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05年12月3日 10時10分
壹舞獅的起源與發展
現據初略考證,比較可靠的說法是:舞獅起源於三國時代,盛行於南北朝,先在軍營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楊炫之的《洛陽伽藍紀》中,就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 的描寫。據傳,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五月,交州刺史植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範陽使用了象陣作戰,使來軍敗北。後來,先鋒宮振武將軍宗愨思獻策: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布、麻等做成許多假獅,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壹只“獅子”由兩個士兵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並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俄。兩方交戰之際,敵方驅象來攻,宗親放出假獅,個個張著鬥大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趁機指揮士兵萬管齊發,受驚的大象頓時四散奔逃,不少跌入陷附,人和象俱被活捉。大捷之後,士兵們紛紛舞獅相慶。白居易曾有詩提到:“貞元邊將愛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娛賓犒士宴監軍,獅子胡兒長在目”。從此,舞獅便作為壹種娛樂活動在軍營中流傳開來。傳到民間時,當時卻並不叫舞獅,而名為“太平樂”,據唐書《音樂誌》記載:“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曰五古獅子舞,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俯仰押呢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 這已和現代舞獅相似,可知這種古代民間藝術,在南北朝時代早已存在。
關於舞獅的起源,民間還流傳著種種傳說。
傳說之壹:民間創造。
生活在樹林稀少的沙地平原上的獅子,本是西亞及非洲的產物。大約在2000年前張賽出使西域之後的漢代,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 將“巨象、獅子。大雀”等“殊方異物”引到了中國。開始它們只是作為皇家的寵物而圈養在宮廷裏,普通百姓無緣見識。富於創造的華夏子民從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等靜止的獅子藝術創作形式上,創造了模擬獅子的舞蹈、舞獅藝術從此在中國民間流行。
傳說之二:“年”獸食青。
相傳我國在遠古年代經常發生瘟疫,死人無數,但幸而每次瘟疫發生不久,便有壹只神獸出現。這神獸叫做“年”,它行動如雷鳴電閃,壹出現瘟疫便很快消失了。由於神獸“年”對人有那麽大的幫助,人們在農閑時節,便用竹蔑和彩布紮成“年”獸的樣子,配合雄壯的鼓樂,到各家門前舞動,藉以鎮邪驅妖,討個吉利。因“年”獸喜食蔬菜,於是家家戶戶均在門前放置蔬菜壹盤,以備“冷’獸采食。年長日久,人們發現紮制的“年”獸的形狀很像獅子,便將這種祥瑞之物改稱“瑞獅”,而采食蔬菜稱“采青”。這之後,舞獅避邪慢慢形成壹種風俗,獅子采青演變成舞獅中的壹個表演情節,有些人家為避免獅隊看不見“青” 而遺漏不采,還將青菜用竹竿高掛門前,並附紅包壹封,以酬謝獅隊舞獅辛苦。
傳說三:舞獅拜年。
明代初期,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壹頭怪獸,每逢年尾歲末出現,到處糟蹋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堪其苦。後來,人們想了個辦法,用菌紮成許多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顏色,事前—壹布置妥當。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從此,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都希望獅子能到家門前舞動壹番,以消除災害,預報吉祥,於是每年春節,挨家挨戶舞獅拜年,漸成風俗。為了迎接瑞獅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掛個紅包,獅子舞畢,舉首銜去紅包,就叫采青。采青有高青、地青、水青等種類。高青是把“紅包”掛在門頭,以至二樓、三樓高處,讓舞獅者設法去取;地青是把“紅包”放在設置有重重障礙的地方,由舞獅者想辦法去采;水青是將“紅包”放在碗裏浮在水缸中,舞獅者站在缸沿,邊舞邊采青,以考驗舞獅者的功夫。
現代舞獅,發展迅猛。1985年3月福建省體委等七個單位聯合舉辦首屆舞龍舞獅表演賽。來自全省八個地市的16支代表隊***派出了13條龍、9只獅子約300多名運動員參賽,首次顯現出這項民間歡慶活動走向體育競技的趨勢。與此同時,東南亞及香港地區的華人舞獅活動也日益興盛,國際性的舞獅比賽也逐年增多,並於1995年1月23日在香港成立了國際龍獅總會。
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領導下的中國龍獅運動協會,於1995年底調集廣東的南獅、京津地區的北獅專家起草舞獅競賽規則,開始對這項民俗活動進行改造,把它搬到體育競賽的舞臺。1996年協會又兩次組織研討會對規則進行修改,還分別於1997年3月和10月舉辦了教練員和裁判員培訓班。1997年年底,首屆全國舞獅錦標賽在廣東番禹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支舞獅隊參加了南北獅王的爭霸賽。1998年10月1日~5日在獅子山下,以獅子為主題的蘇州樂園舉行了第二屆全國舞獅錦標賽。以後我國又分別在廣州、上海、深圳成功地舉辦了第壹、二、三屆國際龍獅邀請賽,還準備於2000年5月在長沙舉辦第三屆全國舞獅錦標賽。
幾千年來流傳至今的舞獅運動,是以自發性,娛樂性和隨意性為特點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如今,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舞獅運動已由傳統的表演形式發展成為以健身功能為主導的體育運動。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創新、不斷地規範技術和動作,舞獅已超越了娛樂範圍,成為中華民族向往美好事物的精神寄托,表現了人們樂觀、團結和勇敢的信念,開始走上規範化、科學化、競技化、國際化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