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是什麽?

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是什麽?

人不同於自然,在創造自己的歷史的同時,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自覺期望,人們通過理想人格的引導形成和塑造自己的人格。那麽,什麽是理想的人格呢?所謂理想人格,是道德原則和規範的結晶,是道德的完美典範,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標準。理想人格源於壹定的社會物質生活,體現了階級社會壹定的階級意誌和時代精神。理想人格高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格,是現實人格的升華。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的統壹。這樣才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成為人們提升人格的發展趨勢和方向。電視劇《渴望》獲得了億萬觀眾的喜愛,以至於在播出的時候,有些城市甚至出現了空巷的情況。這是因為這部電視劇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表達了隱藏在人們心中的“渴望”: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現實人格中的假、醜、醜的痛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沒有也不會破壞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相反,人們對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

真善美統壹的理想人格是人類的崇高境界。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蘇格拉底就提出了“知識即德性”的命題,將真與善統壹起來。柏拉圖繼承並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思想。他認為人通過理性觀達到了觀念的本體世界,靈魂達到了真善美統壹的境界。康德寫了三部著名的批判著作,構建了壹個龐大的真善美思想體系,影響深遠。《純粹理性批判》為了得到真理,解決了我所能知道的。《實踐理性批判》解決了我應該做什麽來尋求善。康德用判斷力理論溝通了兩者,寫了第三本書《批判》,即《批判的力量的批判》。人的理性表現為批判力,這種批判力是為了追求美而自然產生於人的。

1.理想人格中的“真”

從著名哲學家尤其是康德的理論體系中,我們不難找到理解真善美本質的思想線索。“真理”解決的是我所能知道的,屬於認識論的範疇。馬克思認為,歷史的起源不在“天上的雲中”,而在“世界上粗糙的物質生產”。人類活動首先是物質生產活動,是工業和科學,是“物質人”利用“物質自然”進行的“物質實踐”。人只有在認識客觀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生存的條件和基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越豐富、越深刻,擁有的知識和真理越多,就越能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在科學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如牛頓和愛因斯坦,總是受到人們極大的尊敬。知識和真理作為智能力量,在理想人格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應有之義。

2.理想人格中的“善”

理想人格中的“善”解決了我該做什麽,其本質是基於人類社會內在關系的道德價值。人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存在。與動物無意識的生命活動相反,人在自己的活動之前,總是要問壹個“為什麽”,即有目的。從價值論的角度看,人的主體活動總是有壹定的價值目標。人總是追求壹定的價值目標,超越現實的規定,通過實踐活動使自己成為理想的人。“應該做什麽”體現了社會對其成員的道德要求,也反映了社會個體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真善美有區別,但可以統壹。柏拉圖認為善的本體不僅是道德和道德觀念的源泉,也是萬物之源。他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統壹了真與善。在中國哲學中,真善美是壹個重要特征。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最真的真理是最善的標準,求真就是求善,沒有善就不能求真。如果離開了善,專門去尋求真理,結果只能是假的,而不是真的。從這壹點來看,他們認為知識和修養是不可分的,對宇宙真理的探索和對人生最好的成就是壹個硬幣的兩面。窮是最好的,敬德是學問。

黑格爾有句名言,“善是已經實現的自由。”自由是對必然性的理解,是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對客觀現實的動態改造。這也意味著善是主觀目的與客觀實際的壹致性。列寧在評價黑格爾的辯證思想時指出:“善是外在現實的要求,也就是說,善是人類實踐所要求的外在現實。”“善”與“真”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最大的善良是基於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並運用這些規律創造性地為社會和人民謀求幸福。向善必須求真,向善包括求真。

3.理想人格中的“美”

只有正確理解真與善的統壹,才能認識理想人格中的“美”。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表現,真善美的統壹是最基本的內容。馬克思對美學理論有著精辟的論述:“動物只是按照它們所屬的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的,而人卻知道如何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產,如何把內部的尺度運用到各處的物體上;所以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的。”馬克思在這裏提到了兩個“尺度”。第壹個“尺度”是“任何物種的尺度”。這是指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性,即事物的“真”。第二個“尺度”,即“內在尺度”,指的是人的尺度,即人的發展的要求和目的。人類生產勞動的過程必然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是“真理”,即認識和遵循客觀規律;另壹方面是“善”,即主體目的性的把握和實現。這種真與善、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壹,構成了“按美的規律建造”的最基本的內容,如果人們通過感性意象,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掌握真理、實現善的本質力量,這個過程和對象就具有了壹定的審美價值。

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的統壹。片面強調某壹方面會導致人格畸形,影響個人完善和社會發展。這在不同的傳統文化中有不同的情況。

