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秋節的習俗有什麽特殊意義?

中秋節的習俗有什麽特殊意義?

中秋節因月色美妙而充滿詩意。月下,是青年男女尋找配偶的最佳時機,所以也是追求愛情的節日。青年男女在月下跳舞玩耍,遇到對的人就能成為配偶。到了現代,這樣的古老習俗依然存在,而且充滿趣味。

燃燒寶塔燈

明清時期,中秋節晚上有燒燈籠的民俗。中秋節燈籠和元宵節燈籠不壹樣。寶塔燈在中秋之夜點亮,主要流行於南方。寶塔燈,就是村裏的孩子撿碎石,搭個寶塔形的燈。清代蘇州村民用瓦片在荒郊野外壘成七級寶塔。塔中間為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孩子燒“芬達燈”,用碎瓦換;還有柚皮燈,用紅色的柚皮雕成,中間壹盞玻璃燈,泛著紅光。

扔手帕吸引親戚

在福建省的壹些地區,有在中秋節晚上扔手帕來吸引親戚的習俗。那天晚上,廣場上搭起了五顏六色的平臺,裝飾成月宮的形狀,還擺好了玉兔和桂花樹。壹些未婚少女打扮成嫦娥。慶祝歌舞結束後,女孩們向觀眾投擲繡有不同顏色的手帕。如果觀眾收到的手絹和嫦娥手中的手絹顏色壹樣,就可以上臺領獎了。有些未婚男生回手帕的時候,如果嫦娥喜歡,可以送戒指。從此雙方可以做朋友,有情人終成眷屬。

乞求月亮,照耀它,攀登它。

在舊社會,東莞的壹些婦女相信“月老是媒人”。任何壹個家裏有成年男女但沒有如意郎君的人,都可以在中秋之夜,在月下焚香點燭,求月老撮合。據傳說,中秋節晚上安靜的月光可以使婦女懷孕。在壹些地區,中秋節月夜,壹些結婚已久的不孕婦女會外出沐浴月光,希望早點生孩子,這就是所謂的“依月”。

偷菜求郎。

在臺灣省,有未婚女子在中秋之夜“偷菜討夫”的習俗。那個裝飾漂亮的女人踩著月光,從別人的菜園裏偷洋蔥和蔬菜。偷了它們之後,預示著她會遇到真命天子。所以臺灣省有“偷洋蔥嫁好老公;諺語“偷菜嫁個好老公”。

偷瓜為孩子祈福

在湖南衡陽,有壹句“中秋之夜,有送瓜”。馮住在原住的地方,並娶了壹個多年不能生育的女人,親戚朋友托人送瓜。前幾天,他在菜園裏偷了壹個瓜,讓園主不知道,還塗上了顏色,衣服包裹在它周圍,變成了人形。給擅長的人長命百歲,“敲鑼打炮,送到他們家。”上了年紀的人把冬瓜放在床上蓋著,在門縫裏看太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些受瓜害的人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他們,如果再發生的話。當壹個女人得到壹個甜瓜時,她會把它切下來。俗話說,故事是最好的”。在衡陽,凡是村裏結了婚沒有孩子的,“只要人緣好,村裏就會有人給他們送‘禮’。

在湖南的其他地方,也有給孩子送瓜的習俗。類似衡陽,中秋之夜,趁主人不在家賞月,好鄰居偷偷為他送孩子。送孩子的人壹定是已經有孩子的人。他們先挑選了村裏最差的壹戶人家的瓜輪,從園子裏偷了壹個大冬瓜,在瓜上畫上娃娃的臉,然後把壹根五寸長的小竹筒插進冬瓜的肚子裏,順著竹筒往裏灌水,直到灌滿為止。寄件人把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窩裏,等主人回房睡覺,用手拉被子。冬瓜娃娃壹動,水就會順著竹筒流出來,就像小孩子尿床壹樣。丟瓜的人壹大早起來就罵。據說罵的越兇,娃娃們以後就越強。如果第二年生了孩子,就要拜送禮人“米歇爾·普拉蒂尼”和“幹媽”。

在貴州,也有偷瓜送人的習俗。晚上偷瓜的時候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好惹壹頓罵。罵的越難聽越好。瓜被盜後,要給它穿上衣服,畫上眉毛,裝成小孩子的模樣,敲鑼打鼓,用竹制工具馱著,送到無兒無女的人家。收瓜的人壹定要請送瓜的人吃壹頓月餅,然後和瓜睡壹晚上,第二天早上再煮,以為從此可以懷孕了。

