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另壹部著名的詩歌總集是《楚辭》。主要作者是屈原是楚國的貴族,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離騷》的壹首政治抒情詩,是屈原用他的整個生命熔鑄成的偉大詩篇,強烈的愛國思想和執著的人生追求融會成激越的精神力量,奇特的想像和瑰麗的語言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屈原的作品閃耀著偉大人格的光輝和南方楚文化的奇麗色彩,《楚辭》的其他作者宋玉、賈誼等人的作品都繼承了屈原的傳統。
楚辭成了壹種源遠流長的獨特文體。《詩經》與《楚辭》歷來合稱“風騷”,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2000多年來壹直被歷代詩人尊為學習的典範。
先秦散文與漢賦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史官的建制,史官的記錄成為史書,也就是所謂的歷史散文。先秦史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有編年體的《左傳》,國別體的《國語》、《戰國策》,專記個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左傳》是“春秋三傳”中文學價值最高的壹種,相傳為魯國左丘明傳孔子《春秋》而作。敘寫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諸侯角逐、社會急劇變革的歷史進程。
從春秋末年開始,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動,“士”的階層興起、壯大,成為最活躍的社會力量。他們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政治主張,展開論辯,形成了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局面,於是產生了以論說為主的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第壹個時期是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此時的散文主要是語錄體,代表作是《論語》。第二個時期是戰國中葉,散文已由語錄體向對話體、論辯體過渡,代表作是《孟子》、《莊子》。第三個時期是戰國後期,散文發展成專題論著,代表作是《荀子》、《韓非子》。
《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言簡練明白,說理深入淺出,有些篇章描寫人物對話、舉止,相當生動,體現出人物個性。《孟子》和《莊子》的內容大多是論辯之辭,是爭鳴風氣盛行時典型的散文形式。
《孟子》是孟珂及其門人所作,其中心內容是宣揚儒家的“仁政”說,抨擊暴政,主張“民貴君輕”。他善於運用先縱後擒、引人人毅等論辯技巧來折服論敵,也善於用巧妙確切的比喻、寓言來說理,所以既理直氣壯又循循善誘,具有很強的邏輯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
《莊子》是道家的經典著作,是莊周及其後學所作。《莊子》的主要內容是主張順應自然,反對禮樂制度,希望人類社會返璞歸真,回到清靜無為的原始社會去。《莊子》散文具有變幻詭奇、汪洋恣肆的風格特征,在論說時大量運用“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詞”(《莊子·天下》),即寓言和幻想,具有濃郁的詩意和抒情色彩。尤其是內篇中《逍遙遊》等篇,想像奇特,筆力酣暢,描寫生動傳神,語言恢宏瑰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荀子》和《韓非子》都是比較嚴謹的學術論文集,它們中心明確,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論證充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荀子》中比喻和辭藻豐富多彩,《韓非子》中的寓言生動精警,具有較強的文學意味。
賦是中國特有的壹種文學樣式,它兼有散文和韻文的性質,其主要特點是鋪陳描寫,不歌而誦。賦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它產生於戰國後期,接受了縱橫家遊說之辭及楚辭的巨大影響,到漢代達到鼎盛階段。
漢賦按題材取向可分為兩大類。壹類是抒情述誌的短賦,如漢初賈誼《鵬鳥賦》、《吊屈原賦》,東漢張衡《歸田賦》,漢末趙壹《刺世疾邪賦》等。另壹類則是以鋪陳排比為主要手法的“體物”大賦。後者是漢賦的主流。
西漢中葉,經濟發達,國勢強盛,於是以歌功頌德為目的的大賦應運而生。漢代大賦的代表首推司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虛賦》和《上林賦》。大賦的另壹位重要作家是西漢末年的揚雄,其代表作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揚雄與司馬相如並稱“揚馬”,成為後人心目中大賦的典範作家。
漢賦(主要指大賦)產生於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空前強大的統壹帝國——壹漢,漢賦的恢宏氣度正是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積極樂觀的時代精神的藝術體現。表現了中華民族對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對自己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也表現了對現實世界的熱愛,事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世界進行整體把握的思維特征。
唐詩宋詞中國是壹個詩的國度,唐詩是詩國中最為輝煌的高峰。
