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分析
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是
從多層次和多構面的角度,分析壹個國家
贏得某些產業競爭優勢的原因,在層次上,
它包括國際、國家、產業和企業;在構面
上,歷史、文化、經濟、科技、信息、管理
等等無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謂的“鉆石體
系”理論。波特認為,壹產業在某壹國家內
產生優勢地位的原因來自下列四組關鍵因
素:生產因素;需求狀況;相關和支持產
業;企業戰略組織和競爭。波特同時也認
為,壹國特定產業的發展及其競爭優勢又
受“機遇”與“政府”因素影響,“政府”因
素所帶給產業的影響可正可負,此點對於
政府產業政策制定應有重要涵義。
下面就根據“鉆石體系”理論來分析
我國能在制造產業上獲得的國際競爭優勢。
生產因素優勢
從生產因素方面來看,我國具備低成本
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資源充足,人力成
本低。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可以源源不斷地
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術產業工人。改革
開放之初,我國工人的平均收入等於美國工
人的1%。經過20 多年的發展,到2002 年
和2003 年的時候,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平均
時薪為21.11美元,而中國只有64美分。這
跟我國長期的貧窮,特別是城鄉隔絕造成大
量農村勞動力滯留在農業是分不開的。這壹
項是發達國家制造業難以逾越的。同時,近
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受過高等
教育的年輕人的數量連年大幅增長,這對我
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尤為重要,因為我國制
造業不僅有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還
要有高附加值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其
次,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
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資本資源也相對
充足。最後,我國政府自改革開放以來就重
視基礎設施建設,高速公路、電信設施、電
力建設等在發展中國家是最先進的,這對整
個經濟的發展,當然也包括制造業的發展起
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國內需求優勢
從國內需求來說,我國作為具有10
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國內需求旺盛,
且發展潛力巨大。2004 年中國GDP占到
全球總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價購
買力算,占全球總量13%,居第二位。
2001-2003 年中國GDP增量占全球增量
的1 / 3,我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量大國。
我國正在經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需
要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城市人口面臨人
均收入消費正從溫飽型向享受型和發展型過渡,
對房地產、汽車、數碼電子等的需求旺盛,
同時,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村對家用
電器等大件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我國
的內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業的發展。
外部產業環境優勢
從相關和支持產業來說,它們對我國
制造業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我國上遊裝備工業如機床等發展較快,普
通機床產量居世界第壹,高級的數控機床
也具有壹定的競爭力。制造業的大宗投入
品如鋼材的產量居世界第壹,大部分的鋼
材品種已經可以國內生產。
我國制造業的國內競爭已經十分激烈。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絕大部分商品供過
於求,競爭激烈,這有利於提高國內企業
的生產效率,促進企業的產品創新,從而
使企業更具有國際競爭力,更容易在國際
競爭中取勝。空調業總產能大大超過國內
需求,價格競爭激烈,這就促使各廠家努
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也不斷推
出新產品。在這種市場環境的磨練下,我
國的空調業已經具備了國際競爭力,2005
年空調出口量將和國內需求量平分秋色。
政府因素優勢
從政府的作用來看,經過20 年的改革
開放,政府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上面,政
府的決策更尊重市場規律,我國經濟的制度
成本急劇降低。開放使我國經濟參與國際競
爭,改革使舊體制下不能做甚至不能想的發
展生產力的經濟組織方式成為現實。其中三
件事情最重要:開放市場使得經濟要素容易
流動和重組;產權界定有歷史性進步,奠定
市場交易的基礎;在政治統壹的條件下開展
了國內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加起來,就是
中國經濟運行的制度成本大幅度下降。
當然從個別產業來看,政府的作用還
有待改善,本來應該快速發展、具備世界
性競爭潛力的行業由於政府的管制或是產
業政策失誤而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比如
汽車產業,政府實行目錄管制,民營資本
進入很難,更嚴重的是,這種管制其實是
保護了跨國公司。由於我國汽車業特別是
轎車業發展落後,為了迅速提升制造水平,
國家向部分外資汽車巨頭開放市場,讓國
內大汽車廠家與外資合資,以期通過市場
換技術,但是合資公司的技術開發主導權
掌握在外資方手中,中方企業沒有話語權,
自主開發能力根本談不上。中國汽車業繁
榮的表象背後,是民族汽車品牌的弱勢。如
果政府適當合理地放松管制,讓民營資本
參與競爭,相信民族汽車品牌會獲得更大
的競爭力,至少是在經濟型轎車領域,如
安徽的奇瑞、浙江的吉利已經在經濟型轎
車制造上顯示了很強的競爭力,不僅在國
內站穩了腳跟,而且出口勢頭強勁。
提升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
中國制造的產品憑借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風靡世界,但也應看到這些產品的附加值普
遍很低,只能以低價格銷售,容易引起貿易
摩擦和相應國家的報復,如2005 年內發生
的歐盟和美國分別對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實施
配額限制,土耳其對中國出口的輪胎實施貿
易限制。我國制造業不能滿足於低價格競
爭,必須加強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波特認為,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可分
為四個階段,即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
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就我國經濟發展的階
段而言,正處於要素驅動階段和投資驅動
階段,政府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勵創新,
使我國經濟盡快向創新驅動階段過渡。壹
般而言,前兩個階段具有競爭優勢的是資
源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但產品的附
加值低,銷售價格低,對國外相關產業的
沖擊大,容易受到貿易制裁。目前來講,國
內企業創新的動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國
內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假冒、模仿產品
盛行,創新產品的潛在收益難以實現。政
府應該采取措施,打擊假冒偽劣,同時在
稅收等方面對創新企業給予大力支持,這
樣才能在企業層面形成創新的文化和環境,
從而推動產業升級,使中國的高附加值產
業也具有國際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