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人工世界的壹個組成部分,因此,它應該滿足壹定的功能和美學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壹”,崇高自然,與自然融為壹體。因此,幾千年來,中國建築壹直用木架建造房屋和宮殿,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木結構建築文化。西方古典建築的特點是:建築功能比較單壹,建築類型不多。從建造手段來說,主要是石頭結構,人們往往把建築當成石頭的歷史書。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建築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差異造成了中外建築審美觀念的差異。
1中西建築美學差異
在中國古代,單體建築的形式比較單壹,大多是定型的。孤立的單體建築並沒有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取決於群體序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建立了壹套等級倫理規範,直接影響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和布局。傳統建築講究軸線對稱、倫理結構有序的平面布局,群體在平面上的布局也體現了“儒”的精神,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性格。從古都、宮殿、寺廟、皇家園林,甚至居民的群體建築都是如此。從群體到個體,從整體到局部,非常註重尺度和體量的合理搭配,註重空間秩序的巧妙組合,營造出和諧融洽的美感。使群體不僅能從遠處給人以整體的恢宏和壯闊,而且從近處給人以局部的審美趣味和親和力。
西方古典建築,無論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帕臺農神廟,羅馬的凱旋門,印度的泰姬陵,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爾達塔,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意大利比薩大教堂的鐘樓,都更註重單體建築的外部造型和巨大的體量。他們傾向於以超人的尺度誇大宗教的狂熱感和敬畏感。
2中西方建築美學差異的原因
中西建築的差異主要是由中西文化的差異決定的。文化傳統的差異體現在建築風格的不同和諧美上,也就是中西方建築文化的差異。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門望族不同的價值觀,在建築上體現出不同的建築風格:中國的建築文化強調人,中國的文化強調道德和藝術,中國的文化強調融合。同時,中國著名的家風是含蓄、善良、親切的。西方文化非常重視科學和宗教,重視不同時代或流派的獨特精神。
精神現象總是與空間意識密切相關。大多數學者認為,西方文化強烈的空間意識與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關。古希臘作為西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代表著地中海文明的輝煌。在浩瀚的地中海中散布著許多島嶼,它們是不連續的,彼此分離。其混合的農耕經濟和漁業活動,使得生活在這裏的西部人對地理位置和空間布局的感受強烈,非常容易產生強烈的空間感。古希臘的許多島嶼都是相對孤立的,這無形中催生了古希臘民族的空間觀念,積累了其“純粹空間”的潛意識。多變的地形客觀上造就了西方觀念中“空間可以被限制、被限制”的思維定勢和認知模式。而生活在農耕地理環境中的東方人,則在平緩連續的沖積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的生活非常規律,工作也相當有序,日復壹日,年復壹年,過著循環往復的田園生活。其單壹的農耕經濟結構嚴重依賴四季的變化,人們容易產生強烈的時間觀念。這種不同的時空觀自然影響了建築風格的差異。中國傳統(古典)建築文化強調建築群體的時間因素,西方傳統(古典)建築文化強調建築單元的空間因素。因為東部大多數民族生活在大河流域,生活環境優越且相對穩定,生活環境與外界相對隔絕,所以東部大多數民族都養成了恬淡淡泊、無為自然、溫良恭儉讓、追求和諧等文化特征。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差,生活方式不穩定。他們經常要與自然和外敵鬥爭,所以形成了艱苦奮鬥、競爭、重實際、求真等文化特征。同時,東方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屬於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大河沖積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方便,光、熱、水、土等自然因素結合良好,農耕生活節奏穩定有序,產生了“天人合壹”、“中庸”的思想。地中海的歐洲國家,如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季幹燥,冬季多雨。土地貧瘠,光、熱、土、水自然因素結合不協調(西歐自然因素也不協調)。再加上海上生活經常與猛烈的風浪搏鬥,所以他們有“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思想。這種文化觀念體現在建築風格上。與西方傳統建築相比,中國傳統建築更註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風格相對平和含蓄。
3摘要
在建築研究中,要運用整體思維,進行縱橫對比分析。中西傳統建築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在本體論認識的差異上,中國人重視整體和諧,西方人重視分析差異。中國哲學講究對立統壹,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西方哲學主張客觀世界的獨立性,主客二分,對立而不互補;對待自然也有不同的態度,西方稱之為機械自然主義,中國稱之為有機自然主義。
在21世紀的全球化環境下,通過比較中西文化差異對建築的影響,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脈絡有了基本的了解,對中西建築在各方面的差異以及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各種文化類別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同時保護我們的民族和區域文化,堅持優勢互補的原則,保持文化多樣性,有效避免文化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