自從漢代以來,五、七言詩經過了長期的發展階段,隨著強盛繁榮的唐代的到來,中國詩歌也進人了巔峰時期,產生了古代文學中最為光輝的唐詩。
唐詩篇什繁富,名家輩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55000多首,堪稱古代詩歌的寶庫,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壹大奇觀。
唐詩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兩個時期的詩壇最為光輝奪目。
盛唐期間唐詩出現了全面繁榮的高潮。由於國家繁榮,社會安定,詩人們可以由多種途徑實現人生的追求。詩人們描繪了塞外大漠的奇異風光,塑造了邊關健兒的英雄形象,同時也表達了保衛祖國、建立功勛的人生理想。相對而言,邊塞詩更鮮明地體現了盛唐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反對侵略、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
富於浪漫氣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詩歌中的體現就是盛唐氣象,盛唐氣象最傑出的代表首推李白。李白熱情地謳歌現實世界中壹切美好的事物,而對其中不合理的現象毫無顧忌地投之以輕蔑。這種追求解放,追求自由,雖然受到現實的限制卻壹心要征服現實的態度,乃是中華民族反抗黑暗勢力與庸俗風習的壹股強大精神力量的典型體現。
與李白齊名的偉大詩人杜甫,杜詩為安史之亂前後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那個時代提供了生動的歷史畫卷,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黑暗現實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批判,因而被後人譽為“詩史”。杜詩中充滿著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和熱愛天地萬物的仁愛精神,是儒家思想核心精神的藝術表現,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現。在藝術風格上,李白詩飄逸奔放,杜甫詩沈郁頓挫,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豐富的內涵,從而對後代詩歌的審美趨向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唐詩壇有兩個主要流派。壹個以白居易為首,主要繼承了杜甫正視現實、抨擊黑暗的精神,強化了詩歌的諷諫美刺功能;在藝術上則以語言通俗流暢、風格平易近人為特征。
另壹個流派以韓愈為首,主要繼承了杜甫在藝術上刻意求新、勇於創造的精神,特別致力於在杜詩中稍露端倪、尚未開拓的藝術境界。就詩歌風格的多樣性和詩人藝術個性的獨特性而言,中唐詩壇有如百花齊放,比之盛唐詩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詩確實是壹座光華推魂的藝術寶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瑰麗光輝的閃光點。中華民族為人類文化貢獻了如此美麗的瑰寶,永遠值得我們驕傲。
詞這種特殊的詩體產生於初盛唐,到晚唐五代時已取得相當高的成就,出現了溫庭筠、韋莊、李煜、馮延巳等著名詞人,但尚未能與五、七言詩相抗衡。
真正成為壹代文學之聖,並在古代詩歌史上堪與唐詩交相輝映的是宋代的詞。
宋詞名家輩出,流派眾多,後人往往把宋詞劃分為婉約詞派與豪放詞派兩大流派,但事實上這兩種詞風在宋代並不是始終平分秋色的。
從晚唐以來,詞在題材走向和風格傾向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傳統,因而被稱為“艷科”。伴隨著這種題材走向和輕柔靡曼的音樂,其風格傾向也自然而然地以婉約為主。北宋的詞壇幾乎是婉約詞的壹統天下,當然詞人們在題材走向、風格傾向等方面仍是爭奇鬥艷、各呈異彩的。李清照與南宋詞人姜夔、吳文英也分別以清新、清空和深密的藝術風格豐富了婉約詞的詞風。
到北宋中葉,蘇軾首先對革新詞風作了巨大貢獻。他打破了詞為艷科的題材領域,增添了高昂雄壯的因素,並且使詞的語言風格出現了豪放、高妙、飄逸的新因素。靖康事變發生後,侵略者的金戈鐵馬使婉約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不復存在,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也鮮明地體現著時代的影響,他們繼承、發揚了蘇軾詞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詞風,並以慷慨激昂和沈郁悲涼兩種傾向充實、豐富了豪放風格。從那時起,豪放詞與婉約詞雙峰並峙,平分秋色,這種局面不但持續到宋亡,而且也成為元、明、清歷代詞壇的基本格局。
元曲廣義的“元曲”包括元代雜劇和元代散曲,但元雜劇也可單獨稱為“元曲”,它是元代文學中的精華,歷來與唐詩、宋詞並稱。
元雜劇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說白、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藝術,是中國獨特的戲劇形式——戲曲的第壹種成熟形態。元雜劇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極其豐富,主要題材有以下五類:壹,愛情劇。代表作有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等。二,公案劇。代表作有關漢卿的《竇娥冤》、《魯齋郎》及無名氏的《陳州糶米》等。三,水滸劇。,代表作有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四,世情劇。代表作有關漢卿的《救風塵》、鄭廷玉的《看錢奴》、秦簡夫的《東堂老》等。五,歷史劇。代表作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關漢卿的《單刀會》、馬致遠的《漢宮秋》等。