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口店窯洞發現的石器時代墓葬,說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死者是以壹定的方式埋葬的。到了新石器時代,墓葬已經有了壹定的體系。墓室壹般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豎穴坑。宗族墓地裏,數百座墳墓整齊排列。大多數墓是單葬,也有很多墓是合葬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將多具埋骨移葬於同壹墓坑。這些死者是同壹個家族的成員,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密切血緣關系。在壹些墳墓裏,埋葬著兩具或更多完整的屍體。他們是同性,應該是兄弟姐妹。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晚期埋葬的墓大多是兩個成年男女,說明在宗法社會已經有了相對固定的婚姻關系;而齊家文化中埋葬的墳墓則證明了男人死後與妻妾合葬的情況是存在的。
在黃河中下遊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中,屍體多以四肢伸直的方式放入墓中,偶有四肢彎曲、彎腰的,後者可能是由於暴力致死。黃河上遊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除了直肢葬,也流行肢葬。仰韶文化墓葬中的屍體大多面朝西;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的屍體大多朝東。這些都說明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時代的墳墓壹般都很小很淺,只能容納屍體。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壹些地區使用木棺作為埋葬工具。在大汶口文化後期,少數墓坑面積較大,坑壁用木頭壘砌,上面蓋著木頭,形成木棺,可能是因為墓主人在社會上地位特殊。子女死後,壹般葬在房屋附近或房屋地基下,用陶器作為埋葬工具,稱為“甕棺葬”。
陶器是墓葬中最常見的隨葬品,其次是石器和骨器,偶爾會發現裝飾品,有時還有谷物和牲畜。在壹些墓地中,男性墓中有許多石斧、鐵鍬和刀,女性墓中有許多陶瓷或制成的紡車,這表明了男女在生產活動中的分工。由於地域和部落的不同,各地墓葬中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也不盡相同。但在同壹個墓地,每個墓的隨葬品數量和厚度往往差別不大,這說明原始社會氏族成員的經濟地位是平等的。但後期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比如,在少數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中,隨葬的陶器多達100件,還有10多個豬頭,說明墓主人的財富遠遠超過普通人。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迅速。以王上為首的奴隸主和貴族統治著壹個龐大的國家。所以商代的墓葬制度有嚴格的階級和等級之分,統治階級的墓葬規模非常宏大。
安陽王上陵有“亞洲形墓”和“中國形墓”。亞洲形墓的墓室是壹個巨大的方形或亞洲形的豎穴坑,兩側各有壹個金字塔形的土墩。侯家莊最大的亞洲形墓,墓面積約330平方米,總面積1800平方米,深度超過15米。在山東宜都也發現了類似的墳墓,屬於方國的王子或領導人。漢墓的墓是壹個長方形的大坑,南北兩側各有壹個金字塔形的土墩。武官村最大的漢墓,面積近170平方米,總面積340平方米,深度7米多。除墓外,還有其他貴族的漢墓,但規模略小。在貴族的墓葬中,還有壹種“A形墓”,只在墓的南面有壹個金字塔,規模壹般比漢墓小。商代墓葬絕大多數為長方形豎孔坑,無墓。形狀雖相似,尺度卻大相徑庭。大貴族墓占地20多平方米,如安陽小屯發現的商丁配偶傅浩墓。普通小貴族的墓,面積往往不到10平方米。平民的墓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朝國王和各級貴族的墳墓都是木制的。亞洲形墓的墓室為亞洲形或平面方形。對於其他類型的墳墓,墓室平面是矩形的。收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棺室中間。平民的墳墓,有的有棺材,有的沒有棺材。放置身體的方式主要是後仰,四肢伸直。無論是貴族墓還是平民墓,都只有壹個主人,還沒有發現夫妻合葬的情況。商代各級王公貴族墓中的隨葬品極其豐富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器、陶器、漆木器、骨角等。青銅器46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角560多件,海貝近7000件(見彩圖、三聯圖、偶圖、玉龍圖、玉鳳圖、玉鷹圖、玉人圖、玉龍和奇鳥圖)由此可想而知,如果商代王陵墓沒有被盜,其隨葬品應該達到更為驚人的程度。