知識和智慧在西方理想人格中的突出作用無疑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然而,西方的工業化文明也帶來了種種弊端,兩個突出的問題是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和人際關系異化、空虛和焦慮的增加或精神危機。而西方壹些著名學者,如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則把希望寄托在中華民族擺脫精神危機,建設世界文明上。托尼茨說:“世界統壹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的途徑。在這壹點上,各民族中準備最充分的,是兩千年來培養了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

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設計是以倫理為基礎的。

中國傳統文化對理想人格的設計是以善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外向型文化,強調外在的超越性,強調對外在必然性的認識,改造外在環境;中國文化是內向型文化,強調內心的超越和自省的智慧。古希臘人專註於自然哲學的探索,刻意尋求宇宙的終極本體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發生和發展。在古希臘文化發展的初期,自然崇拜占主導地位。文化淵源的不同特點對中西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中西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設計形成不同側重點的重要原因之壹。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際關系,把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為治國之本和理想人格。黑格爾斷言:“中國純粹是建立在道德結合上的,民族特性是客觀的‘家孝’。中國人認為自己屬於他們的家庭,同時也是國家的兒女。”黑格爾的觀點是可取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理想人格的設計與追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設計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當然應該是真善美的統壹,這是建立在對中西文化進行科學反思的基礎上的。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強調人格因素的智慧,西方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設計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我們既要大力進行物質文明建設,也要大力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既要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又要促進每個成員的自我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但是也要看到,不能既接受外國的東西,又接受中國傳統的東西。西方理想人格中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道德應予摒棄。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我們不加區別地把所有外國的東西都放進“另壹本書”裏,這是不正常的。改革開放不僅包括物質文明的開放,也包括精神文明的開放。然而,近年來,壹些人崇洋媚外,趨之若鶩,而對中國傳統的精髓不屑壹顧,視而不見。這是不對的。我們用馬克思主義這把“手術刀”,像壹個技術工人壹樣,做壹些分解工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設計和追求的理想人格與西方和中國傳統的理想人格有著質的區別,它是與社會主義事業和生產事業聯系在壹起的。社會主義和* * *資本主義的事業是真善美的統壹。它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是“真”的;用社會主義道德和* * *生產道德來引導人們的行為,這是“善”;是人類最美好的事業,是“美好”的。為社會主義和* * *資本主義事業奮鬥的人,也應該是真善美的統壹。列寧說:“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壹切知識財富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 * *生產者。”為此,他要求年輕人學習、學習、再學習;毛澤東提出了“大公無私、獨善其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 * *唯物主義道德要求;馬克思認為“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這就是證明。

應有人格是現實人格和理想人格的中介。

理想人格是值得我們追求和實現的人格目標,它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人格有很大的不同。在現實人格走向理想人格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提出介於兩種應有人格之間的人格概念。

誠然,理想人格與應有人格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可以替代的。因為兩者都是以超越現實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反映了人的價值取向,都是必然性的表現。然而,它們並不完全相同。嚴格來說,兩者不能劃等號。應有人格比理想人格更具體,更貼近現實,更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說理想人格可能屬於未來,而且離現在相當遠,那麽應有人格則屬於今天的現實。應有人格規定了現實的哪些方面在今天必須得到改善或改變,並以規範和命令的形式對現實和人的行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這些規範和秩序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以通過努力實現。因此,應有人格的提出是社會成員道德活動的動力,是改造當今現實的實踐力量。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有的人格可以表現為理想、道德、教育和紀律四個方面。

有個性的“理想”。當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國內進行經濟改革時,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我們的理想。這意味著我國的市場經濟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只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有益和必要的補充。如果中國的改革走向資本主義私有化,少數人可能會在壹些局部地區更快地富起來,形成新的資產階級,產生壹批百萬富翁,但最多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壹,大量的人仍然無法擺脫貧困,甚至解決不了溫飽問題。私有化違背了我們的理想和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也要“向陽冷看世界”。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從緊張走向緩和,從對抗走向對話。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國家關系上處於和平狀態,而社會主義國家則相繼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以此為契機,加緊對我國的全面進攻,進行和平演變,以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我們必須保持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挫敗西方敵對勢力的陰謀。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格中有理想,就是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開放中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人格上要有“德”。道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人格的含義。我國的市場經濟是與不發達的生產力聯系在壹起的。要讓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國實現經濟騰飛,就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中國每個人的道德責任感。沒有億萬人民的奉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很難大踏步前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帶來了道德觀念的變化,但沒有也不可能帶來人們道德品質的否定。競爭不再是道德的對立面,但也不能背離社會的道德要求;在經濟活動中,不能忘記利潤,破壞人類良知;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私自利,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道德譴責。我們所說的有道德的人,是指具有社會主義道德和* * *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新壹代。就大多數人而言,需要具備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精神,而對於社會先進分子而言,則需要具備舍己為人、勇於奉獻的* * *生產道德。

