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書法寫的是什麽?

書法寫的是什麽?

——評甘肅省第四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這是很多人討論了很久的話題;?這是每個書法家面臨的問題。面對無論什麽專題展覽,本質上都是抄唐、宋、詩詞展覽的尷尬局面。很多人提倡自己寫詩,理由是自己寫詩更能表達作者自己的感情。最有力的論據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但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詩歌壹統文壇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每個有文化的人都不得不寫詩的時代早已過去。當今社會,寫詩的人只是少數特別熱愛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的愛好。像李白、杜甫這樣把寫詩當作終身事業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我認識的很多“文化人”,別說寫詩,連讀書的興趣都不大。總之,詩歌壹統文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書法就不同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書法藝術復興並迅速崛起。每次辦展,數量和質量都越來越高。不說別的,就拿我們偏遠的甘肅來說,第四屆中國青年大展的投稿數量高達1800件,入選作品近400件,充分說明書法藝術在當今社會非常普及,並且正在逐漸普及。很明顯詩人越來越少,書法家越來越多。所以很多人呼籲和倡導每個書法家都要自己寫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壹種藝術都有理性和感性的問題,理性的知識可能是每壹個文化人經過壹定的訓練和學習後掌握的,比如詩歌的壹些基本知識:平仄、對仗、押韻,韻律詩中間要有兩副對聯,壹首詩要有開頭、接續、轉折、組合。但是,沒有感性的飛躍,只有理性的認識是不夠的。壹個“無情無義”、對生活沒有感覺的人是不可能寫詩的,即使他有很高的理性知識水平。但情操未必是培養出來的,卻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敢武斷地說:詩人是天生的。強迫壹個沒有感情的人寫詩,只有經過壹定的理性認識,才能產生“自創詩”。與其寫壹首毫無意境、讀了讓人不知所雲的蹩腳“自作詩”,不如趕緊抄壹首唐詩,讓觀者對作者少壹些尷尬。唐代每壹個有文化的人都可能是詩人,但只有幾十個人會因為優秀的詩歌而流芳百世。白、杜甫、白居易有多少首詩真的稱得上絕世無雙和壹品的?所以,寫自創詩只能提倡。如果非要自己動手,那很多書法家就沒有投稿權了,更別說入圍了。筆者曾聽說,某書友會為了滿足組稿中“自己制作”的要求,讓別人寫壹首歌,完成臨摹。?當然主要是詩歌。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精華的代表之壹,是壹種濃縮的文學。短短幾個字(甚至壹句話)就表達了壹個完整的意思,把讀者帶入作者營造的特殊氛圍,使人產生壹種與作者高度和諧統壹的* * *音。看完之後意猶未盡,產生豐富的聯想。而且因為字數對於壹部書法作品來說剛剛好,所以書法作品中寫詩更好。中國文化中沒有詩,中國的書法就會黯然失色,這是不可想象的。當然,用書法作品寫詩是好的,但抄唐、宋、毛澤東的詩更好。但是,連臨摹都漏洞百出,真的讓觀者為書法家感到熱血沸騰。書法是中國文化最集中、最精華的體現。書法家首先應該是有文化有藝術修養的人,沒有壹定文化修養和藝術悟性的人。在我看來,他只能稱之為“用毛筆寫字的人”。筆者看過幾年前省書協舉辦的壹個書展的作品集,裏面有壹幅評委的對聯:“寒月籠中煙樹,尋梅溪水香。”