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在發展觀的指導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如何在發展觀的指導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人與環境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保護,有效保護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消費方式”。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環境友好型發展理念,把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提高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壹,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資源消耗、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等壹系列問題。從目前來看,這些問題總體上有繼續惡化的趨勢。如200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2004年部分城市空氣汙染依然嚴重,酸雨汙染略有加重。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水質較差,東海、渤海汙染嚴重。2004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與上年相比,全國耕地減少80.03萬公頃。據統計,全球1121瀕危物種中,中國占190;我國石油、天然氣、銅、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3%、4.1%、25.5%和9.7%。此外,中國還面臨著人口增加和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問題。所以人與環境的矛盾,人與環境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近年來,石油、煤炭、鐵礦石等原材料的國際價格飆升,而中國的需求卻呈現進壹步增加的趨勢,這再次表明環境資源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此,我們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將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要求充分融入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社會生活。為此,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徹底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把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汙染、註重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指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可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經濟社會進壹步發展的需要。

第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標準和要求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全社會采用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關系。它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那麽環境友好作為壹個準則的標準是什麽呢?壹般來說,所謂環境友好,就是各種活動要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技術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采取各種措施保護或維護生態環境。環境友好至少可以分為三種狀態:最高狀態,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和條件;總體狀態,保持生態環境質量基本不變;最低狀態下,生態環境受到輕微影響,如果控制在承載力範圍內,是可以修復的。環境友好活動包括三個層次:個人和組織,地區和整個社會。其中,建設全社會參與的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促進環境友好行為的最高目標。要實現這壹目標,不僅要求人們采取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環境與經濟“雙贏”的環境友好型企業。

關於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求做好三項主要工作:壹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開發與節約並重,節約優先,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積極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加快企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對高消耗、高汙染、技術落後的技術和產品實行強制淘汰制度,實施有利於資源節約的價格和財稅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以及工業園區和若幹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完善法律法規,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強化節約意識,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節地型建築,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二是加強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從源頭上加強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堅決改變先汙染後治理的局面,同時治理汙染。三是切實保護自然生態,堅持保護優先、有序開發,重點治理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加強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要做好這三項工作,必須解決以下六個關鍵問題:大力倡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倡導環境友好型消費模式;大力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型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物排放少的生產和消費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控制在生態環境自我更新的範圍內;不斷培養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

三、中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實踐和意義

十多年來,我國政府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國家環保總局從1994開始就壹直在推廣清潔生產。從1997開始,在全國有城市的城市開展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活動。從1999開始,海南省按照建設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人居的規劃,開始建設生態省。從2000年開始,我們在借鑒德國、日本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工業化速度快、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大、產地環境汙染突出的特點,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從2003年開始,國家環保總局開展了“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的評選工作。目前,中國已建立了9個生態省,528個生態示範區,79個國家環境優美鎮,50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或城區,17個各種類型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32個國家環境友好型企業,488個國家“綠色學校”,2300個省市“綠色社區”。2005年6月5438-10月,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對鋼鐵、有色、化工等7個重點行業42家企業,4個重點地區17家單位,國家級、省級開發區、重化工業集中區、農業示範區等13個資源緊缺的工業園區,綠色創造和實驗已經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實踐。

由於環境和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和生態保障,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環境資源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快速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戰略任務。因此,可以說,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戰略保障意義。

  • 上一篇:夏季坐月子,當“傳統”與“科學”碰撞,到底該怎麽選?
  • 下一篇:安全教學計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