元雜劇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塑造了形象鮮明、面目各異的舞臺形象。它善於組織矛盾沖突,場面緊湊,高潮叠起。元雜劇的語言大多質樸自然,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元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在此之前,占據文壇統治地位的是以抒情為主要功能的詩歌散文,而元雜劇則以敘事為主,這就使文學更貼近人民的生活,更直接地表現人民的喜怒哀樂,更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元雜劇的成功宣告了戲劇小說等敘事文學開始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元雜劇的作者多為社會地位低下的文人、演員等,觀眾更是遍及各個社會階層,它的興盛意味著文學在作者和讀者兩個方面都進壹步走向民間。
明清小說中國的小說經歷了先唐筆記小說、唐代傳奇小說和宋元話本小說三個發展階段後,到明清時代臻於極盛,湧現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紅樓夢》六部著名的長篇小說。前四部被稱為明代“四大奇書”,後兩部則是清代長篇小說中的雙璧。
《三國演義》取材於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壹段歷史,為那個群雄逐鹿的動蕩時代提供了全景式的歷史圖卷,創造了數以百計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廊,成為壹部形象化的政治、軍事教科書,包涵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內蘊。
《水滸傳》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嚴厲地批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兇惡,熱情歌頌了起義的英雄,塑造了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李逵等性格各異的典型人物。《水滸傳》所描寫的造反是以“忠義”為行動準則的有限度的反抗。所以在《水滸傳》中,歌頌反抗與宣揚忠義是並行不停的,這正是傳統文化精神兩面性的體現。
《西遊記》是明代出現的神話小說,它壹方面肯定孫悟空大鬧天宮,體現了蔑視統治者的權威,反對不合理社會秩序的叛逆精神;另壹方面又肯定孫悟空等人護法取經,體現了維護既定秩序的觀念,這壹點與《水滸傳》壹樣,反映了傳統文化精神的兩面性。
《金瓶梅》是出現於明代後期的世情小說,是由文人獨立創作的。全書旨在暴露世態人情,其主要人物中沒有壹個是值得肯定的形象。《金瓶梅》以現實社會及家庭日常生活為題材,在中國小說史上別開生面。但是《金瓶梅》雖然暴露了西門慶等人瘋狂地追逐財富和情欲的罪惡,卻缺乏嚴肅的批判精神,書中有許多露骨的淫穢描寫,格調低下。《金瓶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道德規範徹底崩潰時人們的迷茫,是文化轉型前夕的失序社會的藝術體現。
清代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以批判科舉考試制度,諷刺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儒林人物的醜態陋行為主要內容,深刻地揭露了官場腐敗、社會黑暗以及封建道德的虛偽和殘酷。《儒林外史》以嚴肅、公正的態度,高度概括的手法,生動冷雋的語言,壹針見血地揭露了隱藏在人物言行和社會現象後面的醜惡本質,它的諷刺藝術達到了中國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巨著,也是古代文學的光輝總結,堪稱封建末世的百科全書。《紅樓夢》對封建的國家政治制度、家庭宗法制度、科舉制度、婚姻制度以及依附於這些制度的倫理道德、價值規範進行了大膽的否定和批判,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這壹對封建官僚家庭的叛逆者的形象。《紅樓夢》壹方面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精華,它發揚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並以審美觀點使家庭日常生活升華進人詩的意境;另壹方面又體現了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對重群體輕個體的價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吳敬梓和曹雪芹都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都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以藝術家特有的敏銳目光洞察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揭露了它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但他們是懷著悲涼和惋惜的心情看待這個歷史趨勢的,《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就是他們為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傳統唱的壹曲挽歌。兩部小說的成功主要在於對封建制度及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對於新的社會力量、新的文化類型則僅僅提出了朦朧的希望。然而,這種來自傳統文化內部的反省意識正是中國文化走向現代的最初步履,是宣告中國文化即將轉型的壹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