“寒”和“求”,壹個形容詞壹個動詞可以廣義搭配,但“籠煙”和“溪水”是驢頭馬嘴,“樹”和“香”,壹個名詞壹個形容詞,是有聯系的。在今年的書展上,有壹副對聯寫著“詩書三友,花鳥四鄰”。我很疑惑。“詩”和“書”顯然是兩回事。為什麽是“三友”?“月、影、我”真的如李白所說成了三個朋友嗎?但是當妳讀原句的時候,妳不可能總是品味出這個意思。再如對聯“今常觀古人事,少年聽老人言”。依我拙見,不如把“聽”改成“聽”。又如“幾窗明幾凈,好香好苦,有時與高峰談禪;豆棚菜園,暖日清風都是沒事聽閑人說鬼話”,筆者曾在壹次全國展覽的書法作品集上讀到過,當時驚嘆其意境,也惋惜那副倒掛的對聯,而我們這些作者,卻把它活生生地吃了,還臨摹了(錯誤),但從很長的壹段來看,作者又寫了壹句歌詞,會填詞卻不懂對聯的人沒人信,作者還把原句。他的詩如《秋竹》《東哥冬梅西窗竹》《恬淡靈使藍風引竹》。以上三句都是本次書展對聯作品的第壹聯,但“竹”字古今音都是平的。作者讀書少,手頭資料有限。我不知道這些對聯是古人寫的還是作者寫的,反正我說的是“竹”。再比如“竹中棋夜寒,花中酒暖”,但能手書的人,估計都讀過毛澤東的七言律詩《長征》,“金沙水打崖暖,大渡橋渡鐵索寒”。這麽明顯的“暖”“冷”的例子都有,卻有這麽明顯的顛倒錯誤,看著這麽精妙的草書。再比如“時光之墻是封閉的,事物通常都有它的起源”“溫道春還未謀面,走在梅花旁訪聞”。這兩個“對聯”算不算對聯?哪怕是對聯,最後四個字都是平的。有什麽解釋?更有甚者,壹幅篆書對聯的作者在段落中寫道,這是他自己寫的,但看完之後,卻找不到對聯的影子。我直言作者以為在兩個條幅上寫兩句字數相等的就叫對聯,但是他發給作者的名片上赫然印著“中國詩詞協會會員”!總結壹下,我們很多書法家連詩詞楹聯的基本常識都不知道。再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是不可想象的。在今年的書展上,我還看到了壹個現象:有多達五六個作者,甚至十幾個,他們寫的是北方的風景,雨後的空山,雨好的季節,長江東流的水。”杜麗的文章廣為流傳,至今並不新鮮”。我也看到很多作者在簽名的時候很自豪的加上了“××壹揮手”兩個字。我仔細查了壹下新華字典,揮了揮手:①跳舞搖壹搖。2命令。③撒甩。無論哪種意義,都有壹種灑脫、隨性、自由的意味。真不知道過去能看到的書法作品是怎麽“揮”出來的,只能“揮”。我想,能寫多少本書,才會變得“浪”。我不記得歷史上哪位有名望的書法家在他的壹句話後面寫了什麽。就像魯迅先生在書桌上刻下華麗的“造”字,導致大江南北的書桌都難逃壹死,和各種書上刻的“造”字壹樣可笑。這個“棗”壹揮,就會讓人想到“東施”。我奉勸廣大書法家,最好是“守本”,別再“揮”了,利用學習“揮”的時間,讀壹點詩詞常識,免得笑話少!作者有壹部鮮為人知的古文,寫得灑脫,頗有造詣。在今天的書展上絕對可以達到“獎項提名”的水平,但字是“學書”,其謙虛令人欽佩。除了“揮手”,我們還從古人身上學到了什麽嗎?筆者曾和朋友開玩笑說:古代的文人都是書法家,而今天的書法家大多不識字。筆者曾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的展覽中看到“國雖分裂,山河長存”和“悲傷”。我還在“紀念同誌誕辰壹百周年”展覽上看過《誰敢馬上過刀,只有彭將軍》,緊接著又有了紀念誕辰壹百周年的想法;我也看過沈雄的《不歸之河》和婉約的《尋尋覓覓》寫在壹件件作品上,落在“兩書兩歌”這壹筆上;把豪邁的“壹日千裏江陵”和清新的“渭城滿雨輕塵”寫在壹起,“壹揮手寫兩句唐詩”;把《日照香爐》寫成“杜甫”是筆誤嗎?作為壹個展覽作品,不應該這麽粗心!總之,不可能每個現代書法家都成為詩人。但希望每壹位書寫者在提高書法功底的同時,也要加強傳統文化的修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鑒賞水平和藝術感受能力,避免書法作品出現重傷,讓觀者哭笑不得。-7-
  • 上一篇:為什麽說不告密不揭發是道德底線?
  • 下一篇:互聯網信息服務網站如何盈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