在安徽歙縣,中秋節時,大人讓幼兒的瓜或用母親帶的婆婆芋頭放進新婚夫婦的被子裏,弄得床墊臟極了。以這種方式,發送者被表示。有句詩是這樣說的,“送壹個孩子到中秋,真是美談。瓜丁芋頭永遠適合男人。無辜的人最珍惜紅綾的被子。用水拖著太可惜了。

中秋節蛋糕

在福建廈門,每當中秋節臨近,在廈門朦朧的夜色中,大街小巷都會傳來骰子撞擊瓷碗的悅耳叮當聲。廈門的“博餅”又叫“博中秋餅”、“世博餅”。這壹習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據說,300多年前,鄭成功曾在廈門駐軍。每年八月,15滿月之時,充滿反清復明英氣的士兵,難免會想家。為了緩解和減輕士兵在節日期間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鄭成功的下屬徐宏發明了壹種分享蛋糕的遊戲,讓士兵們享受月餅。鄭成功親自批準,從農歷13到18,軍隊將在單雙日的基礎上輪流觀看月餅,前後共六個晚上。這種獨特的遊戲逐漸在民間傳播和改進,成為壹種有趣的民間活動。早些年,博狀元餅多為親朋好友或結拜兄弟姐妹出錢購買壹兩屆月餅。誰和博壹起得了“頭獎”,明年中秋節就送大家壹份禮物。他們中的壹些人有男孩要送去參加兩次會議。就這樣,蛋糕的數量逐年增加,我們不得不分出兩個獨立的群體。壹般家庭都是長輩主持,每年買壹兩次會,全家人組成壹個圈子來博客壹下。

客家習俗

客家人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的習俗和全國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月圓之時,客家人會在院子裏、陽臺上,或屋前月亮升起的地方,擺上月餅、花生、柚子等水果,準備“拜月”活動。

祭拜結束後,全家人壹起賞月,在外面吃飯。賞月是大人的事。孩子們壹般不會只是坐在那裏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光下追逐嬉戲。這是他們的天堂。而且吃的有點講究。父母經常讓大家先吃這些給月神的祭品。在中國的祭祀文化中,有壹個傳統,就是諸神享用之後,祭品往往會被分食,從而結束整個祭祀儀式。在分享食物的過程中,我們壹方面接受了月神的祝福,另壹方面也成全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說吃這些祭品更“好”,吃了有福氣,吃了會更吉祥。

在梅州,除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傳統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且吃柚子也有壹定的意義。“像切柚子叫‘殺柚子’,意思是驅邪。也有人說剝柚子皮就是‘剝鬼皮’,體現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除了普通月餅,客家地區還有“五仁月餅”,還有壹種用糯米粉和糖做成的圓餅。雖然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壹直傳承著傳統的飲食文化,並在發展著民間的飲食文化,而中原的遺產卻不變。

以月亮和三座橋為例。

吳有走月三橋的習俗,即在月光下旅行,至少要走過三座橋(見《賈青錄》卷八)。上海也有這種習俗(見余友生《海疆冶金遊記》)。所謂三橋,明顯是都市的味道。

祭月焚香。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包括祭月和焚香。祭月時,月亮升起時,露天設案,內設月餅、瓜果、毛豆、芋頭、蓮藕等食物,還有玉兔月宮杵立圖。在古代,月亮屬於陰。拜月時,女先拜,男後拜。有人說“男人不拜月”。拜月之後,壹家人吃團圓酒,吃月子飯。女人回娘家暫住,壹定要在中秋之夜回婆家,因為這是因為團圓節。中秋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稱之為“月上漫步”。女人壹起夜遊,叫做“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水中蕩漾的明月倒影與天上的明月形成了奇妙的對比。因此,遊客們在中秋之夜如織,爭相觀看。這座“石梁夜月”在上海非常有名,被稱為“上海八景”之壹。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打架的習俗。所謂香桶,也叫香桶,是壹家裝幀紙的店做的。它呈方形,上大下小,大的壹周寬約兩尺。香燭外裹薄紗絲綢,繪有月宮亭臺樓閣等畫面,部分香燭用線香編織而成,並飾以紙裝訂的龍門魁星和彩旗。上海中秋燒香打烊的場面,南苑最盛。此外,城內外許多橋梁的堤岸上,都點著特制的大型香桶。

  • 上一篇:中小學社區活動總結
  • 下一篇:臨沂有什麽特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