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何清明要寒食,要吃冷食??

為何清明要寒食,要吃冷食??

其實,壹開始的時候,清明節和寒食是兩件事情。清明節是壹個專門掃墓,祭祀,拜祭祖先的節日。而寒食,則是在清明節前的壹兩天,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在這壹天,家家戶戶都不能生火做飯。

因為當年介子推作為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在重耳流亡的時候,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重耳吃。本來,重耳做了國君後,應該報答介子推的。可是,重耳卻忘了當年介子推對他的恩情。浴室,介子推心黑壹冷,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

有壹天,重耳終於想起了介子推對自己割肉餵食的恩情,決定請介子推出山。可是,介子推卻不願再輔佐重耳。浴室,重耳為了逼他出山,竟然派人放火燒山。沒想到,到最後介子推也沒有出山,反而和老母親壹起死在了大火中。

重耳為了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為介山。又下令以後每年介子推死的這壹天,都不許生火,吃冷飯,以此來懷念他。

這是比較公認的壹種說法,當然還有壹些其他的說法,比如說其中壹種是認為寒食節是因為當時周代的禁火制度。吃寒食的傳說還有很多,就不壹壹列舉了。

後來到了唐朝,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在了壹起,不僅吃寒食,也要去掃墓,祭祀祖先。

寒食是指什麽?中醫告訴妳。

寒食,壹般指的就是不用生火就能吃的冷食。以前的人們,為了祭祀祖先,都會做壹些糕點 ,待祭祀完畢後食用。後來,慢慢的隨著地域的不同,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習俗。

就像是江南壹帶,普遍習慣在清明節吃青團。主要就是用艾草的汁液和糯米揉在壹起,放入鍋中蒸爛。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葉二月宿根生苗成叢, 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收以灸病,甚驗。艾以葉入藥,性溫、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稱為草醫”。再加上,艾草還被人們看作是“辟邪”的象征。因此,青團在江南壹帶非常流行。

可是,青團的主料是糯米,在冷了以後,口感非常的差。而且,糯米很難消化,對於腸胃不好的人來說,吃冷青團反而不利於消化吸收,損傷腸胃。

另外,現在很多人家在做青團的時候,會在裏面加入肉餡。其實這樣的做法,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不利於消化。

早先晉文公設立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當時只在寒食節的時候有禁火寒食的習俗,後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時間極為接近,它們慢慢融合成了壹個節日,所以才有了後來清明節吃寒食的傳統。

建築風景

清明節的習俗還有祭祖踏青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有非常多,其中祭祖極為重要,每到這個節日到來的時候人們都會祭拜自家已經逝去的先祖,為他們燒紙錢、整修墳墓。也有人會在清明的時候前往郊外踏青,欣賞春天時萬物復蘇的美景。

所謂“清明”就是指大自然的清潔而明凈,也是人們自古以來就追求的美好境界,所以清明也有很多的活動,比如祭祖、踏青、郊遊等壹系列享受春天潔凈美好的氣氛,老話說“民以食為天”,這麽大的節日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清明節食“寒食”,在口舌嘗鮮的同時,人們感恩春天的饋贈,亦從心心念念的清明時令美食中,懷想故鄉和先人,所以清明節祭祖日,不管貧富,5種“寒食”別忘了吃,老傳統別丟了。

第壹種“寒食”:餃子

妳可別小看餃子這小家夥,什麽節假日都離不開它,清明節也不例外,春天是各種野菜上市的季節,清明節就要心智清明、思想清明,所以吃的也要清明,那就來壹些野菜餃子,不但能表達對祖輩的思念之情,同時也寓意著壹家人團團圓圓,多子多孫。

第二種“寒食”:雞蛋

據《周禮》記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也就是說清明節要禁火的,而煮雞蛋是度過禁火期最好的食品,因此清明節前用艾草、紅糖、大棗煮雞蛋,這樣煮出的雞蛋色澤紅亮、香味十足。另外艾草還有驅寒的作用,女性朋友吃了艾草煮的雞蛋,可以趕走身上的寒氣,不會痛經,因此民間清明吃雞蛋,寓意壹整年都有好身體。

第三種“寒食”:蒸面燕

蒸面燕是我們膠東的風俗,我們這裏也叫餑餑雞,壹般清明節前,家裏的老人都會用面捏成鳥或燕子的形狀,放到蒸鍋裏蒸,蒸好後在面燕的身體上畫上好看的花紋,點上鮮亮的眼睛,面燕就做好了,蒸面燕寓意迎接美好的春天,剩下的日子都幸福安康,好運連連。

第四種“寒食”:青團

青團是南方的美食,但是現在在北方也開始流行起來,青團又叫做艾葉粑粑或艾草糕,顧名思義就是用艾草和面做出的糕點,新鮮的艾草焯水後打成汁,取糯米粉內加入白糖,然後用艾草汁和面,為了均衡營養,增加口感,同時也使得青團光亮晶瑩,我們要加入用熱水和好的澄粉面團,然後二者揉和在壹起,加入食用油,目的是不粘手和增加面團的延展性,包入豆沙或蓮蓉等餡料,輕輕咬壹口,甜滋滋的,壹點也不膩,嘴裏飄著清淡悠長的青草氣息。青團就像它的名字壹樣,寓意新的壹年團團圓圓,幸福安康。

  • 上一篇:2020年全國高考化學試卷分析
  • 下一篇:《好母親勝過好老師》第壹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