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溝通能力是每個管理者的必備素質。先學著適應別人,融入別人的話語當中,然後就是展露自己的自信,從而達到和別人協調溝通的目的。
第三,說服別人的能力。作為壹個企業管理者必須要具備這壹能力,要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讓別人信服,從而達到管理的目的。中國古代就有這樣壹群人存在,他們就是縱橫家。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壹。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其中以蘇秦張儀最為著名,他們名滿天下,事業有成,而全憑的是他們說服別人的藝術。[page]
第四,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宋.蘇軾《題西林壁》說的很明白,現代社會的問題是越來越復雜,作為壹個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具備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第五,堅持的力量。荀子的《勸學篇》裏就重點談到這個問題,堅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壹兮。其儀壹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壹也。”這段話的大意是: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裏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壹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壹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麽)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麽)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壹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這個比喻對於當前的企業管理界而言仍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很是值得管理者學習和借鑒。
第六,灑脫的胸懷。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人的胸懷。張培合先生要求企業管理者和員工都有壹顆感恩的心,能夠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其中膾炙人口的壹首詞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這壹主題:灑脫的人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壹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明代楊慎的代表作品,他給了我們壹個寬廣的境界。
第七,對企業要有忠誠度。朝秦暮楚的人是不會有長久的事業的,這壹點是不斷被歷史證明的。有壹則寓言,它是這樣的“有壹天,鳥類和獸類之間發生了戰爭,蝙蝠看到獸類很強大,就飛到它們的隊伍中說:“我有牙齒,又是胎生哺乳的,是獸類,我也來參加戰鬥吧。”過了壹會兒,鳥類漸漸占了上風,蝙蝠悄悄地來到鳥類中間,說:“妳們看,我有翅膀,會飛行,是妳們的朋友,我來幫助妳們吧。”後來,鳥類和獸類講和了。獸類罵蝙蝠是叛徒,不再理睬它,鳥類知道了,也不歡迎它。蝙蝠很難為情,只好白天躲起來,晚上才出來活動”這就回答了蝙蝠為什麽是晚上出來活動的這個“著名問題”。
第八,管理者要學會難得糊塗的藝術。“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這句話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說“水清無魚” 。
第九,部門之間互相理解,協調工作,這是壹個成熟企業文化的表現。
才管理觀,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分為識才、求才、信任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四個環節
歷經六百年的風風雨雨,才出了唐宋八大家這屈指可數的大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人才很重要,發現人才更重要,即韓愈的“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周文王在尋訪賢人的途中,有壹天在渭水南岸看到壹位氣宇不凡的白發老者在釣魚,每起壹鉤就是壹條活蹦亂跳的大魚。文王在驚訝之余,就與這位老者攀談起來。而更令文王驚訝的是,這位老者竟然對治國之道頗有精辟的見解。文王大喜過望,就把老者請上車,壹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為文王在與他同歸時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就號稱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輔佐之下,文王開始了對周圍小國的攻伐,為周朝的立國奠定了基礎。
其他的歷史典故比比皆是,百裏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楚國換回來的,但是秦穆公慧眼識英雄,並不因為百裏奚是奴隸而低看他,終於百裏奚幫助秦穆公實現了霸業。
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他對待門客,不惜“舍業厚遇之”,因而“傾天下之士”。門下食客達三千余人,馮諼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怪人面目出現,起初為了試探孟嘗君的胸懷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嘗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嘗君無壹例外的都滿足他而從來不嫌棄。當他發現孟嘗君是壹個不勢利、非常大度、值得為他出謀劃策的領袖時,毅然決定竭盡全力以事孟嘗君。通過“薛國市義”、營造“狡兔三窟”等活動,馮諼為孟嘗君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其政治事業久盛不衰。
而不懂發現人才的人難逃敗亡的命運,項羽是蓋世英雄,開始的時候擁有陳平、範增等謀士,武將有後來名震寰宇的龍且、韓信,但是項羽視大才如無物,棄之如敝屐。韓信於是投靠劉邦,拜為大將,幫助劉邦擊敗項羽。幸好還有壹個範增,但是項羽竟然懷疑範增的忠誠,沒有什麽比壹個老臣的忠心被懷疑更讓人寒心了,範增只好遠走告老還鄉,在回家的路上病發身亡。項羽也因此失去了他那最後的謀士,從此命運就不再眷顧這位驍勇善戰的項王了,終有烏江自刎的結局。
三顧茅廬是個著名的例子,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出山幫助自己統壹國家大業。第壹次,三人來到隆中,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歸。第二次,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立即叫人備馬,到了草屋,諸葛亮還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來了,劉備打算三訪孔明,張飛和關羽都不耐煩了。三人第三次到隆中,來到草屋,知道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便等他。孔明醒了,,兩人禮讓壹番,便談論起國家大事,劉備壹再邀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這樣的誠心誠意,如何不答應劉備呢!
從此後,劉備才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不必再像以前那樣只是擁有壹幫能力出眾武將,而沒有壹個戰略策劃大師,終究不過是壹個小軍閥而已。
獲得了人才,而不信任其人,反而處處牽制,到頭來不過壹場空。用人就要敢於用到底,即用人不疑。唐太宗李世民在這壹點上做得最好,其事跡見於《唐太宗論賢錄》:唐太宗謂徐景公曰:朕觀群臣,惟有卿賢,有人言卿是非者,何也?徐景公曰:臣聞,春雨如膏,滋長萬物。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普照萬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羊羔雖美,眾口難調。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折,兄弟聽之疏。朋友聽之別。夫婦聽之離,鄉裏聽之恨。堂堂七尺軀,提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大意是說:唐太宗對徐景公說:我看群臣之中,只有妳很賢德,卻還是有人說妳的是非,這是為什麽啊?徐景公說:我聽說,春雨有如潤物的精華,(它)滋長萬物。農夫喜愛它的潤澤,行人討厭它引起的泥濘。秋夜的月亮像壹面明鏡,雅士淑女喜歡玩賞它,盜賊討厭它的光輝。羊羔雖然味美,眾口終究難調。是非天天有,不去理會它自然就沒事。君王聽信了臣子就有被(枉)殺頭的,父親聽信了兒子就會遭到責罰,兄弟聽信了就會互相疏遠。朋友聽信了就會斷絕友誼。夫婦聽信了就會離異,鄉裏之間聽信了就會互相仇恨。堂堂七尺男兒,壹定要提防只有三寸的舌頭。舌頭有如龍泉劍,它殺人還不見血。
另外,合理使用人才也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在使用人才時也應用其長處,例如:某村莊有壹個農夫與五個兒子。大兒子忠厚老實,二兒子聰明伶俐,三兒子是個駝背,四兒子是個跛子,五兒子是個聾子。大家都在為他的五個兒子如何在農夫過世後的生活而發愁時,農夫卻已經有了自己的安排,他讓大兒種地,二兒經商,三兒搓草繩,四兒擺攤子、修自行車,五兒子去炸石頭、開山路。三年後,這戶人家成了村裏最富裕的壹家。這就是他善於從實際出發,合理利用每個人長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