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少林寺所在的河南省登封市,也憑借“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武校林立,匯聚了天下武者。時至今日,登封各武校學員已超過5萬人,被稱之為“地球上最大的武林部落”。
在“北京2008武術比賽”前夕,《瞭望》新聞周刊走訪了河南省登封市,探尋這個中國武術走向社會化、產業化進程中的“功夫之都”的發展軌跡。
壹部武俠電影催生的產業
在當地人看來,少林武術這壹無形資產,是登封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這也是登封武術產業化的基礎所在。
走出鄭州市火車站,不需尋找,功夫的身影便撲面而來。在車站前的廣場上,十余輛各家武校的中巴車壹字排開,車身上紅色的大字——“少林武僧團培訓基地”、“少林鵝坡武院”、“少林塔溝武校”等引人註目。
每壹個異鄉人甫壹下車,便可以即時感受到這個省份與眾不同的武術氛圍。
“現在學武術的都到河南來了,那些中巴車都是各家武校接學員的,壹年四季都是如此,隨到隨學。”從火車站到住地,短短20分鐘的車程,鄭州的出租車司機已經給本刊記者上了壹堂武術啟蒙課。這位40歲左右的中年的哥,談起登封的各家武校如數家珍。
這還僅僅是壹個序曲,真正的武術強音,則在距省會鄭州八十多公裏的登封市奏響。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壹走進登封這座小城,就感到兩股熱風迎面撲來。除了自然界的熱之外,另壹種就是滿布大街小巷的習武熱:公園裏打拳的老人、街邊練功的孩子、大馬路邊上壹所接壹所的武校。
時間回到二十多年前,登封的武術境況並非如此。少林寺盡管盛名仍在,但世人似乎已經漸漸忘卻其功夫聖地的名頭。
改變來自於壹部電影。1982年,電影《少林寺》在全國各地上映。這部新武俠電影的迅速走紅,不但成就了李連傑這壹國際巨星,也使少林武術雄風再起,慕名而來的海內外習武者潮水般湧入登封,登封小縣隨之卷起了壹陣武術狂飆。
本刊記者走訪的政府體育部門負責人、武校負責人、教練,凡是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都認同這壹說法。
登封市體育局副局長王松偉說:“少林武術是登封的資源優勢,但壹直沒有發揮利用起來。電影《少林寺》上演之後,來登封學武的人壹下子多了起來,才開啟了今天這個局面。應該說那是壹個轉折點。”
而去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到訪少林寺後,少林武術迎來了第二次發展的契機。其中壹個表現是,來自境外學習少林武術的生源越來越多。記者在走訪的幾家武校都看到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員。
武術產業化格局初顯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如今登封已形成以武術為龍頭,武術培訓市場、武術產品市場、武術旅遊市場和武術文化演藝市場四大部分組成的產業化格局。
武術培訓市場是登封武術產業發展的大杠桿。主管全市武術工作的登封市體育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登封全市武校常年在校學生在5萬人左右,如每生每年按6000元消費,親朋消費按1000元計算,僅此壹項就為登封市輸入3.5億元資金。
在武術產品市場方面,目前已開發出武術器械、武術教具、競賽用具、服裝、武術旅遊紀念品等10大類主導產品,僅在校學生每年就消費服裝器械價值1500萬元。
在武術旅遊方面,先期已經重點開發出包括南北少林熱線在內的四條線路,每年可吸引超過50萬人次的武術愛好者前來旅遊。
武術文化演藝市場的潛力也不容忽視。山地實景演出劇目《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的出爐,成為登封文化演藝市場的壹大亮點。
距嵩山少林寺7公裏的待仙溝,原本是壹個荒涼、險峻的峽谷,經過在廣西桂林制作了《印象·劉三姐》的梅帥元等人的創意打造,如今變成了傳統山水畫般的“峽谷實景劇場”。古老的少林文化激發了著名音樂家譚盾的靈感,他在這裏創作了以自然為樂器、以流水為琴弦的“有機音樂”和“綠色音樂”。
“我們投資這個項目,考察了6個月。最後決定在登封投資,就是因為登封集合了旅遊勝地少林寺、少林武術、禪宗文化等諸多要素,這在全國僅此壹例。”音樂大典辦公室主任霍延軍說。
登封市武術演藝團體的規模也在不斷壯大。2007年,演出人員達到2800人,是2002年的4倍,各演藝團體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目前,登封市每年武術表演均在6000場次以上,觀眾可達三十多萬人,每人按30元收費,收入就達1000萬元以上。
2006年,登封市政府制訂出臺了《登封市武術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全力打造“功夫之都”,推進少林武術產業化進程。
實際上,政府各方對產業化概念的認識也是從模糊到清晰,並非壹步到位。“我們不斷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從再實踐到再認識這樣的過程,各項事業就是這樣壹邊發展壹邊規範。”王松偉說,“應該說,政府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隨著產業化的發展,少林武術成為登封市對外交流、擴大開放的媒介,吸引外資的強力膠。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登封市通過武術***引進項目200多個,經貿總成交額達到上百億元。
