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曾經領先世界的古代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包括傳統道德在內的走在世界前列的古代精神文明。中國優秀的道德傳統源遠流長,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中。傳統道德作為壹種文化,和其他文化現象壹樣,總是離不開自然條件。壹方面,自然條件間接地影響著文化(包括倫理、道德、美德等)的形成和發展。)通過社會經濟條件的作用;另壹方面,直接影響壹個民族的壹些具體觀念和心理意識。不同的自然條件對文化有不同的影響,對不同類型文化的形成起著壹定的作用。顯然,毫無疑問,中國地理環境的獨特性對中國文化是有影響的。傳統道德離不開壹定的社會和物質生活條件。從社會經濟結構來看,不同的經濟類型往往產生不同的文化類型,經濟類型的變化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文化的變化和發展。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過程。”(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頁。恩格斯還說:“歷史上出現過的壹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壹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壹切理論觀點,只有當每個相應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被理解並從這些物質條件中抽出來的時候,才能被理解。”(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7頁。從社會組織體系來看,不同的社會政治條件和社會基本組織結構也會造成壹個民族的哲學、宗教、道德、法制、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差異。中國歷史上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特點,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中國的傳統道德中。總的來說,具有巨大回旋余地的大陸性自然地理環境,以農業為主要成分的經濟結構,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度,文化氛圍中的人文傾向,構成了中國優秀道德傳統的主要基礎。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傳統道德,成為中華文化殿堂中經久不衰的奇葩。壹、具體的地理環境雖然自然地理條件不是直接決定人類歷史進程的主要條件,但地理環境的特點影響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又反過來影響著經濟關系以及伴隨經濟關系的其他壹切社會關系的發展。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東亞是歐亞大陸的壹部分。它的東面是浩瀚的大海,西北面大多是無邊無際的沙漠戈壁,西南面是險峻的青藏高原。這種大陸地理環境既不同於中亞的沙漠大陸型,也不同於匈奴蒙古的草原大陸型,也不同於東歐的森林草原大陸型,而是河流大陸型。作為“母親河”的黃河和長江,哺育了這片肥沃的土地。它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影響著民族優秀道德傳統形成和發展的特點。首先,中國優秀的道德傳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的西南和西北與壹些文化類型與中國不同的國家(如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相鄰。然而,由於山脈和沙漠戈壁的阻隔,很難與這些國家聯系。雖然也有陸路交通,但發展較晚。中國以東的海域不是內海,也不是海灣,而是難以跨越的海洋。由於古代航海的不發達,通過航海與外國的交流出現得較晚且不頻繁。這就決定了中國文化是壹個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發展起來的獨立體系,是獨壹無二的,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生活在大陸的人不得不更加關註自己和周圍人的關系,這樣人們的註意力才能轉向倫理道德。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如此豐富而聞名於世了。其次,中國優秀的道德傳統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和壹致性。因為中國文化主要產生於中華民族生活和發展的地區,壹方面不容易因為其他文化的引進而出現自身文化發展的“斷層”;另壹方面,中華民族堅持、保存、尊重自己的文化傳統,比海洋民族穩定得多。自秦漢以來,中國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逐漸發展了與外界的聯系,特別是與西方國家的聯系。但是,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立的文化風格,保持著民族文化的連續性和壹致性。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也代代相傳。二、特定的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條件中國歷來以農業為基礎,大多數朝代都重視農業生產。帝王也有耕田、祈雨、勸農的儀式和措施。中國的農業技術也比較發達,農具的生產、牛耕的發明和農業書籍的出版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農業經濟發展早、意義大,這是傳統經濟的特點。不同的經濟關系所產生的文化觀點和價值觀並不完全相同。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特征已經打上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烙印,並深刻影響了中國優秀的道德傳統。
上一篇:中國旅遊日芒市旅遊優惠信息下一篇:中國重慶節日民俗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