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15篇)
二十四孝故事1暑假我觀看了《二十四孝故事》系列視頻,裏面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恒;還有百裏負米的仲由……我最喜歡仲由百裏負米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仲由少年家貧,他去百裏之外購買便宜的糧食,壹路拿野菜充饑,把省下來的糧食背回百裏之外的家中供養父母。後來父母去世了,他自己做了大官,生活的條件也好了,但是他看著自己豐富的餐食每每感嘆:就算我想吃野菜,把糧食拿給父母,也在沒有機會了啊。他的老師孔子稱贊他說:妳父母在世的時候,妳孝順他們;父母過世了,妳懷念他們,可以說盡力而為了。
想想我自己,爸爸媽媽讓幹個什麽我都不耐煩,真是不懂事,沒有體諒父母的辛苦。
從此,我要向仲由學習,孝順父母,不找麻煩,讓他們操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再讓他們筋疲力盡。常懷感恩之心,我壹定會繼承“孝”這個傳統美德。
二十四孝故事2姑姑送給我壹本書。這本書很特別,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馬上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壹篇《孝感天地》。
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壹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壹個貧窮的農民家裏,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傷害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但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馬上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裏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壹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壹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說:百善孝為先。作為壹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二十四孝故事3自從母親給了我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沈浸在書海裏。這本書主要講了舜、閔損、陸績、黃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壹個故事讓我學會了感恩父母。
就是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恒。劉恒貴為壹國之君,卻每壹天盡心盡力地服侍壹病就是三年的母親,還勤理朝政。這樣的孝心實在讓人敬佩,也難怪劉恒能得天下人心,開創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這也是行孝道的結果,也是他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感恩,回報父母。事實上,在社會上,正因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錢而不願意贍養父母的人有許多,有幾十萬人還是“啃老族”,而我覺得,父母生妳養妳,讓妳長大,真的就不求回報嗎?雖然嘴上這樣說,但是,壹杯水,壹句話都會讓他們心滿意足,讓他們在別人面前誇妳敬孝道,回報了他們的養育之恩。
我的話說完了,期望大家也學會感恩父母,哪怕是壹杯水,也會讓父母感到溫馨。
二十四孝故事4“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更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故事》通過二十四個故事描述了古人的孝行,代表了當時社會和儒家的孝道觀。在我們今天看來,許多故事是不可思議的,像戲彩娛親的老萊子,埋兒奉母的郭巨,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中是匪夷所思的,竟然能把自己的孩子埋了,這樣的父親值得學習嗎?這使我剛看《二十四孝故事》,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是,當我耐心把書本讀完後,竟為書中人物的孝心所感動。“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當前許多老人的新聲,誰又能像劉恒那樣親嘗湯藥,為母擔憂,像王裒那樣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帶地餵湯餵藥,像庾黔婁那樣為父嘗糞呢?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動於這些孝子的壹片孝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孝經人物中的壹片真誠孝心,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對於現在不知孝為何物的“小皇帝”,我們更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孝經中的故事,學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
二十四孝故事5二十四孝——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裏很貧窮,時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裏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余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鐘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壹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裏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裏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壹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壹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妳時,妳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麽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壹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壹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壹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壹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壹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壹片奉心如石堅,壹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蔔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準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裏外的地方求醫抓藥,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愈。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藥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故事6最近,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這裏面敘述了二十四個感人的孝心故事,其中,我喜歡《孝感動天》這則小故事。