人格上要有“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包括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這對企業的命運至關重要。由於社會分配不公等因素,青少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有所減弱。“壹個有好知識的書呆子會成為壹個小富翁”。由於知識的多少與個人的經濟利益沒有直接關系,壹些農村地區的學校“流動生”較多,很多青少年棄學經商。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我們必須強調“教育”的內容,這不僅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有利於改變生活中愚昧落後的社會風氣。當然,我們所說的“有文化”也包括專業技術知識。在中等教育改革中,應重視職業技術教育,以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不同人才的需求。

性格上要有“紀律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承認企業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但這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脫離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法律而自行其是。只有遵紀守法,禁止違法亂紀,才能更好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秩序。沒有遵守紀律的意識,就容易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打擦邊球”。此外,人格中的“規訓”內容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化大生產聯系在壹起的。沒有嚴格的勞動紀律,就不可能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中國長期以來是壹個小農意識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很多人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舊中國曾被嘲笑為“壹盤散沙”,這是國恥。加強紀律性,克服國民性弱點,是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的重要內容。

現存人格

與理想人格和恰當人格相對應的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人格。現有的人格可以分為兩類:病態人格和健康人格。

1.病態人格

病態人格與社會和他人格格不入,對生活缺乏信心,悲觀失望,尤其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突出表現為對金錢的貪婪追求。為了滿足自己對金錢的欲望,不擇手段,禮義廉恥早已被人遺忘。上世紀80年代初,江西省部分地區出現盜墓熱潮。壹個農民在光天化日之下挖了母親的墳,就為了壹對金耳環。雖然挖前我還是燒香磕頭祈禱:“我不為我兒子的殘暴挖妳的墳,但我不挖,別人也會挖。”但這掩蓋不了他貪婪的嘴臉和病態的性格。

病態人格需要矯正,現有人格要通過應有人格的追求走向和接近理想人格。這壹切都關系到千百萬人的道德實踐,是通過不斷進取,攀登道德階梯,逐步完善自己來實現的。由於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中國新壹代的人格塑造將對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並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奠定基礎。

2.健康的人格

人格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格健康。因此,健康人格成為人類永恒的話題。什麽是健康的人格?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杜·舒爾茨認為:“什麽是健康的人格?到目前為止,我們真的不知道什麽構成了健康的人格。因為在這個領域工作的心理學家們很少有共識。關於健康人格,有足夠多的定義來填滿壹本小冊子。在我們目前的理解階段,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研究那些似乎是最完美的心理健康的概念,看看這些概念告訴我們關於我們自己的什麽。”雖然很難給健康人格下壹個完整的定義,但杜·舒爾茨列舉了西方人格理論家的七種健康人格模式,即奧爾波特的“成熟的人”;羅傑斯的《功能完美的人》;弗洛姆的《創造性的人》;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人》;榮格的“個體化的人”;弗蘭克的《先驗人》;皮爾斯的《此時此刻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人性持樂觀態度,認為人可以而且必須超越自己的生物本性和環境特征,相信人具有擴展、豐富、發展和完善自我的潛力,這些潛力的實現就成為健康的人格。在眾多研究健康人格的學者中,馬斯洛是最深入、最系統的壹位。他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標準:(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夠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當的評價;(3)人生的理想是現實的;(4)不脫離周圍的真實環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7)能夠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能夠適當發泄和控制情緒;(9)在滿足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10)可以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這10的標準被很多人認為是健康人格的標誌。心理學家悉尼·喬拉德(Sydney Jolard)和特德·蘭德斯曼(Ted Landsman)直接描述了健康人格的定義,他們認為,健康人格是人們行動的良好方式,它以理性為指導,尊重生命,因此人們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人們愛自己、愛自然環境和愛他人的意識、智力和能力將得到發展。從西方人格理論家對健康人格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健康人格的主要特征是能夠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和統壹性。他們不僅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而且有著良好的認知、情感、價值、道德和審美的融合。身心系統經常處於平衡穩定的狀態,他們的人格和諧統壹,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實踐證明,壹個人的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改變的。青年是人格的第二個重建期,也就是人格的重建期。近年來的調查顯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優秀的。以大學生為例,國家教委對654.38+0.26萬大學生的抽樣調查發現,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率高達20.2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他們現在的學習和生活,也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抓住人格塑造的有利時機,促進青少年人格健康發展,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任務。