商代統治階級墓葬的壹個特點是大量人畜殉葬。在王上和大貴族的墳墓裏,有幾十個烈士,多達壹兩百人,包括墓主的侍從、宮女和嬪妃、警衛和各種雜工。還有壹種完全是為了殺戮和殉難的“人祭”。烈士的安葬方式不壹樣,很多都是俯葬。馬和狗是最常見的犧牲牲畜。各種墓葬底部中間都有壹個長方形的小坑,正好在主人屍體腰部以下,所以叫“腰坑”,坑裏埋著壹個烈士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葬中,也常有埋狗的腰坑(見商代人祭、人祭)。
安陽侯家莊壹座亞洲形墓的墓上發現了大塊礫石,應該是房子的基石。在安陽小屯傅浩墓和大寺孔村兩座長方形墓上,發現了夯土建造的房屋和基石。可見房屋有時是建在地面上的,從皇家的陵墓到普通貴族的陵墓都有。它們可能是用來祭祀的,類似於後世所謂的“享堂”。
春秋時期西周的墓葬制度是從商代繼承下來的。由於該墓尚未發現,不知當時是否有亞洲型墓。王公貴族的墓,有的是兩個墓的漢形墓,有的是壹個墓的“A形墓”。河南浚縣新村魏國墓地是壹座多漢字形墓,形制與商代相似。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類型的墓葬,大部分墓葬只有長方形墓,沒有墓道。它們的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差異很大。和商代壹樣,墓葬底部也有很多腰坑。
據記載,周朝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即“皇帝的棺槨重七倍,諸侯重五倍,大夫重三倍,士再重”。考古發掘表明,壹些大中型墓葬的墓室中有雙棺,這表明記錄普遍可靠。王公貴族墓中的隨葬品仍以青銅禮器為主,但與商代相比,酒器較少,食器較多。在各種器物中,鼎和最為重要。按照周代的禮儀制度,皇帝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壹鼎。東周皇帝諸侯用九鼎,清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壹鼎。與丁連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也有明確的規定。考古發掘也證明了這壹點。如河南單縣上村嶺郭墓地,有壹些大中型貴族墓葬,分別葬有七、五、三、壹鼎,墓葬規模也依次減小。其中“七鼎墓”已確認為郭王子墓。
和商朝壹樣,王公貴族的墓附近也常有“車馬坑”,其規模取決於墓主人的身份。以上述郭墓地為例,郭王陵車馬坑共葬車10輛、馬20匹,兩座“武定墓”車馬坑共葬車5輛、馬10匹。浚縣侯煒墓車馬坑共葬車12輛,馬72匹。殉道在西周早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略有減少。但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部分墓葬仍采用人祭。
發掘證明西周時期有合葬制度,夫妻合葬在兩個相鄰的墓穴中,稱為“異穴合葬”。西周中期在陜西寶雞汝家莊發現的伯及其妻景姬墓,就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不同洞穴合葬的制度變得更加普遍。比如山西長治分水嶺的晉朝墓地,所有大中型貴族的墓都是成雙成對的,壹男壹女,無疑是夫妻。
從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中國進入鐵器時代。春秋戰國前後,中國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這種變化也體現在墓葬制度上。
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很多統治階級的墓葬都是在地面上修建土墩。墳墓和土墩壹般用夯土建造,有的呈方錐形,有的形狀不清,現存最高的有十幾米。建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輝縣谷瑋村魏國墓地地面上的“香堂”,應該算是繼承了商代以來的舊制度。