這篇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古代的五帝之壹,舜。他從小家境貧窮,卻生來就孝順。他的父親脾氣古怪,繼母又性情變化無常,同妳異母的弟弟象也很不懂事。他們多次去陷害舜,可舜卻毫無嫉恨,總是以德報怨。
舜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於是舜耕田種地時,大象跑來替他耕犁,小鳥也飛來為他播種。堯舜聽說了舜的事跡後不僅讓自己的九個兒子拜舜為師,還把自己的二個心愛的女兒嫁給了他,最後又把天下禪讓給了舜。
看完後,我被舜的孝心深深地感動了,也暗下決心,壹定要向舜學習,在家中做壹個孝順的好孩子,在學校裏做壹個尊敬師長,團結友愛的好學生。
記得在我小時候,脾氣太壞,經常肆無忌憚的與爺爺奶奶頂嘴,時常不尊敬他們、孝順他們,又談何而來是個乖孩子呢。有壹次,姐姐在幫我曬被子,而我卻因為找不到心愛的涼鞋,而對奶奶發起火來,心想,肯定又是奶奶當寶貝壹樣“藏”起來了,每次都這樣,不經過我的同意就私自拿走我的東西,討厭死了。過壹會兒後,奶奶放下手中的活,幫我找到了涼鞋,我穿上了,可嘴裏卻還在不情願的嘟囔著,煩人。我對奶奶向來都是這麽的不尊敬,也不孝順,直到我長大後,才真正懂得了什麽叫親情;什麽叫敬;什麽叫孝順;什麽叫奶奶對我的愛。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媽媽曾經與我講過,百善孝為先,所以,作為壹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我們必定要看的。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壹個孝順的人,向《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學習,從每壹件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故事7“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從古至今,從偉人到平民百姓,再從老人到我們身邊的同齡人,很多人都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
《二十四孝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壹個個孝子們的孝心及行動。他們為了盡孝可以付出壹切,時間,骨肉,生命。。。。。。
《臥冰求鯉》中的王祥,年少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繼母朱氏對他非常不好,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壞話,還對他百般的挑剔刁難,年幼的王祥受盡了委屈。
壹天後母病了想吃魚,就叫王祥去抓魚,可是當時正值天寒地凍,冰河封面,哪裏抓得到魚呢?於是王祥頂著嚴寒來到河邊,脫掉衣服趴在冰面上,希望用體溫化開冰面,可以抓到鯉魚。這時,冰面忽然自己裂開,盡然有兩條鯉魚躍上岸來,凍得渾身發抖的王祥終於如願以償。
是什麽力量支撐王祥這麽做的呢?我覺得唯有壹個“孝”字。最終也正是王祥的壹顆孝心感動了後母。
歷史上感恩的故事很多。黃香九歲溫席,李密陳情報祖母,花木蘭替父從軍,陳毅元帥為生病的母親洗尿褲,還有失去父親的八歲女孩唐銀花,唐銀花安慰自己失明的媽媽說:“媽媽——我就是妳的眼睛!”。。。。。。他們那壹顆顆滾燙的孝心,凝成了壹道道愛的長城。
我們的父母曾經為我們付出了許多,等我們長大,本應該享福的他們卻還在為他的孩子們操心。同學們,鮮花可以枯萎,滄海可以變成桑田,但我們感恩的心卻不能沒有,也不能改變!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好好的去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故事8孝順,是每個中華兒女都必須具備的品德,也是每個中華兒女都要承擔的責任。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辛勞都是我們要銘記的恩德。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更是深有體會。
父母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歸,身為兒女的我們要以行動來報答父母。雖然還是孩子的我們只能幹壹些簡單的事。但是當父母下班回到家,我們為父母泡壹杯溫暖的茶,吃完飯,主動收拾碗筷,做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實際行動回報他們,這就是孝順。
對於傳授給我們知識的老師,我們心存感激,這也是孝順。老師讓我們在知識的天空中翺翔,從調皮的小孩變成懂事的少年,從初生的牛犢成長為翺翔的雄鷹,從膽小的醜小鴨變成優雅高貴的白天鵝。我們長大了,壹道道皺紋卻毫不留情的爬滿在老師的額頭,烏黑的長發也壹根根的變白,每個人都該對教師心存感激。記得上三年級時,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對我們的要求很高,她容不得半點馬虎,但只要我們對所學知識有不懂之處,她就會不厭其煩的講解,直到我們全部懂了為止。有壹次,壹個女生在語文老師講壹道難題時玩塑料玩具,老師朝她扔了個粉筆頭,示意她認真聽講。這個女生瞅了壹眼老師,接著玩,語文老師走向她時,被地面的壹灘水漬滑了壹跤。我們趕快跑過去把老師扶起,詢問老師是否受傷,為老師端來茶水。而那位不聽講的女生也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羞紅的臉。臨危不亂,遇事不驚,讓父母、老師放心,尊重他人、保護好自己,快快樂樂長大,這應該也是壹種孝順吧。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是孝順,冬天裏的壹杯溫茶,過節的壹束鮮花,生日的壹個小禮物,也是孝順。好好學習,明辨是非更是孝順。但我認為孝順應該是理智的,而不能是愚孝。《二十四孝》故事中,也有壹些必須摒棄的,比如“埋兒奉母”,寓意對母親的孝心足夠誠摯能夠感動天地,出現奇跡。但這種違背常理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是我們社會的毒瘤。提倡孝順,是為了感化冥頑,減少罪惡。是對自己德性、智能的修養,對國家社會的盡責,以孝的名義違背常理、違背人性不是真正的孝,是社會所不容的,這不是孝。