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

中國人比較墨守成規,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好有壞。

中國傳統文化有其積極的壹面,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其糟粕。尤其是對個體人格的扼殺,影響深遠。

從宗族文化方面看,既有道德傳家寶、修身養性等優秀文化,也有與當今道德和法律相悖的宗族家法等糟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在中國古代,家庭的擴大就是宗族,宗族的擴大就是國家。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家族成員單方面依賴和服從父母,而大多數臣民也單方面依賴和服從君主。它強調個體服從整體,不是自我,而是他人。服從是基於奉獻或自我犧牲。在這種宗族文化環境下,個人只有服從感,沒有自我主張。壹旦有反叛,就是大違,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不管氏族的行為是否符合壹個社會的潮流,這個氏族中的所有個體都不得不服從。在這樣的傳統文化中,整體意誌代表個體意誌,個體意誌根本無法體現,所以整體意誌實質上扼殺了個體的個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儒家文化,也有精華也有糟粕,也扼殺了個性。這種糟粕仍然影響著中國社會。其中有作為當今時代精神得以傳承的剛健有為的精神,“三軍可奪帥位,匹夫不可奪誌”的優秀品質,“秀才不可不忠,任重道遠”的歷史使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獨立人格,“天下歡喜天下憂”的憂患意識。還有壹些儒家思想也壹直在積極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如傳統的孝文化,修身養性,修身養性。今天,我們破除其封建內核,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但傳統儒家文化中不乏糟粕。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不變”的自然觀,“不要居高臨下,要高貴卑微”的封建等級觀。就拿我們今天提倡的“禮儀”來說吧。在儒家文化中,“禮治”的思想意味著尊嚴、尊重和輩分都有自己特殊的行為準則。只有尊嚴、尊重、輩分、親疏有了各自的儀式,才能實現儒家心目中的君君、大臣、父、子、兄、弟、夫、妻的理想社會。其實質是鞏固國家政權,維護統治者地位,確立人的等級觀念。

雖然我們把壹些傳統文化視為糟粕,但它們仍然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發揮著作用。雖然中國家庭正在走向民主家庭,中國社會正在走向民主社會,但家長制仍然嚴重影響著我們的民主進程。在家庭中,有壹家之主;在單位,家長制依然盛行;即使在政府,也是主要領導說了算,主要領導的權威不容侵犯。尊者高,卑者低,這仍然是中國現實社會的普遍現象。

尤其是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工作以後,都是在父母老師領導的聲音中成長的。“聽話”成了中國好孩子的標準。不可否認,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教育中的現實表現。從古至今,我們的孩子都是在家庭和學校裏度過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期。我們把“聽話”這句古訓壹代壹代傳下去了。有多少孩子沒有被強化到聽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我們能期待他有多少創造力,又會有多少性的因素呢?!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有其歷史淵源。

早在西周以前,中國人民就享有前所未有的人身自由。人們可以隨意遷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因此,像孔子這樣有思想的中國人可以到處遊說和傳播他們的思想,因此,在那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

當然,文化發展與政治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西周、春秋、戰國的文化背景是建立在當時諸侯分封的政治基礎上的。因為諸侯爭霸,各國都想盡辦法招賢納士,發展國力,所以各國君主都非常支持政治改革和革新。這樣的競爭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力,客觀上也促進了文化和各種思想的大發展。

同樣在這股浪潮中,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提升國力,統壹中國。但商鞅變法是以抑制人民的人身自由和言論自由為代價的。在增強國力的同時,也壓制了人們的思想。尤其是言論罪的法律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急剎車”的作用。人們不敢說自己有什麽,也不敢展示自己有什麽。所有人都沈默了,所有人都有危險。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在高潮過後,進入了低谷。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今天的中國人不敢直言。那麽壹些有思想的中國人就會用過去做比喻來批判秦的政治制度。以李斯為代表的統治階級為了阻止民眾言論,極力主張秦王焚書坑儒,鉗制言論。於是就出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災難性的“焚書坑儒”事件。壹大批知識分子因言論受到懲罰,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量精華被付之壹炬。這不僅阻礙了文化的發展,也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嚴重倒退。

秦國雖然只存在了14年,但這種作假證罪的先例卻為後世統治階級所沿襲,甚至臣民連看皇帝壹眼都被視為不敬,會受到懲罰。更不用說曹劌的爭議和其他平民指責君主的事件了。時至今日,雖然我們在努力消除這些殘余影響,但社會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種假話藐視罪雖然不能公之於眾,但卻壹直流行著,發揮著作用,成為我們現實社會的潛規則,成為殺人不見血的匕首。它的作用往往不亞於正式的法律條文,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確實決定了我們某些人的命運。

分析其消極的壹面,如孔子的保守主義,老莊的消極性;過分關註其積極的政治影響,如先秦時期孔子“仁”的思想的進步意義,主要是為了滿足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需要;抑制統治者的暴政;成為各國政治改革的理論基礎;奠定“不攻”主張的思想基礎。拋開分析的對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也是值得商榷的。

  • 上一篇:黃河文化包括
  • 下一篇:中國古代有火葬嗎?有哪些地方或比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