戰國時期的墓葬還保持著商周以來的形制,有些大墓甚至還保留了腰坑。壹些君主和大貴族的陵墓,如平山中山王墓、輝縣王維墓、邯鄲趙貴族墓等,墓的兩側都有金字塔形的墓室,與商周、西周的墓室相似。有些君主的墓,比如安徽壽縣的蔡侯墓,和很多貴族的墓壹樣,只有壹個墓或者沒有墓。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在山石中挖出,是罕見的特例,但無墓道,墓形不規則。王公貴族的墓,至今還流行車馬。除了車馬,中山王墓附近還有壹個船坑,船就埋在裏面。此時,墓主往往在墓中堆積石塊加固,並沈積木炭防潮。輝縣王維墓,墓內有大量沙子,用以防盜。在南楚地區,人們普遍用白色或灰色的粘土填充棺材,以確保身體和隨葬品的不朽。棺材仍然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公貴族的墓使用多具棺材。隨州曾侯乙墓規模龐大,分為四部分。雙木棺彩繪,十分精美。
由於生產和手工業的發展,貴族墓葬中的隨葬品在品種、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當時漆器制作精美,在隨葬品中的比重明顯增加。然而,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治階級視為最重要的陪葬品。比如曾侯乙墓中有壹口編鐘,64枚* *(見《彩編鐘圖(東周)》),還有壹口編鐘有32枚* * *,可見諸侯禮樂之盛況。青銅禮器中,有壹組***9件,壹組***8件“丁盛”,正好符合墓主人的君主身份。下層貴族和上層庶民,墓中多以仿青銅禮器的陶制“禮器”陪葬。在各地發掘的大量戰國小型墓葬中,隨葬品很少,但有壹批類似青銅的陶器,如鼎、豆、壺等。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個例外。墓中的陶器是壇、盒、罐、甕等日常用品。,而不是禮器。這可能是由於秦受禮制影響較小,有自己的葬俗。
在關中和中原戰國晚期的小型墓葬中,出現了帶橫孔的土洞墓,壹個巨大的空心磚墓室也被用來代替木質墓室。這種橫穴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並不常見,但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傳統的墓葬制度從商周開始發生了變化。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壹些墓葬中還存在殉葬現象,但總的來說,戰國時期比商代、西周時期少見。用木俑和陶俑陪葬的習俗盛行,可視為人祭的替代品。自商周以來,墓主人的屍體多為直肢。戰國時期,除南方的楚國外,黃河流域的秦、漢、魏、趙、燕等國都不同程度地流行著屈肢葬。特別是在西方的秦國,很大比例的墓葬都是四肢彎曲埋葬,其中屍體側臥,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上遊壹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秦漢時期廣泛使用橫洞作為墓葬,用磚石建造墓葬,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我國古代墓葬制度劃時代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始於西漢中期,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蔓延到全國各地。在秦朝和西漢初期,貴族地主階級仍然使用豎孔土坑墓,裏面有木棺。在長江流域以及南北方的偏遠地區,豎孔木墓壹直延續到西漢末年甚至東漢初年。秦、西漢豎孔木墓,棺制沿襲周代禮制,等級森嚴。有些漢墓也用所謂的“黃腸問題”
聚在壹起。"
