。1952年9月,根據中央指示,我國所有私立中小學逐步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為公立。這項工作在1956基本完成,* * *接管了1412民辦中學和8925小學。還有65所民辦高等院校,在1952開始的部門調整中全部改為事業單位。

在接管和管理舊學校的過程中,進行了教育改革。1950年6月,毛澤東在七屆三中全會上強調,要有步驟地改革舊的學校教育和舊的社會文化事業,爭取壹切愛國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舊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1949日通過的《同壹綱領》的要求,消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當時中國教育的任務是在* * *生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在老區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吸收舊教育的有益經驗,借鑒蘇聯的教育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因此,在這個時期,對舊學校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是完全必要的。起初,人民政府宣布廢除國民黨設立的“黨義”、“公民”、“軍事訓練”、“童子軍”等課程和教材,開設“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展史”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新課程。從1950年底開始,結合抗美援朝、土改、鎮壓反革命鬥爭,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教育,肅清封建買辦法西斯的流毒,清理以親美、恐美、崇美為主要內容的帝國主義奴役思想,開展馬列主義學習運動。此外,當時實行“向工農開放”的政策,政務院頒布《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對改革舊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徹底改革舊的學校教育,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學習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調整高等學校的院系。

學習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是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建國初期,中國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又面臨帝國主義的圍攻和封鎖。只有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因此,各級各類學校都研究了蘇聯的教育理論和經驗,系統地翻譯了蘇聯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和各種教育文件,聘請了蘇聯專家。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中國人民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於1950年創建並重建。學習蘇聯先進的教育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對消除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影響,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也出現了結合中國實際不夠、機械的傾向。

高校院系調整也是在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過程中進行的。1952下半年以來,在以培養產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指導下,院系進行了調整。當時以華北、華東、中南為重點,實行全國壹盤棋,使學校布局盡可能合理。在院系調整上,大部分省份有綜合大學和工、農、醫、師專業學院;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轉型為多科性產業大學,綜合大學、師範大學得到加強。這對於改變舊中國高等教育的不合理結構,使教育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舊中國高等教育中法學和文科比重過大,應該適當調整。但當時我們對壹些文科專業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對這些專業進行了不恰當的刪減,嚴重削弱了金融、管理、政法、哲學社會科學等大部分學科和專業。這是錯誤的。在院系調整中,高校的專業也有所調整,但也出現了文理分家、理工類分家的現象。有些學校專業設置太窄,專業範圍窄,這也是壹個短板。

  • 上一篇:高唐的地方特產有哪些?
  • 下一篇:中國互聯網和通信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