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歷史上沒有發達商品經濟的原因+論文

中國歷史上沒有發達商品經濟的原因+論文

壹、商品經濟的發展線索和基本模式

這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體系,壹個是“貨幣經濟(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大起大落的理論,壹個是“自然經濟→商品經濟”逐漸上升或波浪式發展的理論。另外,海外有學者聲稱,中國自戰國秦漢以來就形成了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未來的發展都是在市場經濟的框架內進行的。因為中國的信徒不多,也沒有人系統地論述過這個觀點,所以這裏不做評論。

(壹)“貨幣商品經濟——自然經濟”大起大落理論

趙麗生曾指出,中國經濟史經歷了從古代自然經濟到秦漢古典經濟,再到近代地主經濟的三次轉變,很有代表性。壹般來說,主張魏晉封建論的學者對戰國秦漢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進行估計,並將其視為中國由不發達的奴隸制向發達的奴隸制轉變的契機,同時將魏晉封建制度的形成與中世紀的自然經濟聯系起來。

日本學者宮澤把對自然經濟和貨幣經濟的認識方式分為四種學說:第壹種學說是以全韓生為代表的“貨幣經濟→自然經濟→貨幣經濟”學說。權認為漢代是貨幣經濟時代,漢末至中唐的中世紀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從安史之亂前後,開始了以錢幣為中心的貨幣經濟。何子全修正了全關於南朝形勢的觀點,反對把南朝看作是壹個自然的經濟時代。認為中國北方是貨幣經濟-自然經濟-貨幣經濟,而南方的貨幣經濟壹直在發展。這是第二個理論。吳賢慶認為布帛也是貨幣,不同意魏晉南北朝是向自然經濟的倒退,認為貨幣經濟自秦漢以來壹直在發展。彭新偉的觀點也差不多。這是第三個理論。第四種理論,如茅野《封建地主制初期中國商品經濟與傳統市場理論的總結》,認為整個前近代中國都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他還指出,全的觀點在當今中國雖然是少數,但在日本卻是主流觀點,代表人物是《木葉》中的荀和宮崎駿。自然經濟和貨幣經濟的整個概念來自德國歷史學者Skillbrant。雖然全批判了斯奇布蘭特把自然經濟→貨幣經濟→信用經濟的順序演化絕對化,並采用了皮涅等人的貨幣經濟→自然經濟→貨幣經濟的發展模式,但他所使用的概念基本上仍然是基於斯奇布蘭特的。斯基爾布蘭特的自然經濟和貨幣經濟的概念是嚴格按照交換手段是實物還是金屬貨幣來區分的,把金屬貨幣以外的實物交換歸入自然經濟的範疇。他沒有想象沒有交換(分配)經濟,他的自然經濟也不包含“自給自足”的含義,這與馬克思的概念不同。馬克思對自然經濟和貨幣經濟的區分不是基於貨幣形式或交換手段,而是更註重生產目的;自然經濟是指單純的商品經濟或為了獲得使用價值而不進行交換的經濟。[20]

宮澤的說法是有根據的。而我國壹些鼓吹魏晉封建主義的學者,雖然遵循貨幣經濟→自然經濟→貨幣經濟的發展模式,卻根據馬克思的理論進行了修正。比如,趙德新把中國古代自然經濟與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劃分為:原始社會自然經濟→“古代(奴隸制)貨幣經濟”→中世紀自然經濟→。他指出,“古代(奴隸制)貨幣經濟”時期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和本質,嚴格來說仍然是自然經濟,因此可以稱之為“古代自然經濟”。[13]

田長武反對中國封建社會自始至終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認為這是根據“長期停滯論”制定的模式。中國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呈周期性起伏狀態發展,相應的自然經濟也是如此:戰國至西漢是商品經濟的第壹個高峰,東漢由盛轉衰,魏晉南北朝基本是自然經濟時代;唐宋時期是商品經濟的第二次高峰,遼夏金所控制的中國北方由盛轉衰,尤其是黃河流域和西北地區,城市幹旱,農村幾乎都回到了自然經濟的狀態。元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呈現全面復蘇的趨勢。[2]