貴族墓葬中,河北滿城漢墓和山東曲阜九龍山漢墓可視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墓的代表。它們是在懸崖上鉆出的巨大洞穴,作為墓室,因此被稱為“懸崖墓”,其形狀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壹般的橫穴墓為地下土穴墓,規模較小,結構簡單,其主人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自漢代以來的各個時期都曾長期流行。漢代新的墓葬制度還表現在中原地區的“空心磚墓”上。僅在西漢時期流行,東漢時期基本消失。西漢中後期前後,中原和關中地區開始出現用小磚建造的墓葬,壹般稱為“磚室墓”。到東漢時期,磚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普遍的墓葬。貴族官僚的磚室墓規模大,結構復雜,布局模仿其衙門。許多墓葬還繪有彩色壁畫(見《河南洛陽西漢墓彩圖》、《河北王度墓:示官圖》、《河北王度墓:示祥瑞圖》、《內蒙古林洛爾墓:示寧城圖(部分)》、《山東梁山墓:示車馬圖》、《遼寧遼陽墓:示車馬圖》)。西漢末年開始出現的石墓,東漢時在部分地區興盛。墓內雕有畫像,故稱“石墓”。墳墓的結構和布局也是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子。壹些石墓繪有彩色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的磚室墓常嵌另壹種磚,墻上有畫像,稱為“畫像磚墓”。東漢及以後的四川各地都流行崖墓。
中國古代的棺材也叫埋葬用具。西漢中期以後的各種橫穴墓,特別是東漢的磚室墓和石室墓,在墓葬本身起了作用,可稱為“磚室”、“石室”,而墓中的隨葬器具是無棺的。西漢早中期,夫妻合葬仍采取“分葬”的形式。西漢中期以後,制度有所改變,除陵墓外,壹般夫妻合葬於同壹墓。橫穴墓為同墓共葬提供了方便。
與戰國時期相比,漢墓中的隨葬品青銅器少,漆器多。為了儲存大量的食物和飲料,墓中往往有許多大型陶器。在西漢早中期,它主要是壹種實用的陪葬工具。西漢中期以後,增加了各種陶器明器,有倉、爐、井、磨、亭等模型,也有豬、狗、雞等偶像。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更多了。這是中國古墓葬隨葬品的壹大變化。西漢中期的貴族墓葬中,仍有車馬作為人祭,只是將車馬葬於墓中,而不是在墓葬附近單獨設置車馬坑。西漢後期以後,真車馬不再用於人祭,取而代之的是木制或陶瓷車馬模型。在中國南方,也有隨葬的木船或陶船模型(見彩銅殼(西漢)、漆盒、漆盤、漆盤、漆案、漆杯、釉陶壺、釉陶亭、彩陶壺、陶船等圖片)。
在漢朝,殉道是違法的。所以在考古發掘中,除了少數例外,沒有見過人祭。始於商朝的人殉殘酷制度基本結束。在《身雙》中,作為奴婢的木俑和陶俑被大量放置在統治階級的墓葬中。
在地面上,統治階級的墳墓壹般都建有土墩。墳前常有祭祀用的祠堂。東漢時,流行在墓前修建石墓,並配以人和動物的石像;在墓地立石碑記錄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血統和生平故事也很流行。
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是中國第1陵。墓地平面呈長方形,內外雙壁。土堆在墓地的南面,平面呈方形。陵園北面有壹個睡廳,開創了陵墓設置睡室的先例。西漢陵墓中,除了“因山而藏”的文帝巴陵部外,均有鬥形重疊的方形土堆,位於墓園中央。墓園平面呈方形,四周有圍墻,兩邊各有壹個“司馬門”,外面有壹個雙門。韓承襲秦制,在陵園設寢堂。漢代皇帝合葬,同托不同墓。侯伶就在陵墓旁邊,規模比陵墓小。從惠帝統治時期在長陵修建原始寺廟開始,西漢所有的墳墓都在墓地附近修建了寺廟。東漢陵墓始於明帝的仙界陵。陵墓四周不再築墻,取而代之的是“走馬”,墳前還建了壹座石廟用於祭祀。自仙界陵寢以來,陵園附近沒有修建過寺廟(見秦漢墓)。
魏晉南北朝的埋葬制度,大體上是從漢代繼承下來的。但漢末戰亂後,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統治階級重葬的作風不得不改變。
考古調查和發掘證明,自魏晉以來,規模宏大、雕刻精美的石墓已不多見。貴族官僚的墓壹般是磚墓,有時也有石門。與漢墓相比,墓葬布局簡化,面積縮小。然而,在陵墓的詳細結構和設施方面有壹些新的發展。比如洛陽西晉墓有角柱和鬥拱,南京東晉墓有直窗。從漢末魏晉開始,墓葬中開始流行設置棺床。在長江流域的金墓葬中,有時會有燈龕和桌子。這些結構和設施都是用磚砌成的,這使得古墓更像現實生活中的客廳。在黃河流域,磚室墓很長,靠近墓的部分是地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隧道逐漸變長。北魏時,有的墓葬在坑道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北朝晚期,有的墓有長達20米的地道,還有三四個天井。這是對現實生活中的房子的模仿。天井越多,門越多,房屋越深,院子越重。魏晉時期,遼東、河西等偏遠地區的大家族大多沿襲漢代舊制,以磚石結構建造墓葬,並在墓壁和磚面上作畫,題材與漢墓壁畫相似。在中原地區,墓葬中很少畫壁畫;但是到了北魏,壁畫又開始流行了。在長江流域的東晉南朝時期,流行用印有肖像的磚來裝飾墓壁。
