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英飲食文化有什麽不同?

中英飲食文化有什麽不同?

摘要:中西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來自於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人生哲學。中國人講究“天人合壹”,西方人講究“以人為本”。這種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形成了中餐的特點,以食表意,以物傳情。它太註重食物的意義、顏色、形狀,基本追求色、香、味。思維特征粗放的中國人,幾千年來很少考慮食物的營養。西方人在烹飪時,自始至終堅持食物實用性的基本特征。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他們不註重食物的多樣性,輕視食物的其他功能,所以除了壹些吃西餐的復雜規則外,並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國,烹飪是壹門藝術;在西方,烹飪是壹種勞動。

關鍵詞:飲食文化,食物概念,口味,營養,食物對象,食物風格和用餐禮儀

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壹出生就開始品嘗中餐,所以我們或多或少對中餐有些厭倦。同時,我們處於經濟全球化的形式中。西餐進入中國給了我們壹種新鮮感,讓我們有了進入西式快餐店品嘗不同於中餐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的欲望。吃西餐壹定要了解西餐和中餐的區別,吃什麽,怎麽吃。其次,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頻繁,中國人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出國。去西方國家,入鄉隨俗,難免要和西方人壹起用餐。為了不無知,還必須了解西方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本文僅從這個角度出發,簡單談壹下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希望能為我們在中國了解西方飲食文化提供壹些參考。

首先,兩種不同的飲食概念

相對於中國講究“味”的飲食,西方是壹種理性的飲食觀念。西方人講究科學飲食,註重營養,以營養為最高準則。吃飯就像給生物機器加燃料,特別強調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各種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得當,熱量供應是否恰到好處,這些營養成分能否被食用者充分吸收,有沒有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是大學在烹飪方面提出來的,菜的色、香、味都是二等要求。即使是西方首屈壹指的美食大國法國,雖然其飲食文化在很多方面與我們相似,但在營養方面,雙方已經拉開了距離。

西方飲食幾乎沒有藝術,因為太註重營養了。各種餐飲產品的科學構成壹目了然。在宴會上,人們可以講究餐具、材料和服務,講究菜肴原料的形狀和顏色的搭配,但無論多麽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只有壹種味道,毫無藝術可言。作為壹道菜,雞肉是雞肉,牛排是牛排。即使有搭配,也只是在盤中進行,旁邊放壹盤“法式牛排”,配土豆泥和羊排。而中國是很講究“五味調和”的,即在重視烹飪材料的自然味道的基礎上,這種調和以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為指導,要符合時間順序,要講究季節,調和的最終結果應該是美味可口。因此,幾乎每壹道中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各種調料勾兌烹制。就是家常菜壹般都是素菜,比如韭菜炒肉絲,肉片炒蒜苗,腐竹紅燒肉,芹菜炒豆幹...如果這些原料是西方烹飪的,牛奶煮韭菜肉絲,或者清水煮蒜苗炒豬排,中國食客看到這道西方烹飪的中國菜自然會“哭笑不得”。

也正是基於對營養的重視,西方人生吃的蔬菜更多,不僅有西紅柿、黃瓜、生菜,還有白菜、洋蔥、西蘭花。所以他們的“沙拉”就像壹盤兔子飼料,讓我們很難接受。現代中國人也講營養保健,知道蔬菜壹旦加熱,維生素就會被破壞,所以提倡用猛火炒。雖然這樣也降低了維生素的含量,不會完全流失,但是比兔飼料好吃多了。所以中國的現代烹飪以營養和口感的最佳平衡為目標,這當然是壹種“中庸之道”。西式烹飪也是比較註重營養卻忽略了味道,至少不是以享受味道為首要目的。他們吃冷飲,冰鎮的酒裏加冰塊。遍布舌頭表面的味覺神經壹旦被激冷,就大大失去味覺敏感度,逐漸變得無法分辨味道。那血淋淋的牛排,大白魚,大白肉,生蔬菜,煮豆子,煮土豆,雖有“味”入“道”,無壹不反映出西方人對味道的忽視。他們拒絕使用味精,足以證明這壹代屬於不懂味道的人,他們不是懂味道的客人!

平心而論,談營養也觸及了中國飲食最大的軟肋。雖然我們註重食療、食補、食補,重視通過飲食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飪以追求美味為首要要求,導致很多營養成分在加工過程中流失。

我們壹直把追求美食作為吃飯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諺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雖然人們在稱贊食物時總會說“色香味俱佳”,但這是因為我們的感覺器官“眼、鼻、口”是按照這個順序排列的。人對“色、香、味”的內在感受,從來都是“味”。

  • 上一篇:中央環保督察在七省市揭開了哪些“痛點”?
  • 下一篇:?太極的起源與發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