(二)“自然經濟→商品經濟”漸次上升或波浪式發展理論

正如宮澤所指出的,認為整個近代以前的中國基本上是以自然經濟為主,從自然經濟逐漸發展到商品經濟的觀點,基本上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從資本主義如何在封建社會中成長起來的問題意識出發的。但中國的商業在文明早期(最晚在戰國時期)就開始發展,尤其是在宋代以後。把西方中世紀封建領主制下形成的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理論運用到中國,尤其是宋清時期,會遇到很多困難。[20]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史學家曾經就什麽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進行過激烈的討論,試圖重新解釋我國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封建社會經濟的性質。林甘泉近年來對這壹問題發表了評論。他對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了評論。他從國內外的歷史現實出發,認為自然經濟的本質特征應該是自給自足的生產,而不是所謂的“自給自足”。不排斥與市場有壹定的聯系,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補充。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體現在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結合上。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相結合,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是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的重要特征。[10]關於此討論,請參考本文附錄中的介紹。

有許多學者主張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逐漸高漲或波浪式發展。壹般認為,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戰國、秦漢、唐宋、明清三個高潮。比如李端認為,我國歷史上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長期並存,相互制約,相互變化。總的趨勢是自然經濟逐漸淡化,商品經濟逐漸膨脹。按照這種觀點,在戰國秦漢時期取得空前發展的中國商品經濟,在漢武帝以後受到壓制,但在唐宋覺醒以後,比秦漢時期發展得更快。比如秦漢時期的主要商品是鹽、鐵、酒,中原地區的主要市場只與西北地區的外國市場相連。唐宋時期增加了茶葉和陶瓷,絲綢的質量和數量也有很大提高。它們被出口到國外,海上航線被加入到對外貿易中。龍的中國傳統市場發展史也屬於波浪式發展理論。按時間順序描述了中國傳統市場在先秦秦漢時期的起源和初步繁榮,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曲折發展,五代時期的復興,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的成熟。[3]

如果說前壹種觀點的主要爭議是對幾個“轉折點”性質的辨析,那麽後壹種觀點的主要爭議則是封建社會後期,特別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以及那個時期的經濟性質。多數學者主張,明清商品經濟雖有長足發展,但整體上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但也有學者認為,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清經濟已經脫離了自然經濟的範疇。例如,我們介紹了李文智和洪雪的觀點。近年來,許提出中國有壹個介於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階段之間的“小商品經濟”階段。它的特點是小商品的生產及其相應的分配、交換和消費。小商品專業生產者的出現是基於人的相對自由。宋代小商品生產有所發展,但全國小商品經濟的繁榮直到明代中期以後才出現。大規模經濟發達地區缺糧,標誌著以小商品生產為主的經濟區域的形成。[16]宮澤也認為,從農村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唐宋轉型時期和明末清初是值得註意的。前者,雖然農村市場在發展,商品生產已經出現,但總體上還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占主導地位。後者出現在以獲取剩余價值為目標的先進地區,並逐漸形成了現代小商品經濟,即商品經濟從沒有價值規律的階段轉變為基本遵循價值規律的階段。[20]這代表了相當壹部分日本學者的觀點。

上述理論主要基於小農經濟從自給自足經濟向小商品經濟的演變過程。

第二,關於市場經濟或市場經濟在中國封建社會的萌芽。

(1)什麽是市場經濟?中國歷史上什麽時候出現了市場經濟?

自從中央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方針以來,許多學者壹直在思考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市場經濟。如果存在,是什麽時候出現的?這與對什麽是市場經濟的理解有關。學術界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和有的市場經濟與現代化有關,而在封建時代,市場經濟只能在其後期萌芽;另有學者認為,市場經濟與現代化或資本主義沒有必然聯系,封建時代可以有特定的市場經濟。

第壹種觀點以吳為代表,他多次闡述了中國封建社會市場經濟的萌芽及相關理論問題。他指出,傳統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經濟現代化或現代化的過程。它不僅是市場體量的空前擴大,而且是市場交易內涵和市場機制原理的根本變化,這壹切都是建立在政治、法律和經濟制度、機構相應變化的基礎上的。他主張向市場經濟過渡,以此作為經濟現代化的標誌。中國歷史上商品交換比較發達,但這不是市場經濟。中國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也始於16世紀,即明朝嘉靖至萬歷之間。明末清初大商幫、作坊手工業和“啟蒙思潮”的出現是其標誌。但實力不足,更重要的是沒有像希克斯所說的造成“政治滲透”。財產權、商法、稅制都沒有改變,還是壹個徹頭徹尾的封建專制國家。這種情況基本延續到了清朝。20世紀,中國有了現代工業,港口城市蓬勃發展,與國際接軌。但在抗日戰爭前,中國尚未向市場經濟轉型:(1)占國民經濟比重最大的農業,仍然是傳統的小農經濟體制,商品率低。新興產業集中在紡織和食品行業,尚未形成部門體系。這種二元經濟的結構剛性和由此產生的低供需彈性從根本上限制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2)現代市場定義為“壹價”。如果兩地差價等於運費,那就是壹個市場。30年代的中國遠不是這個水平。(3)市場現代化是從人格交易向非人格交易的轉變,需要壹系列成文和不成文的法律來明晰產權、中立規則、規範行為和執行刑罰。市場經濟壹定是法制經濟,那時候還不存在。中國真正有意識地向市場經濟轉型還是在鄧小平時代。[6]