武術產業化的進程也緩解了登封市的就業壓力,成為當地就業峰值的調節器和“分洪道”。數據顯示,目前全市武術館校直接安排就業人員近8000人,其中較大的兩所學校——塔溝武校和鵝坡武校安排人員近3000人,相當於當地壹個中型企業的就業人數。
武術館校越做越大
登封市武術產業之所以形成氣候,主要原因就是武術館校這壹產業龍頭已形成較大規模,產生了聚集效應。
事實上,登封武術培訓市場也經歷了多頭管理、辦學混亂的階段,最終才由當初的家庭作坊發展成今天的企業集團。
據本刊記者了解,上世紀80年代,自打電影《少林寺》上映以後,武術熱轉眼間席卷登封,林林總總的武術館校遍布城鄉,堪稱“五步壹館,十步壹校”。
少林寺塔溝武術學校是登封市創辦最早的武校之壹,目前已經形成了包括原武校在內的六個教學單位組成的教育集團。但在創辦之初,也是家庭作坊的模式。
塔溝武校辦公室主任高北方回憶:“1978年,學校初創時期,學員吃住都在老校長家裏,‘白天幹活,晚上練武’,幹不成農活就是練武的時間。就連辦學理念也很樸素簡單:人家把孩子送過來,咱們就要對得起人家。”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登封武校在優勝劣汰之下,早已擺脫了家庭作坊的模式,逐漸摸索出了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
據王松偉介紹,與山東、福建等地大多由政府投資,基本屬於公辦性質的武術館校不同,目前登封市各武術館校均為社會力量辦學。這些武術館校的資金來源或為民間資金投資入股,或為銀行貸款融資,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運作模式。
還有壹點不容忽視,登封市武術館校堅持文武兼修、讀訓並重、學生畢業後不僅可以拿到武術學歷證書,還可拿到文化學歷證書,最高可拿到大專學歷。此舉進壹步增強了登封武校的吸引力。
《瞭望》新聞周刊走訪了幾家武校了解到,目前登封武校的教學分為武術教學和文化教學兩個系統。武術教學設有套路、散打、摔跤、拳擊、跆拳道、武術表演等專業,學員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專業。並按照程度高低,進入不同等級的班級學習。
在文化教育方面,按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及教學大綱要求開設課程。不少學校都形成了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中專的體系。壹些學校還具有大學專科教育教學體系。“我們現在基本是按照半天武術課、半天文化課來安排教學的。”少林武僧團總教頭、少林武僧團培訓基地校長釋延魯說。
登封武校學員的升學就業有多個渠道,近幾年就業率都在90%以上。高就業率也成為登封市武術館校生源旺盛的重要原因之壹。
登封武校的畢業學員,有著不同的出路。王松偉說:“水平比較高的,考進各類大中專院校,也有壹些學生進入體工隊;其次是參軍入伍;最大頭的壹塊,還是成為保安人員。”有預測顯示,全國每年至少有大約600萬個保安崗位,現在每年到登封招收保安的單位絡繹不絕。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但鑒於武校學生素質的參差不齊,我們的目標可能更加現實,就是培養不出來人才,也要把他培養成人。要讓從武校走出去的學生通過特定環境的教育,能吃苦、會做人、自食其力。”王松偉說。政府無形之手適時助推
在規範推進武術培訓市場上,政府之手早已開始發揮作用。接受采訪的數位武校負責人、教練都認為,登封武術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規範推動作用不可替代。
上世紀80年代初,大量武校的湧現對登封武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另壹方面,由於多口審批、體制不順,武術館校的管理比較混亂,壹度造成魚龍混雜的局面。
“武術熱剛開始那幾年,工商、勞動、公安、教育、鄉鎮甚至生產隊都在辦學,因為大家都有權力審批。”王松偉說,“不少人是現學現賣,有的甚至根本不懂武術。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人上當受騙。”
常福曉說:“據說當年有個武術愛好者被師傅領到山上,學了半年的‘降龍十八掌’。這在現在聽起來是笑話,但當時就是實際情況。”
面對武校混亂無序的發展局面,政府沒有坐等市場的優勝劣汰,而是適時介入。當時的登封縣政府成立了由體委、教委、公安三家單位參與的少林武術工作管理辦公室,對轄區武術館校全面整頓,壹次性取締49所,只保留了5所符合辦學條件的學校。
1990年,登封再次發文,明確由體育部門對武術館校統壹審批和管理,並制定了辦校的“六條標準”,武術培訓市場開始逐步走向規範。武術館校從首次整頓後的5所發展到58所,在校生規模達到1.2萬人,格局基本形成。
此後數年間,登封繼續改善硬件設施,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學校發展。目前,登封已有83所武術館校,常年在校學生在5萬人左右。
在武術館校建設上,登封也從政策上給予很大支持,手續從速從簡,壹路綠燈。在待遇上與公辦學校壹視同仁,規定各武校不論是在學校立項、土地征用,還是日常管理上均與公辦學校享受同等待遇,為各武校建設創造寬松的環境。
同時,政府對武術館校實行嚴格考核。每年初,體育局與各武校簽定目標管理責任書,把武術課及文化課教學、後勤管理、武德武風、設施建設、武術科研等內容均納入管理目標,並推行了“五佳館校”和“五星級館校”評比制度,每年評定壹次,對評為“五佳”或“五星級”的館校實行重獎。
