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清中葉,公元前3世紀末~公元19世紀中)
中國自秦漢以後,基本上是壹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壹國家(其間處於分裂的時期不長),經濟上也基本是持續發展的,這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漢書·地理誌》等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傳統地理學的形成。在以後近2000年中,中國傳統地理學主要在疆域地理誌、記述和考察國內與域外地理、地圖、方誌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同時,由於傳統地理學的束縛,中國地理學長期停滯在描述的階段,缺乏理論概括。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3世紀末 ~公元6世紀)戰國之後,中國古代地理知識經過積累形成為壹門學科──中國傳統地理學,即明清時候所謂的“方輿之學”。
地理”壹詞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候。《周易·系辭》有:“仰以觀於天文,府以察於地理”之句(圖4)。唐代孔穎達解釋說:“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西漢《淮南子·泰族訓》明確闡述了研究地理的目的:“俯視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患。”即根據不同地理環境從事生產,以解決穿衣吃飯問題。
東漢以前,已有兩部區域地理名著問世《尚書·禹貢》和《山海經》。《山海經》中地理價值大的是《山經》部分,其寫作時代是漢代之前。它對黃河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外廣大地區(地域範圍遠比《禹貢》為大)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進行了綜合性記述。《山經》總***記載447座山,先按方位分為中山經、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和東山經五大區,每壹區又分成若幹山系,每壹山系都以方向道裏把壹個個山嶽連接起來,對每壹山嶽都記述位置、水系、天然動植物和礦產資源,所記當然不盡正確。《禹貢》和《山經》都是地理著作,但都未以“地理”命名,且體例也不相同。及至東漢班固著《漢書》,其中有第壹篇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即“地理誌”。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傳統必理學開始形成。這個時期,中國地理學在疆域地理誌、地圖、水系、域外地理和方誌等方面取得較大成就。 中國古代地圖學是建立在平面制圖的基礎上的,自戰國到西晉是中國地圖學理論的建樹時期。已發現這壹時期的地圖有出自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的《兆域圖》(圖5)、 中國地理學史
出自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的繪在木板上的戰國末期地圖和出自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地形圖(見彩圖)駐軍圖等。在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上,看到深水(今瀟水)及其支流的水道大部分已接近於現在的地圖(見《馬王堆出土西漢地圖》)。西晉裴秀根據前人的實踐總結出繪制地圖的六項原則,即“制圖六體”:“分率”(比例尺)、“準望”(方向)、“道裏”(人行路徑)、“高下”(高取下)、“方邪”(方取斜)和“迂直”(迂取直)。這六項原則是中國最早的制圖理論,直到清初都為中國制圖學者所遵循(見地圖學)。 水系專著出現約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中國第壹部專記水道的著作──《水經》。《水經》繼承和發展了《禹貢》的“導水”記載,由《禹貢》所記35條河流增加為 137條,大大豐富了中國水系分布的知識,不過內容過於簡略。北魏酈道元為了彌補前人的不足,把實地考察所得和前人著作中的大量有關記載匯集起來為《水經》作註,完成了名著《水經註》。它記述的河流水道***計1252條,對每條河流的源流、脈絡和所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及其歷史事跡,都作了盡量詳細的敘述。不少記載至今還有參考價值。 西漢王朝曾經多次派遣張騫等人出使西域。張騫和他的副使分別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烏孫、安息和身毒等地,了解到今中亞(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壹帶)、西亞(伊朗高原、兩河流域壹帶)和南亞(印度壹帶)的地理情況並寫有書面材料。《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就是根據張騫等提供的材料寫成的,它們是記載中亞和西南亞最早的地理專篇,對於西域各國的人口、兵力、風俗、物產、城鎮交通、水文、氣候以及相互間的距離等都有所介紹。
東晉僧人法顯於隆安三年(399)從長安出發,西行越蔥嶺,再南下到印度,在印度居住多年,然後取道海路經師子國(今斯裏蘭卡)、蘇門答臘回國。《法顯傳》描述了他所到地區的地理情況,是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亞的第壹部旅行記。 (隋唐至清初,6~17世紀)在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隋、唐、宋、元、明和清初時期,中國傳統地理學在實地考察、地圖、方誌和沿革地理方面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古代地理學在研究方法和內容上出現了新的氣象。
實地考察成果唐代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時,在今江西省南城縣的麻姑山頂上發現螺蚌殼化石,認為這就是滄桑變化的遺跡,寫了《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北宋沈括在1074年進行察訪時,見到太行山麓有“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於是斷定此處是昔之海濱”。他還進壹步指出太行山以東的大陸是由來自黃土高原的河流攜帶的泥沙沈積而成,最早對華北平原的形成做出科學的解釋。
關於黃河源的正確認識,是由唐代和元苞的實地考察者奠定的。據《新唐書·吐谷渾傳》記載:唐貞觀九年 (635)侯君集和李道宗曾經到過“星宿川”(今星宿海壹帶)“觀覽河流”。元代統壹中國後,忽必烈委派女真族人都實考察了河源地區,這次考察的情況在潘昂霄的《河源誌》有記載,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壹帶。