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主要美德,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壹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故事9所謂《二十四孝圖》是壹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壹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壹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壹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壹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壹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二十四孝故事10今天,我讀了壹本書,名叫《二十四孝故事》。這根數講述了二十四個有關孝順的.故事。其中《扇枕溫衾》這個故事令我深有感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扇枕溫衾》主要講的是:東漢時,有壹個叫黃香的人,九歲時死了母親,他從小就懂得孝敬父親。酷夏時,常常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常常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讀了這個故事,再想想自己,常常因為壹些小事就去和父母發脾氣,爭吵,真是不應該。爸爸媽媽為了我,每天辛勤的工作,而回到家,不但沒有得到我的安慰,反而是撲面而來的爭吵。因為沒有給自己買喜歡的東西而爭吵,因為父母的壹句關心的責罵而爭吵,因為父母每給我準備好需要的東西而爭吵……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牽著我的手,壹起去逛街。那時我們是多麽的開心啊。記得那時,我還揚言對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我小的時候妳們照顧我,等我長大了,換我來照顧妳們!”現在,我也算是半個大人了,可是小時候的話語早已拋到九霄雲外。
現在的許多人都壹樣,特別是那些所謂已經懂得感恩的年輕人。很多人長大了,長成大人了,就開始嫌棄自己的父母了。嫌棄他們老,嫌棄他們臟,嫌棄他們穿衣服難看,走在自己身旁就感覺在拉低自己那所謂高貴的身份……
人,要學會感恩,學會孝敬父母。沒有他們,我們怎麽會來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許多獲得很大成就的人都嫌棄自己的父母。要知道,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的成就都歸根於自己的父母,沒有他們的辛勤養育與培養何來自己今天的成就?也有許多學生,包括我在內,總是因為壹些小事而去和父母爭吵。父母提醒自己不要總是去玩手機和電腦,自己就認為父母自己拿手機玩,而不讓我玩;父母擔心自己的安全,不讓自己去和同學們壹起出去玩,就認為父母在囚禁自己,不給自己自由……
其實,父母是很容易滿足的。壹句安慰的話語能夠讓他們滿足,壹個關心的動作能夠讓他們滿足……我們是學生,不會象大人那樣,給他們買衣服,給他們買大房子住,因為現在的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那麽我們應該怎麽做呢?我們可以幫助父母做家務,可以好好學習,用好成績回報他們。父母下班回來時,送上壹杯水;疲憊時,給他們按摩;吃飯時為她們盛飯……這些小小的事情都會讓他們欣慰,讓他們滿足。
以後,我不會再去和父母爭吵,不會和他們發脾氣。而是多為父母著想,多幫父母做家務,好好學習,以好成績回報他們。希望大家也壹樣,多想想父母,多為她們著想,多為他們分擔。
二十四孝故事11孝道,自古以來就是貫穿於國人倫理和美德的精髓。
閑暇的壹個人去鄭州城隍廟轉了壹圈,這是第三次來。第壹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總覺得這個地方,有塵世難得的清凈,總之,我喜愛那裏。如果說前兩次是看熱鬧的話,這壹次就應是看到了門道。留心看了正殿兩側的垂直坡面上畫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圖。想起了小時候,父親常常給我講這樣的故事。
常言道,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最近細細品味了儒家的經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觸良多。
個中,印象最深的當屬,“戲彩娛親”、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親等等。
戲彩娛親,講的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老萊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請他出仕,他卻表示不屑。這人很有意思,已經七十歲了,還說自己不老。對自己的雙親十分孝順。他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學者嬰兒的樣貌嬉戲哄二老開心。取水上堂的時候,故意假裝跌倒在地,學著嬰兒那樣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這天看來,老萊子總是讓人覺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魯迅先生,對這壹點就很是反感。但我覺得,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壹個勁的讓年邁的父母永葆壹顆不老的心態。
扼虎救父,是關於晉朝楊香勇敢把父親從虎口中解救的故事。壹個年僅16歲的小女孩,隨父親去田間割稻,?然闖出壹只白額虎,把楊父叼在口中。幼沖的小楊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視了自己與老虎力量的懸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癱軟在地,父親得救。雖然擺布不了誇張的色彩,小小的壹個女孩子力氣能有多大,但是我們不得不由衷贊賞這樣壹個勇敢和孝順的女孩。
曾參,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嗜指痛心就是講的他的事跡。說他少時家窮,常去山中砍柴。壹日,賓客來訪,曾母不知所錯,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參猛的覺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趕回家中,跪問其母,母親說,我咬指嗜期望妳回來。是啊,這充分顯示了母子倆具有極強的感知力。
關於鹿乳奉親,講的是春秋時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雙親的故事。我看著不覺得不佩服他,有點滑稽,十分敬佩。為什麽呢,妳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習性又怎樣會混入鹿群呢。體現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為壹體。
當然二十四孝,遠不止上方我所提到的這些。每壹個,看後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敢問,看了這樣,妳覺得妳對自己的父母親做的夠嗎,不說想這些人壹樣。起碼,妳不讓父母擔心,常常給予必要地問候了嗎?都捫心自問壹下吧!