這壹時期的隨葬品主要是杯、盤、碗、壺、果盒等餐具等陶瓷,以及煙竈、痰盂、老虎等生活用品。它的形狀往往因地區而異,有些物體只在南方有,在北方沒有。總體來說,瓷器數量猛增,尤其是長江流域。漢代流行的倉廩、竈、井、磨等陶器模型,以及家禽家畜的陶制神像,仍在繼續使用,但往往體積較小,制作粗糙。貴族官僚墓葬中的主要隨葬品是各種陶俑。從晉代到南北朝,時代越往後,俑的種類和數量越多。起初有少數男女侍者和武士,從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有大量騎兵、步兵、文臣、禁軍、號兵。除了屋內的奴婢,大部分都是墓主人出行時的儀仗隊。它們具有明顯的軍事性質,反映了當時各地統治者都有私人武裝音樂。北魏前期大同司馬金龍墓和北魏後期洛陽袁窪墓中有數百件禮器俑。北魏後期,墓門兩側,常有壹對特別高大的守門人物。在南方,除了陶俑,還有瓷俑,但隨葬的習俗沒有北方那麽興盛。從漢末到魏晉,統治階級經常騎牛車,這種情況長期不變。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陶牛車模型經常被埋在貴族官僚的墳墓裏。上述由各種陶俑組成的禮儀隊伍以牛車為中心。陶制“鎮墓獸”的埋葬始於西晉。西晉墓葬中往往只有壹種墓獸,四足直立。北魏墓葬中的鎮墓動物成對擺放在墓門兩側,呈臥姿狀。北魏晚期,墓室裏的兩只墓獸,壹只獸臉,壹只人臉,正蹲著。長江流域的東晉南朝墓葬和鎮墓大多保持了西晉的形制,缺乏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誌銘建在墓中。金代墓誌多為長方形,或石或磚,而洛陽較早發現的西晉墓誌為平板狀,可見是由墓碑演變而來。直到北魏後期,方蓋石墓誌才開始流行。從此到隋唐,就定制了。山西大同北魏文明太後馮房山永墓、孝文帝萬年殿為北魏墓葬。墓室分為前後兩個房間,顯示了陵墓相對於壹般貴族墓單間的特殊規模。永固陵墓前的石廳,應該是繼承了東漢的陵寢制度。南朝的墓葬在江蘇省的南京和丹陽。陵前有壹條長長的神道,兩旁有石獸、石柱、石碑。墓葬均為單間,並有“竹林七賢”和“白虎”“獅子”等大型畫像,用模壓畫像磚(見南京地區模壓畫像磚墓葬)。與北朝墓葬中流行的應用彩色壁畫的風格相比,在墓葬裝飾方面表現出了南朝墓葬的特點。
隋唐五代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墓葬制度自北魏開始,隋朝以後,至於盛唐,壹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墓都是采用傾斜式墓,包括壹條頂部有天井、兩面墻壁都有壁龕的長隧道。懿德太子墓有7個天井和8個龕位,張淮太子墓有4個天井和6個龕位,第三紀刑太常伯李爽墓有3個天井和2個龕位。天井和壁龕的數量與墓主人的官方稱謂基本壹致。隋代流行土洞,高級官僚的墳墓也不例外。進入唐代後,多采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級官員或平民。普通官僚,他們的墓都是單間。除了正房,兩個等級以上的高官,有時也會有壹個簡單的前廳。李仁之墓、張淮王子之墓、義德王子之墓和永泰公主之墓,都有兩個房間。從初唐到盛唐,壁畫在貴族和官僚的墓中很流行。壹般墓前兩壁繪有龍和白虎,墓頂繪有日月星辰。其他的還有鞍馬、駱駝、牛車、戟、徒步騎手、官員、男女侍者、樂師和舞蹈演員等。,畫在墓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格因墓主人身份不同而異。
隨葬品主要是陶俑。大約從武周時期開始,陶俑開始更多地應用三彩釉。陶俑可以分為兩類:出行時的護衛行列和家中的仆役、侍者。前者從隋代到初唐武裝俑較多,後逐漸減少;武周時期出現了高大的馬俑和駱駝俑。後者從初唐到盛唐壹直在增加,樂舞俑和流浪俑都屬於這壹類。受佛教影響,壹對守護墓門的武士俑在盛唐時期演變為天王俑,其特點是蹲獸或伏鬼。鎮墓獸繼承了北魏後期以來的形態,壹個是人面,壹個是獸面,並在武周時期進壹步演變成頭上有角、肩上有翅或手中有蛇的怪獸。出現於隋代的十二時辰人獸首俑,在開元、天寶時期更為流行。陶俑的數量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不同;懿德太子墓的陶俑總數多達1000件。唐代更常用的是有蓋石的方形墓誌銘。墓誌的大小是根據主人的身份分等級的。如三級官員的墓誌銘多為72 cm見方左右,楊思旭、張淮王子、王勇禮賢、王乘禮仁等壹級官員的墓誌銘均為88 cm見方,永泰公主的墓誌銘最大,為114 cm見方。壹德太子和天子壹樣,用玉書代替墓誌銘。