在武校的內部管理上,政府也適時“插手”。
武校艱苦的訓練,嚴格的管理,使得不少家長把“學習不好,調皮搗蛋”的孩子送到武校來,這無疑加大了管理教學的難度。
七月末的壹天,本刊記者來到少林武僧團培訓基地的操場時,下午的武術訓練馬上開始了。壹個十多歲的小男孩神情有點落寞。他告訴記者:“才來了壹個禮拜,剛才挺想家的,現在好點了。為什麽來學武?因為我不好好學習,我爸媽管不了我唄。”
壹位來看望孩子的深圳家長也告訴記者,送孩子來這裏,是因為實在管不住了。獨生子經常和壹幫人跑出去,幾天都不回家。
王松偉告訴本刊記者,1984年前後,壹些學生引發的問題可謂“亂七八糟”,“今天這裏著火,明天那邊鬥毆,害得學校和政府到處‘滅火’。”他坦陳,“即使到現在,也不否認登封多數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問題學生’。”
為解決這壹問題,政府主管部門開出的藥方是加強法制教育,培養崇武尚德風氣。登封市從公檢法司等部門抽調人員兼任各武術館校法制副校長或法制課教師,並編寫了《法律習武》叢書和《武德武風思想教育讀本》作為各武館校學生的必修科目。登封市武協還制訂了武德武風新戒約,增強武校學員為國增光、為武術增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到目前,該市各武術館校沒有發生過惡性案件,教學和治安秩序井然。
登封市體育局提供的壹組數據顯示了政府對於武術館校的重視:目前,登封市體育局***有工作人員70人左右,除了抓群眾體育事業外,80%的精力都放在了武校管理上;4名副職中有3人專抓武術館校的管理,壹半以上的科室服務於武術館校。
除了武術培訓產業,縱觀登封少林武術的產業化發展之路,處處可見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動作用。
從1991年起,在各界***同努力下,連續成功舉辦6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武術搭臺,經濟唱戲”頗有成效;新千年前後,為把少林武術推向高層次、高規格的發展空間,擬訂把少林武術推向全國體育競賽的目標,經過努力,最終成功舉辦全國武術少林拳大賽。多位受訪者認為,這些舉措都為做大少林武術“大蛋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為什麽是登封
北有河北滄州、南有福建莆田,包括峨嵋、武當等,都有武術的無形資產,為何河南登封能夠在武術產業化中獨占鰲頭?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多位專家指出,少林武術悠久的歷史淵源、少林寺在海內外的廣泛影響、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規範引導、適宜的產業規劃,以及業內人士對少林武術不遺余力地普及推廣等,都是成就登封的條件。
“這就像是壹粒種子,要有適宜的土壤、溫度、濕度等各方面條件,才能發芽,並逐漸長成參天大樹。”少林寺塔溝武術學校辦公室主任高北方說。
少林寺、少林武術在國內外的廣泛影響,是成就登封武術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
少林鵝坡武術專修院常務副院長常福曉說:“說句玩笑話,我們大家都很清楚,不管是哪家武校,實際都是‘少林派’,吃的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無形資產。”
北京吳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梅墨生分析說,嵩山少林寺是四海聞名的名山古剎;少林功夫是我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壹,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入現代以來,大眾傳媒對少林寺、少林武術的廣泛宣傳,使得少林武術的知名度不斷上升,這使得登封搞武術產業成了有源之水。
對於“登封武術產業化發展沾了少林寺的光”的說法,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表示認同。“壹方面,大量的關於少林寺的影視、文學作品不斷出現,另壹方面,少林寺武僧在世界各地巡演,這些都傳播和擴大了少林武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無形中培養了眾多的少林武術愛好者。”
不少受訪者都認同這壹觀點。鄭州大學體育系王楠認為,登封武術產業化之所以成氣候、上規模,應該說是占了天時、地利、人和。其中的天時就是登封是少林寺的所在地,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通過影視、文學等形式的傳播,少林武術影響深遠。人們壹聽到武術,就會想到少林寺,想到登封。
王楠進壹步分析說,所謂地利,登封是山區的壹個小城,環境安靜、幹擾不多,而且武術氛圍濃厚,非常適合習武;人和,登封有壹撥有能力、有威望的老武術家、老拳師在普及推廣少林武術。
梅墨生坦言,反觀南少林,至今為止,福建地區已出現3座自詡為“南少林遺址”的少林寺,使得國內外眾多關註南少林研究的人士無所適從。糾紛爭端尚未解決,其影響力自然難以和登封少林相比。
當地政府的指導扶持也不容忽視。梅墨生說,從登封市政府直到河南省政府,對武術產業的發展都極為重視,把武術產業視為壹個“朝陽產業”大力扶持,這也是成功因素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