做壹個孝順的人,正因妳也會有老去的壹天。常懷感恩之心,不讓二老再為我們把心操碎。
二十四孝故事12中華美德小故事眾多,其中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父》就是壹個值得我們宣揚的對象。
晉朝時,有壹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到田裏收割莊稼。有壹天,突然有壹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已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離虎口。
主人公楊香在父親遇到危難之時,爆發了身上的潛力,置老虎於死地。人的潛能不可低估,愛的力量不可低估。想想,生活中父母親處處保護著我們,愛護著我們。為了我們能有壹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寧願犧牲自已的壹切。當父母們遇到困難或老了、生病了、走不動了、行動不方便的時候,難道我們做子女的不應該 ‘孝’ 字當頭,挺身而出嗎?
二十四孝故事13今天我讀了壹本叫作《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別感人,我來講壹講吧!
比如黃香,他夏天時害怕父親睡覺時熱,就用涼水倒在父親的涼席上,再用扇子扇幹,床就變得很涼快。他冬天時害怕父親睡覺時冷,所以他在父親耕地回來前鉆進父親的被窩把床暖熱,床就會變的很暖和。總,之我要向二十四孝中的每壹個大孝子學習!
這邊書就算是我推薦給妳們的,壹定要看哦!
二十四孝故事14我看了二十四孝這個故事,裏面許多孝子都很有孝心,如舜……等人都很孝順父母,都很有孝心,而現在都是父母疼我們,而不是我們孝父母,以前舜的弟弟象串通父母要殺了順,可舜仍對父母很孝順,什麽事都以父母為天,因為是父母養活了他,他幹什麽都依著父母,而不依自己。
還有人為了讓父母吃米刮多大的風下多大的雨都不怕,拿著錢去買米。直到排上隊買上米才肯回家。想想以前那些人多麽有孝心,多麽孝父母啊!我們現在卻不孝父母,而是父母疼我們。看來我們也要學他們壹樣孝父母,讓父母不吃苦,讓父母過上好生活!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世代相傳,把孝傳到千秋萬代,讓每個人都有孝心,來孝順父母。
二十四孝故事15中國的孝道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我國都壹直推崇孝道,正所謂古話“百善孝為先”,孝敬我們父母長輩是良好品德的核心。
今天我先觀看了《拾椹供親》的故事,講的是蔡順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只剩下娘倆相依為命,壹直在壹起生活,但是蔡順在壹次摘完草回家的路上聽到了別人說,有壹個叫王莽的人專政害民,把人們都害苦了,蔡順聽到後便回了家,為了孝順母親,蔡順上山給母親采摘桑椹,但不料遇到了赤眉賊,在壹番爭鬥後,赤眉賊看到了他的孝心,感動極了!便給了蔡順三鬥米和壹只牛腿拿回去孝順母親。
接著又看了《懷橘遺親》的故事,講了陸績小的時候父親帶著他去袁將軍家做客,袁將軍用新鮮的水果接待父子倆,陸績拿起壹個橘子吃,發現橘子特別美味,他便想到了母親最愛吃橘子了,為了讓母親嘗到好吃的橘子,陸績藏在了袖筒裏兩個,可是在他要與袁將軍告辭的時候,忽然橘子從袖子裏掉了出來,袁將軍和他的父親不相信陸績,在陸績澄清了事實後,袁將軍誇贊了陸績,便又給了陸績壹籃子橘子讓他和母親壹起去分享。
看了這兩個故事,蔡順和陸績對父母的孝順讓我的感觸特別深,再次讓我深刻的理解了“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我壹定要好好孝順父母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時爸爸媽媽都把最好的給我,我也要回過頭來盡全力去好好孝順他們。
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壹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不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做壹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