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組合和使用方式,可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從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非常重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增長方式的轉變卻不盡如人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依然明顯。不從根本上轉變增長方式,就不可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1.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需要。中國作為壹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人均資源相對短缺,許多重要資源的人均資源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國的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條件已經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比如主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從1990的5%上升到這兩年的50%以上。同時,中國的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從資源投入產出來看,2004年中國GDP按現行匯率計算占世界GDP的4%,卻消耗了世界8%的原油、10%的電力、19%的鋁、20%的銅、31%的煤和30。特別是能源消耗高,能源彈性系數(能源消耗增長率GDP增長率)從改革開放到2000年壹直在1以下,到2006年達到1.29,5438+0-2004年,其中2004年為1.6。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如果我們繼續采用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國的資源和環境將不堪重負。“十壹五”期間單位產值能耗降低20%,去年降低了4%,但前三季度增加了0.8%。只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減輕新的經濟發展目標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有效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需要。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了壹種速度效益,即只有經濟增長率達到較高水平,經濟效益才能提高。速度型效益的增長主要依靠機器設備的超負荷運轉和工人的加班加點,特別是產品價格的上漲,而生產要素的質量和組合沒有得到改善,實際生產率和增長質量沒有提高。在這種模式下,很多地方和企業形成了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的傾向。同時,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長方式也導致能源和原材料產業比重過大,不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例如,2004年,我國電力、煤炭增速明顯高於GDP增速,電力增長彈性系數高達1.6,但供需偏緊局面仍未扭轉。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過度依賴增長速度和基礎產業比重過高的狀況,轉向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3.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提高進出口貿易質量、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當前,我國對外貿易進入重要轉折時期,正處於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關鍵階段。第壹,速度和效率不夠協調。過去三年,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長30%以上,但質量和效益沒有同步提高。以紡織品為例,與2001相比,我國取消配額的產品出口數量猛增,對美國、歐盟出口價格均下降60%左右。2003年中國出口鞋類占世界市場的60%,平均單價在西班牙只有15,在意大利只有112。同時,我國有很多出口商品是“三高壹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汙染、低附加值。中國出口數量擴張、增量低效的特征明顯。二是貿易摩擦增多。雖然中國的貿易額占全球不到6%,但對我們的反傾銷案件卻高達15%。到2003年,中國已經連續9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從1995到2003年,WTO成員共發起2416起反傾銷,其中針對中國的有356起。2004年,16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了57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涉案金額達126億美元。比如,中國紡織品出口占日本市場的73%,占美國的17%,占歐盟的16%,均居國際市場首位,進壹步擴大的空間有限。如果繼續搞數量擴張和低價競爭,就會招致越來越多的反傾銷。進口也是如此。2003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占全球貿易量的61%,導致國際市場價格上漲近2倍,國際運費上漲1.9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註和擔憂。因此,貿易摩擦不僅會給我國造成損失,而且不利於實現* * *共同發展的目標,這是不可持續的。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防止經濟大起大落、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需要。中國的經濟增長過程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給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壹是導致投資需求擴大。粗放型增長方式主要依靠大量增加資本投入來推動經濟增長。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往往大大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此外,在這種增長方式下,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在以項目為中心,加大投資,擴大經濟規模,容易出現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進壹步加劇了投資需求的擴大。二是導致物價水平上漲。粗放型增長方式的特點是高消耗、低效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物質資料消費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使得生產資料產品需求過度膨脹,價格水平相應上漲。如果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大、持續時間長,必然會傳導到消費品價格上,引起價格總水平上漲。第三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瓶頸。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壹個突出表現是工業部門消耗高比例的能源和原材料。當經濟增長加快時,加工業有能力在短期內迅速擴張,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急劇增加,對采掘業和運輸業形成了較大的需求壓力。而這些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部門短期擴張能力較弱,難以適應需求的大幅增長,很快就出現了產業瓶頸。經濟大起大落,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只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的大起大落,防止這壹頑疾的復發,使國民經濟進入平穩較快發展的軌道。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幾個要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壹項重大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最重要的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註重節約能源和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深化體制改革。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往往將國內市場份額轉讓給跨國公司,以換取國外的先進技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市場換技術。這可以縮小技術差距,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不排斥技術引進和利用外資。然而,由於產品生命周期和技術的代際差異,發展中國家交換的技術總是二流或三流技術。跨國公司在技術轉讓上必然“留壹手”,發展中國家很難獲得核心技術。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堅持自主研發和創新,有助於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結構優化升級。壹是加快發展對集約型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關鍵技術。這些關鍵技術既包括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具有突破性帶動意義的前沿技術和核心技術,也包括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 * *技術、關鍵技術和支撐技術。