塑造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塑造是指在壹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個體通過吸收壹定的文化,並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和社會學校教育的影響,逐漸走向健康的過程。在我國深化改革、不斷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培養和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國民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健康人格不僅是個體成長和發展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問題。個人進步和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有壹個深刻的論述:“個人對現代化的心理態度和價值觀的改變,會伴隨著對現代化的行為改變。這些行為變化可以賦予導致國家現代化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以真正的意義和生命,並長期支持國家向現代化的轉變。”

人格的發展變化取決於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因此,黨和政府要積極培養和塑造具有健康人格和進取精神的社會成員,大力改善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廉政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入手,綜合治理,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制定有效的公民規範,讓人們在合理有序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了健康良好的社會環境,就能引導社會成員自覺向應有的人格靠近,使追求真善美成為主導的社會思潮和永久的習慣意識。

引導人們正確看待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對我國社會的沖擊和影響。改革開放後,在對外交往中,中國在引進西方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湧入了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平心而論,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並不全是腐蝕性的,也有民主的精華和頹廢的精神垃圾。對於西方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要積極學習吸收,剔除比例。

本世紀初,清末,中國壹批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積極向西方學習,帶來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動搖了皇權專制的觀念,導致了辛亥革命。隨後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把舊革新推向了輝煌的頂峰,把人類智慧的最高結晶馬克思主義請到了中國,很快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壹新,直到偉大而強大的中國人民的誕生。因此,學習西方社會的優點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

那麽,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人格理論的湧入,直接推動了中國人思想的解放,激發了中國人的創新創業意識。因此,可以說,公開地、有選擇地、有目的地吸收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精華,是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格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必須堅持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和處理問題的優良傳統。我們必須堅決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的東西,把它們消滅在萌芽狀態。有鑒於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全盤西化論”任何先進文明的學習都是需要壹個很長的時期去了解,逐步吸收其合理內核,絕不能壹蹴而就。另壹方面,中華文明雖然有壹些落後的不適合現代社會的東西,但包含了壹些精神上的養料。只有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放眼世界,博采眾長,才能創造出更有生機和活力的文明。總之,壹定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樹立長期曲折的辯證思維來看待中西文化的融合創新。這壹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必須由壹個具有健康人格的民族來完成。反過來,這個光榮而艱巨的勞動過程也是培養和塑造健康人格的過程,兩者都在走向理想的境界。

健康人格的形成離不開認知主體對系統論的學習。對此,黨、政府、社會組織等各界力量希望齊新共同努力,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關於應有人格和理想人格的理論建設,大力投入精神文明建設,出版大量關於精神修養的書刊,組織各界人士采取多種方式定期學習討論。對在這項研究和實踐中做出成績的,將及時給予權威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這樣做,目的是使全體社會成員對健康人格的理論認識達成* * *共識,形成理論學習的熱潮。不僅如此,系統論的學習也應該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生活實踐是培養和塑造健康人格的直接課堂和應用世界。健康人格是社會生活實踐對個體社會成員精神品質的要求,是個體人類適應社會的必備素質。健康的人格來源於實踐,並在實踐中逐漸形成;自發的人格實踐經過幾代人的經驗總結升華為理論智慧結晶,並隨著人類思維的復雜和發展,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於時代特征的完善的理想人格標準,以此來衡量社會成員的人格是否高尚。人格的這種社會實踐性決定了塑造健康人格的主要和直接的課堂當然是社會實踐。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產生塑造健康人格的需求,為塑造健康人格提供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使健康人格從抽象的道德教條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性格氣質;只有社會實踐才能提供壹個檢驗健康人格的場合,展示其社會價值和精神力量。因此,我們不僅要號召人們學習系統論,而且要倡導人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應用、檢驗和發展每個人的個性修養。教育人們從身邊的事做起,關註、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努力向真善美的目標邁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要註意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還要註意觀察周圍人的人格表現,識別和分析他們的優缺點,作為我們人際交往的參考。我們這些90後的年輕壹代,應該立足於現實,立足於自己,立足於大局,立足於世界,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現實生活中不斷檢驗和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以健康的人格迎接光明燦爛的21世紀。

綜上所述,我國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經驗,也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和解決。在珍惜現有優秀局面的前提下,繼承優秀傳統,結合國內外優秀人格理論,去舊取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人格方向奮勇前進,造就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新人。

  • 上一篇:金融專業培訓報告摘要範文
  • 下一篇:中國藝術歌曲的主要特點!急急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