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月是壹月,古人稱夜為“曉”,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春回的節日夜晚,月亮高高掛在天上,地上掛著成千上萬的燈籠。人們會看燈籠,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
二月二,俗稱“龍擡頭”,又叫青龍節,標誌著壹年農業生產的開始。活動有撒灰招龍、熏蟲、摘菜、避縫(以防“傷桂圓”)。這種習俗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唐朝。至於二月二的吃喝,春節期間不吃不喝油膩的,要吃素。
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節日。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活動。大多數漢族人和壹些少數民族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植新土,折幾根綠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拜拜,最後吃喝完畢,回家。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據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等活動。在青海等壹些地方,還有紮繩(用五色絲線撚成,紮在手、腳、腕上)、插柳、戴香囊等習俗,以驅除昆蟲,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日過去在民間是七月初七,也叫乞巧日。傳說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總的來說,當晚百姓設壇,女人們為了給好女工們討巧。還有青年男女相愛,也叫中國的愛情情節。
中秋節又叫月亮節、中秋節、中秋節、八月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在這壹天,全家團聚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香”、“月上漫步”、“樹上放燈籠”、“點塔燈”、“跳舞”。這個節日更受海外旅行者的關註,許多少數民族也過這個節日。
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被稱為“重陽節”。又因為在中國古代,六是陰數,九是陽數,所以重陽節被稱為“重陽”。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初。據說在宮中,每年的九月九日,都有山茱萸相伴,餵以魚餌,飲以菊花酒,以求長壽。主要活動有爬山、賞菊、飲酒等。,很受老年人的歡迎,所以它也被稱為“老人節”。
冬季至日節冬季至日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農歷的傳統節日。冬季的至日俗稱“冬節”、“龍至日節”、“亞歲節”。北方地區有在冬季至日宰羊、吃餃子和餛飩的習俗,而南方地區有在這壹天在冬季至日吃湯圓和長面條的習慣。各地區還有在冬季至日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過去人們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初八稱為臘月或臘八,並把它當作壹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往往被貼上“臘”的標簽。相傳這壹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很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是春節準備的開始。(來源:齊齊哈爾日報2009年2月第7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