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產業創新,產業創新的動力源

產業創新,產業創新的動力源

產業創新是對舊產業結構的創造性破壞。創新理論的創始人熊彼特把創新比作生物基因突變。“這類似於生物突變理論,即從系統內部不斷創新經濟結構、不斷破壞舊結構、創造新結構的‘產業突變’構成了‘創造性破壞過程’”。根據熊彼特的理論,我們可以把產業創新看作是壹個產業突變的過程。那麽產業突變的力量從何而來?任何時代的產業結構都是壹定的需求結構、技術水平和資源結構的綜合反映,並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不斷演進。因此,產業突變的動力也來源於產業進化的動力系統,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誘發和促進了產業創新。

1.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思想源泉和動力源泉。

壹個行業必須為社會提供壹種或壹種產品或服務。正是因為這些產品和服務符合人們的消費習慣,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這些產業才能發展壯大。也正是因為人們對某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在減少,這些行業才在萎縮和衰退。需求是決定產業增長的基本條件,這壹點沒有異議,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根本動力,任何新產業的誕生或舊產業的改造都是需求的產物。因為:

首先,顧客導向是企業被動創新的始作俑者。波特教授認為,復雜而關鍵的用戶是提高產品質量、性能和服務的重要因素。他列舉了很多國家用戶引導企業被動創新的大量例子。比如在日本,消費者把錄像機視為身份的象征,對錄像機有著豐富的認識,熱衷於追逐最時尚的款式和最優質的產品。這樣就促進了廠商的不斷創新,保持了日本錄像機行業在世界上的獨特競爭力。中國臺灣省學者陳正南和譚通過海峽兩岸產業競爭力的比較研究也得出了結論:顧客的挑剔程度和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臺灣省需求復雜細致的挑剔顧客是臺灣省的優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生產的定制化和銷售的網絡化為企業的產業創新提供了更豐富的思路來源,客戶更有可能成為產品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客戶的自我參與會大力推動被動創新,需求也會對產業創新產生更強的拉動。

二、客戶的潛在需求是指積極創新的路燈。表面上看,主動創新似乎與需求關系不大,有時甚至說創新創造了市場,創造了需求。但從根本上說,主動創新仍然是由需求引導和決定的,需求仍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產業主動創新的驅動力仍然是需求,但這個需求可能是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或未來需求。產業洞察或預見是產業創新的起點和基礎。產業洞察是對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的預見。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1998,第82頁)認為,產業發展的預見性是基於對技術、人口數據、規章制度和生活方式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未來不是過去的延伸,未來就是現在;人們未來的需求就是現在工業先鋒的目標。例如,蘋果電腦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希望孩子們擁有電腦。那時候電腦還深藏在公司辦公樓裏專門搭建的房間裏。正是這種異想天開的工業預見,讓蘋果在1977年推出了大眾化的PC,比IBM的PC早了四年,蘋果成功成為了Pc行業的創新者和領導者。而如果蘋果對Pc行業的預見能力脫離了消費者需求,就壹定沒有蘋果創新成功的神話。產業預見能力是對市場的壹種長期的、累積的需求,通過感知、思考、感受的過程而升華。企業培養產業預見能力的目的是了解顧客未來的需求,從而確定產業創新的方向。

Vo1 15第2期2003年04月當然,我們說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思想源泉和直接驅動力,也要初步考慮滿足需求的可能性,比如資源條件和技術可能性。因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完全滿足客戶的需求。產業創新只能滿足特定時期或者比以前更好的需求。

2.技術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引擎。

壹般來說,科技突破是產業創新思想的第壹外部來源。科技突破不僅僅指科技發明和發現,其內涵還延伸到可用於生產的科研成果的出現。技術突破和技術創新的高級形式是技術革命,產業創新的高級形式是產業革命。工業生命周期和技術生命周期是相似的。荷蘭經濟學家範謝因在其著作《經濟的長波與創新》中指出,產品的生命周期存在於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技術的創新、擴散和變化會反映在產業的發展和變化中。以燃料行業為例,燃料行業經歷了從木材-煤炭-天然氣、石油-核裂變燃料-太陽能的重大變革,每壹次變革都是技術創新的產物。

事實表明,較低級的技術進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階段後,後期產生的新技術迅速成長,取代前壹種技術,成為產業的核心技術。工業技術水平在傳統技術和新技術的交替中不斷上升到壹個新的水平,工業也經過多次工業創新發展到高級化和知識化。眾所周知,技術創新直接推動產業變革和產業演進。

當然,技術創新本身並不重要。此外,有些技術難以傳播或產業化。但是,如果技術創新顯著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優勢或產業結構,或者能夠替代原有技術,則對產業創新產生較大影響,會誘發產業創新。