徐坦最近也談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表現為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幹預逐漸減弱,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加強。在她看來,在清朝中期,全國範圍內已經形成了壹個覆蓋面廣、運作自由的城鄉市場網絡體系,而這個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5]

與這種認為市場經濟的萌芽或轉型是與現代化(或現代化)聯系在壹起的觀點不同,有學者認為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已經存在。比如殷金,他認為中國從宋朝開始就有封建市場經濟,然後到了明朝就有資本主義萌芽的市場經濟。[1]郭還提出了“封建市場經濟”的概念。[17]鄭根據羅布·戴爾的觀點,主張區分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兩個概念。市場經濟的主要功能或者說最重要的標準是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生產、配置資源,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工比較發達,交換成為經濟發展的杠桿和齒輪,貨幣金融體系建立起來並與生產交換融為壹體,人們的經濟生活離不開市場供求的波動。資本主義是指以資本積累、增殖、流動和壟斷為最高利益的政治經濟制度。他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萌芽於16世紀之前,比如宋代,有些地區可以稱之為市場經濟萌芽,理由是有些行業分工已經精細,交換是社會性的,但另壹方面,宋代整個社會還處於自然經濟環境中;明朝中期,也就是從公元16世紀開始,江南和沿江沿海地區出現了市場經濟。他進壹步將中國的市場歷史分為兩個時期。第壹個時期是傳統市場,以唐中期為界可分為前期和後期。第二個時期是市場經濟,可分為萌芽階段(12-13、16-18世紀)、初級階段(1840-1949)和停滯發展階段(65438+)。在萌芽階段,自然經濟和市場經濟並存,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封建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並存,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11]

蔣守鵬也有類似的看法。在他看來,封建經濟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對立統壹,不能籠統地稱為市場經濟。但是單純的商品經濟也會產生市場經濟,所以封建社會就有市場經濟。具體來說,市場經濟是隨著商品生產的出現而出現的,並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而完善。[12]

(二)關於市場體系和國內統壹市場的形成

較早形成比較完整的市場網絡或市場體系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發展的壹個重要特征,這是許多學者的認識;然而,這種市場網絡或市場體系是何時產生的,其特征是什麽,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這裏只介紹兩位學者的觀點。

唐文基指出了中國封建市場發展的四個特點,即國內大市場不統壹,市場壟斷大於競爭,市場進入存在各種障礙,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對於中國何時形成全國統壹的市場,學術界壹直眾說紛紜,或認為戰國秦漢時期就已出現這樣的市場;或者說直到鴉片戰爭前,中國還停留在局部區域市場的格局。唐的觀點與這些觀點不同。他認為中國古代的全國性市場形成於秦漢時期,但只是地方區域性市場在空間上的擴展和延伸,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封閉獨立的。他稱之為“非統壹的國家市場”。因為第壹,流通網絡雖已形成,但由於交通因素、行政因素、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約,並不完全暢通;二是沒有統壹的市場價值,沒有價格形成機制;第三,中國雖然從秦朝開始實行統壹貨幣,但貨幣制度仍然混亂,經常發生錢荒。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培育出壹個完善的統壹市場。[15]

蔣壽鵬認為,市場體系是相互關聯的市場的統壹體。從範圍上看,形成了包括農村集市、城市市場、區域市場、全國市場在內的完整市場網絡。從市場類型來看,不僅包括商品市場,還包括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要素市場。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是市場體系的三大支柱。按照這個標準,明清時期,最遲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封建社會的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建立。

因為這個時候不僅有包括農村集市、城市市場、區域市場、全國市場在內的市場網絡,還有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但是,這仍然是封建社會的市場制度,與現代市場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12]

  • 上一篇:2016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麽會頒給鮑勃 · 迪倫(Bob Dylan)?
  • 下一篇:2018看春晚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