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二十四節氣秋分

二十四節氣秋分

導讀:手抄報是報紙的另壹種形式,可以傳閱、觀看、張貼。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很好的活動形式,相當靈活自由。手抄報也是壹種大眾宣傳工具。以下是我在二十四節氣秋分的手抄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分的由來秋分是我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之壹,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南方的氣候從這個節氣開始下降。第壹,太陽在這壹天到達黃經180度,直接指向地球赤道,所以壹天分為24小時,各12小時;世界上沒有極端的晝夜現象。在中國古代,秋分被分為三個時期:“雷聲來了,聲音就會停止;第二,等蠍子毛坯戶;等待水變幹。“秋分以後,北極附近的極夜範圍逐漸擴大,南極附近的極日範圍也逐漸擴大。二十四節氣說,“八月中旬,春分見”,“分者平,故謂之分”。"

秋分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涼爽的秋季。來自南方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造成反復降水,氣溫壹再下降。就像人們常說的,到了“壹場秋雨壹場寒”的時候了,但是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方和北方的田間耕作是不同的。在中國北方,有壹句農業諺語說:“白露早,寒露晚,秋分種麥正是時候。”諺語明確規定了這個地區冬小麥播種的時間;而“白雲秋分來,好歌聲好稻種遍地”則反映了江南地區的稻作種植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為諺語,如“秋分只怕閃電,多米多貴”。

秋季的快速降溫,讓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格外緊張。據研究,秋分在中國壹直被視為農耕的象征。漢末崔莽在《四人月令》中寫道:“凡種麥,白鹿原可在薄田,秋分在中田,後旬在中田。”秋分是收獲的好時候。農民朋友要及時搶收秋收作物,避免初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還要及時提早播種冬季作物,為來年的高產打下基礎。

秋分:秋分曾經是傳統的“祭月節”。比如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說法。現在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中秋節”。據考證,最初的“月亮節”定在“秋分”這壹天,但由於每年農歷八月的日子不同,不壹定總有滿月。而沒有月亮的祭月是大煞風景。因此,“中秋節”後來從“秋分”轉移到中秋節。

據歷史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陽,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蒼天的習俗。其禮拜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它位於四個方向:東南和西北。北京的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在春而陽,秋在夕。朝者,月之夕也。”這裏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給月亮獻祭。這種習俗不僅為朝廷和上層貴族所奉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影響到民眾。

秋分:根據氣候學的標準,在“秋分”季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日平均氣溫下降到22℃以下,為物候秋季。此時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團已經有了壹定的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已經結束,涼風習習、藍天萬裏、風和日麗、秋高氣爽、桂花飄香、黃蟹肥菊等詞匯都是對這壹景象的描述。

秋分節氣也是農業生產中的壹個重要節氣。秋分後,陽光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但地面散失的熱量更多,氣溫明顯下降。農業諺語說:“壹場秋雨壹場寒”,“白露分秋夜,壹夜寒”。“八月雁門開,大雁腳下霜。”東北氣溫下降早,秋分見霜,不足為奇。

氣象專家介紹,按照農歷,“立秋”是秋天的開始,以“初霜”結束。“春分”正好是從立秋到初霜的90天中的壹半。從秋分那天開始,氣候主要有三個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從赤道向南半球移動,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夜晚逐漸變長(直到冬季至日達到夜最長晝最短);晝夜溫差會逐漸增大,幅度會高於10℃。氣溫壹天天下降,壹天比壹天冷,漸漸進入深秋時節。南半球的情況正好相反。

秋季的快速降溫,讓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格外緊張。秋分是收獲棉花和煙葉由綠變黃的好時機。華北已經種上了冬小麥,長江流域和南方廣大地區正忙著收割晚稻,翻耕土地準備油菜播種。幹旱少雨或秋分持續降雨是影響三秋正常運行的主要不利因素,尤其是持續降雨會使即將到來的農作物倒伏、黴變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三秋”幫了大忙,“早”字是關鍵。秋季作物及時收割可以避免初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冬季作物及時播種可以充分利用冬前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高產打下基礎。“秋分不出現,割了餵老牛”。南方雙季晚稻抽穗開花,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低溫陰雨天氣提前形成的“秋分”天氣是雙季晚稻開花結果的主要威脅,壹定要做好預報防禦工作。

  • 上一篇:主機廠與經銷商,在代理制的擂臺上掐架
  • 下一篇: 汽車產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