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舉例:傳統社會政治結構的中國文化的影響

舉例:傳統社會政治結構的中國文化的影響

壹、宗法制度的產生與確立 1 、由於自然環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緣關系在居民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現形態也有很大的差異。地中海沿岸國家較早從事海上的工商業貿易活動,形成了以地域和財產關系為基礎的城邦社會。中國人則過著與世隔絕、聚族而居的生活,較多地保留了血緣家族的社會組織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會的血緣關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演化而成的,產生於商代後期。主要內容包括嫡長子繼承制、封邦建國制和宗廟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創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征 1 、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征有四:壹是家天下的延續,壹部中國史,就是壹部家族統治史;二是封國制度不斷;三是家族制度長盛不衰;四是家國同構。 2 、戰國時期,壹些不同於西周禮制的新制度不斷產生,而且已經相當成熟,如郡縣制、官僚制、俸祿制、符璽制、上計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實施中央集權,廢分封制,行郡縣制,實行編戶齊民。 4 、宗法制度壹直深深影響中華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農自然經濟生活方式的壹直延續。 5 、宗法制度的本質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國封建時代,統治和束縛人民的有四權:政權、神權、夫權和族權。族權是從父系社會家長制演化而來的,即是政權的補充,又能起到政權無法起到的特殊的社會作用。宋代以後族權膨脹與宋明理學學發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 7 、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同性。中國傳統社會家與國的組織系統都是嚴格的父家長制。受中國長期以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影響,中國的國家結構壹直有著很深的家族結構的印記。家與國的組織系統與權力配置都是嚴格的父家長制。 8 、宗族和宗法關系在中國長期存在,導致了“家國同構”的格局。 9 、商鞅制定連坐法,把百姓按5 家壹伍,10家壹什的戶籍辦法編制起來。 三、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政治結構 1 、歐州政治與文化源於地中海沿岸國家,主要有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古希臘。 2 、歐州封建皇權的專制壹直受到宗教力量的抗衡,宗教勢力壹直制約著皇權。 3 、中國從邁向文明開始,統治者就憑借武力使神職人員成了它的奴仆,形成了以個人為核心的權力專制體制。 4 、中國君主專制的階級基礎是奴隸主和地主,所依賴的經濟基礎是小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統治者普遍采取對工商業和貿易壓制的態度,重農抑商成為歷代統治者的基本國策。 5 、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有四:壹是以武力為先導,控制宗教勢力,專制時間漫長;二是經濟基礎穩固,土地國有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維護了專制者的統治;三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走向極端,以皇帝與以丞相為首的百官***同決策的機制逐步被皇帝獨斷所取代;四是對人身控制嚴密。 6 、從春秋時期開始,以郡縣制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體產生,這種新的專制壹直持續到封建社會末期。 7 、以宗法色彩濃厚和君主專制度高度發達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三:壹是社會結構的宗法型特征導致中國文化形成倫理型範式。其正面價值是使中華民族凝聚力增強,註重道德修養,成為禮儀之邦;其負面影響是使三綱五常的倫理說教,“存理滅欲”修身養性和排外心理等成為中國文化健康發展的障礙。二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專制型特征導致中國文化形成政治型範式。其正面價值是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整體觀念、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認同;其負面價值是使國人存有嚴重的服從心態,對權威和權力迷信,缺乏個人自信心。三是宗法與專制相結合,在政治上表現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為倫理政治化和政治倫理化,突出地表現為內聖外王的心態,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四、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壹)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1.社會政治結構的宗法型特征,導致了中國文化的倫理型範式。正面意義是使中華民族具有很強的凝聚力。負面意義是形成了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人情大於國法的弊端,所謂“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曲中矣”。2.社會政治結構的專制性特征,導致了中國文化的政治型範式。其積極影響是強調了中華民族的整體觀念、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認同。其消極影響是使國人存有嚴重的服從心態,對權威和權力的過分迷信,形成了中國社會“官本位”的現象和個人的奴性意識,這是中國實現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礙。在嚴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們只能生活在壹定的圈子內,處理好人際關系,處理好家庭關系,成為人壹生中的主要任務。(二)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負面影響:1.在倫理政治的束縛和限制下,人們壹生下來就被固定在壹定的名分之內,循規蹈矩是社會對每個人的要求,因而極易養成惟上、惟書、惟親的奴性人格。2.君主專制制度缺乏民主機制。因此“官本位”思想壹直是困擾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嚴重阻力。3.“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以及“存天理,滅人欲”等封建綱常禮教,嚴重束縛了人的個性發展。宗法與專制的結合,在政治上表現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則是倫理政治化和政治倫理化,突出表現為知識分子“內聖外王”的心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文化的倫理政治化和政治倫理化的範式從“內聖外王”的矛盾統壹體中獲得了堅韌的理論架構,並以小農自然經濟和宗法專制社會政治結構作為牢固的基礎,這幾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壹個嚴密體系,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牢不可破的堡壘,把人們禁錮在了壹個狹窄的天地裏。因此,在這樣的中國政治環境中生活,壹方面中華民族的整體觀念加強了,國家利益、君主利益至上的觀念被強化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了傳統社會中壹個人人可行的政治標榜,另壹方面,“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以及“存天理,滅人欲”等封建枷鎖使人的個性解放受到極大的束縛和阻礙。狹隘的自身自利的小農意識又使得中國人缺乏進取意識,自我滿足,妄自尊大。這些都是困擾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嚴重阻力。

  • 上一篇:2020古代民間諺語
  • 下一篇:二胡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