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到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看到男女老少穿著民族服裝在田間勞動,趕集,參加民族節日,載歌載舞,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味和地方特色。90年代以後,也看到中老年婦女和兒童穿著民族服裝。2000年以後,只有老年婦女才會穿民族服裝。比如2004年,我們在雲南壹個神秘而美麗的地方,以摩梭人獨特的婚俗而聞名的女兒國瀘沽湖住了兩個晚上。我們看到,平時只有老年人穿民族服裝,酒吧的女服務員只在晚上穿民族服裝招待客人,只有在舉行商業篝火晚會時,青年男女才穿民族服裝與客人共舞。白天除了上了年紀的女人,都感覺是漢族人,感受不到電視報道、雜誌、圖片上反映的民族人物的風俗。其他民族地區的情況也基本類似。在麗江四方街,只有餐廳、茶室、商店的服務員穿著民族服裝,顯示出濃厚的商業氣息,缺乏自然親切的氛圍。這是壹個嚴重的問題。在提倡保護環境、回歸自然、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今天,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服飾逐漸漢化。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社會足夠的重視,再過幾代,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將不復存在,這將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壹大遺憾。
由於雲南省復雜多樣的地理和立體氣候因素,人們遷徙定居,各民族文化長期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內涵。民族服飾也形成了壹套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傳統風格。過去,大多數少數民族居住在偏遠地區,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活。他們很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生活節奏相對較慢。在壹些地區,經濟仍然相當落後。服裝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後,壹般變化不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通便利,數字信息時代的到來,縮短了地球的空間距離,發展了經濟,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帶來了不同文化的大碰撞。這些條件不可避免地影響著雲南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心理。
大陸人穿的服裝款式多樣化、個性化、簡單大方、易穿,體現了時代的審美意識。大部分衣服都是工業化生產的產物,所以經濟實惠。人不做衣服,只買衣服。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大部分是自己做的,也有壹部分是當地裁縫做的。生產工藝代代相傳。苗族服飾都是繡有花紋的,做壹套衣服要壹年,至少半年。有些民族服飾是用無機原料裝飾的,如玉石、翡翠、寶石、瑪瑙、綠松石、金、銀、錫、銅等。還有人工制品,如陶瓷、琺瑯、珠子、玻璃等。做壹套衣服的成本也很高。原材料的收集加工,紡紗、織布、裁布、縫紉、刺繡都是在工作之余進行的。沒有幾個女人可以不做農活和家務而專門在家做針線活。這些工作既辛苦又費時。也體現了少數民族女性勤勞、樸實、愛美的精神追求。西裝做好之後,穿起來就比較復雜了。比如,紮發髻,系腰帶,扣扣子,紮褪色,戴飾品,編頭發等。
現在的少數民族中青年都是建國以後出生的。他們接受現代文化的教育,與外界有更多的接觸,並受到城市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青少年要學習,要在家種田做家務,很少有空余時間去學做衣服,學刺繡。在電視上看到城市人的服裝和時裝模特的表演,也增加了他們的好奇心和審美感受,對他們的生活和審美觀念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問過壹些少數民族為什麽平時不穿自己的民族服裝。他們說主要是穿起來麻煩,做起來費時費力,縫紉成本也高。有些人仍然認為自己的民族服飾是土氣的,但正是這種土氣的風格使他們與眾不同。人們普遍有從眾的觀念。畢竟漢族人口多,與漢族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少數民族也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民族習俗,忽視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習俗和文化。從廣義上講,它是壹種藝術,是時代的藝術形式,是發展旅遊經濟的重要資源。因此,制作精細耗時的民族服飾的技術有失傳的危險,少數民族穿漢服的問題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焦慮和思考。
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和民族本土文化為代價走向單壹的現代文化。那不是變相的種族滅絕嗎?如果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單調,失去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多元民族的活力。會對中國長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隱性的負面影響,顯性影響是阻礙旅遊業的發展,幾千年培育的燦爛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將付之東流。拯救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我們必須呼籲政府高度重視現代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流失,並發揮其調節社會關系的作用,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復興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風貌。針對以上問題,我提出以下建議。
建立民族服飾文化活動的保護機制
少數民族服飾的中國化傾向是現代生活沖擊的結果。如果不采取積極的保護機制,民族服飾文化完全漢化後,恢復起來會相當困難。這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門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建立完整有效的主動保護機制,也需要民眾的積極配合和參與。
1.樹立自尊自信,保護民族服飾文化。民族服飾文化的形成有其歷史淵源和合理性,也是現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如果民族文化漢化,就意味著國號名存實亡,變相消亡。這難道不是壹件很悲哀的事情嗎?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每個少數民族的重視,為保護本民族的服飾文化做出積極的貢獻。我在《保護母語》壹文中寫道:“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接受母語教育的人會更有自信。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只有從壹開始就接受母語教育的學生,才會產生最優秀的人才。”那麽,從民俗學的角度來說,只有穿上我們的民族服飾,才能樹立我們的認同感和自尊心,在保護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同時,學習他人的長處,更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樹立自信,才能在壹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相互交往,各具特色,實現自己獨立存在的價值。
在建築形式上,有專家提出要有民族性才有國際性,我覺得這個概念運用到民族文化和服裝上也是壹樣的。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與國際社會的融合,各民族只有展示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精心打造自己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品牌,才能在國際大家庭中屹立不倒。2003年,壹個臺灣省高山族代表團穿著民族服裝來到中國大陸,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接待。他們還與當地人聚在壹起,向他們展示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他們的文化特色和他們的自尊。這些都是感人至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