安史之亂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墓葬結構簡化,短而窄的軸型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金字塔形的金字塔形土墩已經消失。陵墓的規模已經縮小,壁畫非常罕見。陶俑數量減少,草圖制作。天王俑和鎮墓獸越來越簡化,有些墓已經不用了。只有十二點鐘的小雕像仍然受歡迎。
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有兩種唐代墓葬,即豎穴坑墓和磚室墓,形制簡單,規模很小。磚室墓多為長方形,有的兩室並排,夫妻各葬壹室。廣東韶關張九齡墓,主室方形,四壁彩繪,前廊兩側各有兩耳室,規模較大,形制與我國北方磚墓相似。壹般來說,我國南方唐代墓葬隨葬品多為陶瓷器皿,陶俑很少。
除了少數唐代的墓葬,大部分都是依山而建。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在甘陵,以梁山主峰為中心,修建了壹座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兩側各有壹門,門外有石獅、馬匹和人物。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口是祭堂。從南面遠處的第壹個門到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3公裏,兩側有瑞鳥、瑞獸、瑞馬、武將、文臣和外國領導人的石像,還有壹座“聖旨錄”碑和壹座“無字碑”。甘陵的宏大規模,充分顯示了唐朝鼎盛時期的國力之大(見唐陵)。
五代以前,蜀王鑒的永陵在四川成都,南唐的秦陵李和李靖的順陵都在江蘇南京發掘(見前蜀墓和南唐第二陵)。地下玄宮分為前、中、後三室,各室兩側有許多壁龕或耳室,可能是承襲了唐陵的制度。唐陵地下弓玄雖未發掘,但從各方面推斷,也應該有前、中、後三室。
從宋代到明代,中原和北方地區最具特色的北宋墓是仿木結構的磚墓。北宋初年,墓中仿木結構還很簡陋。直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水平,從而成為壹種特殊類型的磚墓。此後,墓室平面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邊形,仿木結構從簡單的“壹鬥三升”演變為五鋪重棺,從直窗演變為雕花格門。壹般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葬分為兩室。墓室多以壁畫或雕花磚裝飾,主要表現墓主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墓主夫婦舉行“閆芳”的場面(見河南蔚縣白沙宋墓壁畫彩圖:宴圖為圖),有時還有孝子故事圖。北宋後期的壹些墓葬中,也有雜劇雕磚。在墓室的後墻上,經常有“女門”的雕磚。隨葬品很少,可能是因為各種器物都已經在壁畫和雕花磚上充分彩繪雕刻。
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宋代墓葬與同壹地區的唐代墓葬相似。除豎穴土坑墓外,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墓,往往是兩個房間並列,夫妻合葬壹室。除了陶瓷,還有相當多的隨葬品,比如漆器和銅鏡,偶爾還有銀器。在江西、福建等地的宋墓中,隨葬有陶俑,包括十二時辰俑和神兵俑。除了磚墓,石墓在四川的宋墓中也很流行。後者多以主人夫婦“開香宴”為主題雕刻,有的則是孝子故事。
北宋帝陵位於河南省珙縣,選址嚴格按照風水學說的要求。墓葬形制相同,均以土築墓為中心,四周有圍墻圍成方形墓,墓前有紀念館。四面有神門,門前有石獅。在最南邊,有兩座土樓,分別叫鵲臺和乳臺。從胸臺到南神門,神道兩側依次排列著大象、馬、老虎、羊、大使、文官、武士等石像。陵後有背陵,與漢陵相似,但在唐代以來的陵墓中獨樹壹幟(見《公縣宋陵》)。南宋的陵墓在浙江紹興附近。因為是正葬,所以建造起來比較簡單,被稱為“救宮”。雖然大體沿襲了北宋的陵寢制度,但沒有胸臺、象、墓和四門。獻殿後,將被制成壹座神秘的宮殿,屍體被放置在壹個緊密堅固的“隱石”中。
如果說不完,我還是把網址發給妳吧:/z/z/q 180983196 . htm+096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