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人力資源豐富,人力資源匱乏。大多數農信社都有5個以上的網點,但員工中,第壹個研究生學歷為全日制大專及以上的,占比很小。同時,各營業網點壹線人員年齡結構較大,對新事物的適應能力明顯滯後。真正精通業務、懂技術、素質高、富有開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數。
(二)網絡資源豐富,網絡資源不足。農村信用社作為地方金融的主力軍,其分布往往是以撒網的方式進行。壹般每個鄉鎮都有壹到兩個網點,比較繁華的鄉鎮網點多達十個。豐富的網絡資源起到了很好的吸引客戶的作用。然而,由於農村信用社服務手段落後、結算渠道不暢的弱點,以及地區發展的巨大差異(如部分農村信用社已獨立開展卡業務,但部分農村信用社仍停留在單機經營的水平),規模化業務發展的網絡資源極其匱乏。
(3)傳統業務運營體系完善,新業務發展平臺尚未建立。經過多年發展,農村信用社與商業銀行在傳統綜合業務系統網絡上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然而,松散的管理機制使得大規模的業務開發缺乏統壹的平臺,碎片化的方式往往增加了開發成本、統壹的難度和地區差異。
(4)人氣優勢突出,優質客戶資源不足。農村信用社長期紮根農村,與當地人建立了深厚的親和力,培育了以農民、個體工商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的客戶群。然而,面對弱勢行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戶,農村信用社現有客戶群中優質客戶的比例極低。
(5)本地信息來源豐富,同行信息共享存在壁壘。深厚的知名度和地緣優勢為農村信用社廣泛收集當地信息提供了條件。但農信社與同業的水平差異影響了農信社與同業的信息溝通,進而對拓展新業務中的資源享受和風險防範產生了負面影響。
(六)競爭壓力較小,創新動力不足。由於農村信用社的“壟斷”優勢,農村信用社的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從而形成自滿情緒,嚴重影響競爭意識和競爭氛圍的形成。
新農村建設是壹項涉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的綜合性工作,需要全社會的關註和發展。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必然需要大量的建設前期資金投入,僅靠政府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國家通過行政杠桿和財稅優惠,幹預和引導各方面資金向農村市場聚集。這些優惠政策包括:
(1)取消農業稅。2005年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議:自2006年6月5日+10月6日+0日起,取消農業稅。稅收負擔的減輕另壹方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2)逐步增加對農村的財政投入。65438 2005年2月29日,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三高”原則: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幅高於上年,國債占農村建設預算資金的比例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高於上年。標誌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將不再是壹句空話。
(三)以優惠的財稅政策引導資金流入農村市場。根據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各地陸續出臺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個體戶所得稅減免政策,采取財政貼息、銀行貸款財政補貼等方式,吸引工商企業和社會閑散資金投入。與此同時,各地也開始積極探索建立農業風險補償機制、完善農村保險制度等。,通過社會保險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減輕財政負擔。
面對上述形勢,農信社應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和良好環境,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鞏固和拓展農村市場,實現地方、農信社和農戶的“三贏”。
為了實現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各級政府努力構建資金聚集的長效機制,逐步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制度建設環境,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應充分把握這壹有利時機,鞏固和擴大在農村的優勢地位,通過外展和內動,實現自身在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發展中綜合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壹)加強與外界的協調與合作
1.加強銀行與政府的合作。
農村信用社作為地方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由於歷史原因,農村信用社與地方政府的密切關系形成了典型的對立統壹關系。首先是反對,因為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政府行政指令放款給農信社造成了沈重的不良資產負擔,農信社畢竟對政府的管理行為有所懷疑和擔憂;其次,在統壹性方面,無論是地方還是農村信用社,基於在農村相同的目的和利益,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面有* * *識。因此,農村信用社必須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協調和溝通,理順情感和關系,努力實現與地方政府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共同發展。
(1)推動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中央政府出臺了壹系列關於支農資金投入的優惠政策指引。農村信用社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推動制定各項優惠政策的實施細則,促進各項優惠政策的深入落實,降低農業投資的運營成本,提高農業投資的風險防範系數,在獲取優惠政策中實現自身的休養生息。
(2)爭取清理政治相關不良貸款的支持。由於歷史原因,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資產很大壹部分是政策性貸款。對於這部分貸款,單純依靠農信社的力量很難催收。農村信用社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從減輕農村信用社歷史負擔、支持地方金融發展、建設地方信用環境等角度,爭取地方政府對清收工作的支持,利用壹切可行手段盤活不良貸款,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