第二,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支持力度,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2.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協調性的重要環節。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壹、二、三產業關系不協調,農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後;壹些行業產能過剩但仍在盲目擴張;能源原材料供應不足與高消耗的矛盾並存;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不經濟,專業化程度低。(1)繼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農業基礎脆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是我國經濟結構中最突出的矛盾。2005年第壹、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2.4%、47.3%和40.3%。以農業為主體的第壹產業比重下降是必然趨勢。問題是,中國農業比重的下降並沒有伴隨著農業勞動力的同步轉移。目前仍有3.6億人從事農業生產,GDP只有2萬億元左右,人均產出5550元。包括農民工在內,非農產業就業人口5億人,GDP 16.23萬億元,人均產出3.25萬元,是前者的5.85倍。這種結構性差異導致農業擴張和再生產積累能力不足,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主要原因,也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結構性原因。(2)繼續有區別、有重點地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在專項規劃指導下,抓好電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產業發展,繼續加強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出臺和落實鋼鐵、電解鋁、水泥、化肥等產業政策和規劃,合理調控重要原材料工業發展速度。(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抓緊制定加快我國服務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深化服務業各領域產業分工,引導服務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法律服務、科技服務、咨詢服務等中介服務,積極發展旅遊、文化、體育等消費升級服務,鼓勵和支持發展社區服務業。要正確處理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既要加快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又要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擴大社會就業。(4)註重解決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從產品產能來看,當前產能過剩問題主要集中在鋼鐵、電解鋁、焦炭、水泥、汽車、化纖等資源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產能相對過剩的原因是:壹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往年投資形成的產能陸續投產,使供給能力超過有效需求;二是市場準入規則不完善或執行不力,上馬了壹批技術經濟水平落後的新項目;三是生產要素定價機制不合理,重化工業進入門檻過低,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主要表現為:大量不具備經濟能力的投資者通過協議低價供地的方式進入資金密集型重化工業;自然資源開采權和汙染排放權是無償或低價獲得的,既沒有形成市場定價機制,也沒有形成有效監管,壹些企業因此獲得了超額利潤,卻沒有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5)積極調整產業組織結構。由於長期受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我國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社會化程度不充分。自成壹體、“大而全”、“小而全”的情況依然普遍存在。首先,根據生產要素集中的趨勢,加快資源密集型行業的產能向大企業集中。如煤礦開采、鋼鐵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石油化工、火力發電、建材、造紙等行業。這種集中有利於使用技術先進的大型設備,上下遊壹體化,降低單位產品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減少廢物排放和管理環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發展循環經濟。其次,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推進加工裝配制造的社會化、專業化。我國大部分企業專業化程度較低,從原材料采購、鑄造、各種零件加工到產品組裝包裝等生產過程大部分都在企業內部完成。加工裝配制造業如果沒有小而專的小企業,就沒有大而強的批量生產。在專業化分工條件下,小而專、小而精的企業是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基礎。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應大力推進核心企業之外的專業化分工。3.註重能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近兩年,粗放型方式推動的經濟快速增長,導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緊張。作為壹個對資源需求量很大的發展中大國,依靠大量進口資源支撐經濟增長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要緩解中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中國,大幅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第壹,堅決貫徹發展與節約並舉、節約優先的方針。二是抓緊制定專項規劃,明確各行業節能降耗的目標和政策措施。要對照國內外先進水平,深入分析節電潛力,確定各方面節電管理的標準和目標,如重點抓好電機、空調和照明用電,實行科學用電和節約用電;建立節水指標體系,提高設備用水標準和限額;加強節約用地管理,促進土地集約利用。第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是有利於節約和合理利用能源資源的重要形式。四是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總回收率只有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 * *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僅35%左右,與煤系伴生的20多種礦產大部分未被利用。某些超大型復雜金屬礦床的尾礦利用率僅為10%。五是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節約意識和氛圍,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4.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粗放的經濟增長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在65438年到0995年,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損失占當年GDP的8%。據中國科學院專家估計,2003年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盡快扭轉高排放、高汙染的局面,解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汙染問題,進壹步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5.我們必須深化改革,形成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壹是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從經濟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商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政府不得直接幹預企業的經營活動。二是深化財稅改革。現行財稅體制鼓勵各地熱衷於粗放式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因為GDP增長快,財稅收入高。今後要建立與事權相適應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體系;財政資金將不再投向壹般競爭性行業,而是投向公共服務;規範土地收益管理法,將土地收益、專項資金等預算外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調整完善資源稅和增值稅,實施燃油稅,穩步實施房產稅;等壹下。第三,深化價格改革,重點是使生產要素和資源性產品價格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第四,改革幹部考核、提拔和任用制度。幹部的政績不僅要看GDP(和綠色GDP)的增長速度,還要看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包括就業、社保、教育、文化、環保、生態保護、醫療衛生、社會秩序、信用和法制環境的改善等。
上一篇:為什麽中國的封建社會主義形態比西方長壹千年?下一篇:2020年幼兒園大班常規教育教學計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