唐僧玄奘繼法顯等人之後,於貞觀元年(627;壹說貞觀三年,629)從長安出發,西行到印度,遍遊印度各地,17年後返回長安。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對於當時中亞和南亞的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地形、氣候物產、交通道路、城邑關防、風土習俗、文化政治等情況和特點都有記述。
南宋範成大在實地考察中記述了桂林的喀斯特洞穴和峨眉山的植物垂直分布等現象,並在《桂海虞衡誌》中探討了洞穴的成因。
元代耶律楚材在中亞各地旅行多年,寫成《西遊錄》壹書。汪大淵遠遊印度洋沿岸的亞非各地,著有《島夷誌略》。永樂三年 (1405)以後,鄭和等人7次出使西洋(指今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他們從江蘇太倉出發,向南航行訪問南洋群島諸國,再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訪問印度、阿拉伯和東非等地。在《鄭和航海圖》上繪有從長江口出發至非洲東岸沿途觀測到的海岸線、港灣、山脈、島嶼、沙洲、淺灘、珊瑚礁以及所測海洋的深度等,並留下了鄭和等人橫渡印度洋的寶貴記錄。與鄭和壹同遠航的馬歡、費信和鞏珍,把沿途所見所聞分別寫在《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誌》3部地理著作中。
地圖成果唐代地圖學家賈耽繪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縱三丈三尺”,該圖在中國地圖史上開創了以朱、墨兩色分註古今地名的先例,此法壹直為後人所沿用。宋代沈括繪有《天下州郡圖》,南宋黃裳繪有《地理圖》,還有劉豫阜昌七年(即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在石版上所刻的不同方向的《華夷圖》和《禹跡圖》。《禹跡圖》上有畫方,“每方折地百裏”。元代朱思本繪的《輿地圖》長寬各7尺,亦有畫方。此法在明、清兩代繪制的輿圖上也常見。畫方遂為中國傳統地圖的特色。 隋、唐時期圖經替代了地記,成為誌書的主要形式。已知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圖經是唐代的《沙州都督府圖經》和《西州圖經》(均已殘)。北宋專設機構修誌,誌書數量大增,撰寫體例定型,由圖經階段進入方誌階段。宋代的代表性方誌有《長安誌》、《吳郡誌》等。明清兩代是中國修誌的繁盛時期,在《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所載8200多種誌書中明清時期的占有7000多種。
沿革地理成就在這個階段取得較大成果,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誌》、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所記各州、縣之下,都有沿革地理的內容。宋代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圖6)、 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沿革地理專著。 明代中葉以後,由於資本主義萌芽,壹些學者從事地理學研究,敢於突破舊的束縛,重視“經世致用”,自覺深入實際考察研究,使中國地理學前進了壹大步,萌發出中國地理學實地考察、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徐霞客、顧炎武、孫蘭和劉獻廷。
明代徐霞客從21歲開始出遊,30多年的旅行考察取得許多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成就。如他在《溯江紀源》中,以清晰的實測概念為基礎,提出“計其吐納,江倍於河”的論斷,在世界上第壹次比較了長江和黃河的流域面積。《溯江紀源》匯集在《徐霞客遊記》中。
明末清初顧炎武嚴厲地抨擊地理學研究中不務實際的空談和議論,主張“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撰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誌》等。
孫蘭在《柳庭輿地偶說》中、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都指出過去的地理著作多停留在“記其事”的階段,而缺少成因方面的探討,主張要研究“天地之故”,即大自然的規律;要“說其所以然,又說其所當然”。孫蘭在論述地形變化,劉獻廷在觀察物候方面,都有精辟的分析。 (明中葉至清中葉,16世紀末~19世紀中) 從明萬歷十年 (1582)到清乾隆(1736~1795)約200年間,是西方地理知識開始傳入中國的時期。在16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以及C.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和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的推動,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和知識向前邁進了壹大步。他們對於地球形狀、海陸分布以及世圭地理的認識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在歐洲殖民擴張的背景下,不少傳教士來到中國,隨之將先進的地理知識也傳到了中國。影響較大的有意大利的利瑪竇、龍華民、艾儒略,比利時的南懷仁,法國的白晉、雷孝思、杜德美和蔣友仁等。
利瑪竇於1582年到達中國,1610年在中國北京去世(圖7)。他先後編繪出《坤輿萬國全圖》(圖8)和《兩儀玄覽圖》等,將西方的地圓說、地圖投影和測量經緯度的方法以及關於五大洲的知識傳入中國。
天啟三年(1623)艾儒略寫成《職方外紀》(5卷),書中附有世界總圖和各大洲分圖,對世界各地的介紹較為詳細,它是最早用中文描述世界地理的著作。同年,龍華民和陽瑪諾合制成保存下來的最早在中國制作的地球儀,其上附註中文說明,彩繪陸地和島嶼的形狀都較好。此地球儀收藏在倫敦的英國圖書館。
康熙十三年(1674)南懷仁撰《坤輿圖說》(2卷)(圖9)。中國地理學史
上卷論述了地球的形狀和山嶽、江河、潮汐等自然地理知識,下卷介紹世界各大洲和各國情況。所附的地全圖已繪有澳大利亞。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康熙皇帝任命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等人率領中國測繪人員完成《皇輿全覽圖》的測繪工作。他們完成的全國性的三角測量,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規定每200裏合地球經線壹度,每裏1800尺,即每尺長度等於經線的百分之壹秒,這種以地球的形體來定尺度的方法在世界上是最早的;還發現經線壹度的長距不等。
乾隆二十五至三十五年間(1760~1770)蔣友仁等利用了中國學者明安圖、何國宗等在新疆測量的成果和已有的地圖、資料,編繪成《乾隆內府輿圖》。蔣友仁在他編繪的《坤輿全圖》上介紹了哥白尼的地動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