(3)探索與財政支農資金合作。隨著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財政投入不斷加大,農村信用社可以探索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相結合的模式,壹方面緩解自身支農資金壓力,另壹方面可以利用自身處於農村金融市場前沿的地位,熟悉“三農”情況,更了解信貸環境, 當地村莊的經營和生產,並配合當地政府更好地發揮支農資金的作用,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 同時,通過與財政資金的合作,擴大農村信用社的影響力,提升農村信用社的形象。
(4)及時反饋信息,引導政府調整政策方向。新農村建設是以農民為主體、政府為主導的農村金融改革。政府部門利用壹系列財稅優惠政策,引導所有資金流向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農村信用社要履行作為社會人的義務,加強與政府的協調和溝通,利用自身在農村的信息資源優勢,及時收集政策執行情況的信息,並反饋給政府部門,引導政府部門及時調整政策方向,形成良性互動發展的政策環境,實現農村、農村信用社、政府三方共贏。
2.加強銀行間的合作。
新農村建設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信社目前的服務水平與這些服務需求可能存在壹定差距。因此,農村信用社應充分發揮自身在網絡資源、人力資源和本地信息資源方面的優勢,結合商業銀行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資金優勢,實現與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投資和財富管理方面的合作。以合作為導向,以學習為目的,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增強實力。條件成熟時,我們將逐步變合作為自力更生,擴大我們的市場份額。
3.加強銀保合作。
農村保險業是壹個成長中的市場,各類保險業務處於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局面。其各項業務的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民養老、意外傷害、醫療等保障。,還涉及到新農村建設投資資金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時的保障。農信社與保險業的合作,壹方面以保險對象的身份出現,積極參與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共同開發的農業保險,保證自有資金安全,降低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成本;另壹方面,以保險合夥人的身份出現,以拓展中間業務形式,為保險公司提供各種保險業務,不斷延伸服務領域。
(二)加快內部改革和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為農村信用社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農村信用社應抓住這壹機遇,練好內功,加快發展。
1,定位清晰。
農村信用社要清醒認識自身的優劣勢,牢牢把握“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的市場定位,合理設定長短期經營目標。在目前的情況下,首先要努力做強而不是做大,盡量做到業務質量、市場優化、利潤最大化。在實現精、強、強的目標後,逐步擴大經營範圍,創新經營品種,拓展經營市場,以達到鞏固和擴大農村陣地的最終目的。
2.在發展中轉變觀念,理順機制。
新壹輪農村信用社改革在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機構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和實質性進展。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信用社要在農村改革中理順政府領導、行業管理和自主經營的關系;在商業化運作中,真正實現董事會、監事會和會員代表大會的法人治理結構。從而極大地改變了農村信用社經營者的經營理念,農村信用社的經營行為才能真正與時俱進,與先進的銀行管理理念相融合。
3.加快業務平臺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工程建設。
技術平臺和人才建設的滯後已經成為制約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要突破這壹瓶頸,首先,農信社應采取前瞻性思維和聯動發展戰略,以省聯社為主導,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建設高起點、現代化、多功能的金融信息服務體系,為各項業務的拓展提供優良的服務平臺。二是要切實改變農村信用社“近親繁殖”的現狀,做到“送壹批人出去,進壹批人,回壹批人”。“送壹批人出去”,就是把壹批年齡較輕、思想活躍、敢於創新、努力工作、文化水平較高的人送到專業院校深造,讓他們掌握最新的金融理念,了解最新的金融政策,熟悉最新的金融技術,與時俱進,開拓視野,把這些人培養成為農村信用社的骨幹力量;“進壹批人”是根據農村信用社部門設置和業務發展的需要,引進壹批財務文秘人才、計算機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完善和優化農村信用社人力資源機構。“退壹批人回來”就是讓壹批年齡大、知識水平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的員工提前退休,以便補充新鮮血液。這裏要提“派出壹批人”,必須是以“脫產學習”或委托培訓的形式派出,而不宜以“交流”的形式派出,因為隨著商業銀行經營的加強,其對自身商業秘密的保護也會加強,“交流”人員的學習效率會降到最低。在“還壹批人回去”方面,也要做好這些人的後續安置工作,盡量留住人心,以免影響農信社的凝聚力。
4.突出重點支持。
農村信用社要迅速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信貸需求變化,及時調整服務目標和方向,合理安排資金使用順序,促進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壹是推進農村傳統產業規模經營。積極籌措資金,統籌安排使用順序,優先安排農業生產種植大戶和有市場潛力的養殖戶,支持種養業大戶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二是積極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兼顧基地和農戶,形成基地帶動龍頭企業、農戶聯系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第三,大力支持特色產業和產品的基地建設。要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區別對待,突出重點,著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第四,大力支持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支持集收購、銷售、流通於壹體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拓寬商品流通渠道,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加大對化肥、農藥、農機、種子經營等服務體系的信貸支持,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