3.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產業創新的不竭動力。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資本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理論和民主理論中將企業家視為“創新者”,強調不同於日常工作和簡單管理的“創新”是企業家的真正職能和必備素質。根據熊彼特的創新模型,並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有資格被稱為企業家,只有創造性地反思經濟環境以促進生產增長的管理者才能被稱為企業家。熊彼特強調並重視“企業家”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將“企業家”視為資本主義的“靈魂”,是生產要素和經濟發展“創新”、“新組合”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產業創新是創業創新的最高境界,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家是全新產業的開拓者。大部分新興產業的誕生,基本上都是少數創新型企業家完成的。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在他們的著作《競爭壹個偉大的未來》中直言不諱地指出,“任何享受過美國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物質成就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他或她從這些行業先驅那裏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密歇根州迪爾伯恩格林菲爾德村的亨利·福特博物館記錄了美國歷史上工業創新的偉大先驅,如迪爾、海斯曼、查爾斯頓、貝爾、愛迪生、沃森、萊特兄弟和福特。

從企業家的成長模式來看,企業家經歷了業主型企業家、發明家型企業家、經理人型企業家、專家型企業家四個階段。不同類型企業家的共同特征是產業創新能力。工業革命本質上是企業家革命,企業家是工業革命的靈魂。企業家以創造利潤為目的,利潤是產業創新的回報。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產業創新的不竭動力。熊彼特的創新五種情境至少可以說是企業家產業創新的基本內涵。

4.行業內企業的競爭壓力也會成為產業創新的動力。

每個企業都是用於設計、生產、營銷、交付和支持產品的活動的集合(波特,1985,第36頁)。不同的企業在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競爭。同行業的價值鏈基本相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每個企業只有擁有不同於其他企業的優勢才能生存。企業競爭優勢的基本來源是通過基本價值鏈(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中壹個或多個環節的創新。目前的認識是,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可以說,沒有競爭,就沒有今天的經濟成就。雖然競爭有其弊端,但絕不像馬歇爾所說的那樣:“‘競爭’這個詞充滿了邪惡的含義,它還包含著某種利己主義和對他人福利的漠不關心。”相反,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大敵,是萬惡之源。這也是西方國家普遍禁止壟斷的原因。例如,美國反壟斷法的首要命題之壹是,過度的產業集中會導致顯性或隱性的共謀。回顧現代經濟發展史,我們可以從馬歇爾那裏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即競爭是工業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工業創新的直接驅動力。行業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了產業創新:

首先,企業通過創新投資開發新產品或提高現有產品的性能。如果沒有競爭威脅,就沒有投資創新的動力。就像中國的壹些自然壟斷行業,如電信、郵電、電力、水利等。d投入比是所有工業部門中最低的,沒有競爭就不可能有創新投入。行業內企業的普遍創新投入會推動產業技術進步或加速新技術在行業內的擴散,或創造出新產品,這將從多方面促進產業創新。

第二,企業的競爭壓力促進了產業細分和產業結構調整。由於競爭壓力的存在,為了獲得生存空間,壹方面企業不斷提高產品差異化程度或開發新的替代產品;另壹方面不斷突破原有行業的邊界,延伸到相關行業,尤其是在行業衰落的時候。這些行為的結果是產生產業精細化、替代產業或新興產業。

此外,政府政策、制度和要素供給的變化是產業創新的動力。政府對新興產業,主要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大力支持,極大地推動了產業創新的步伐。原材料、能源、人力資源等產業供給要素的稀缺性或相對價格的變化也會成為產業創新的驅動力。比如上世紀70年代發生了兩次全球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上漲了約14倍。石油危機不僅引發了能源產業本身的革新(新能源不斷被開發),也將全球經濟帶入了節能產業和低能耗產業時代。正是因為石油危機,日本的主導產業從重化工業、原材料工業(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等)轉變為。)和高能耗的機械行業向低能耗的組裝加工行業(如電子行業、汽車行業、機電壹體化行業等)轉移。).日本產業轉型的直接動力是能源危機的壓力。因此,產業供給要素的變化(主要是稀缺性的增加)和偶然事件也可能成為產業創新的驅動力。比如,在人類剛剛進入21世紀的時候,全球原油價格飛漲,對高能耗行業(如重化工業、汽車工業、化肥農藥工業等)造成了致命打擊。),這必將成為產業創新的直接驅動力。再比如,隨著全球水資源稀缺程度的增加,水的價值是必然的,這為產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產業創新的各種力量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它們可能形成互動的良性反饋,推動產業創新。

  • 上一篇:雲南省滇劇院的劇院簡介
  • 下一篇:中國戲劇小知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