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叫大學?什麽是大學的精神

什麽叫大學?什麽是大學的精神

大學是國家高等教育的學府,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 。

現在的大學壹般包括壹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壹個本科生院。大學還包括高職高專院校。

“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誌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面臨知識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建設 “大學精神”不僅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

創造精神

創造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大學存在的價值所在,是大學在社會有機體中保證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繼承不能依賴遺傳,只能通過傳遞方式繼承並發展下去。教育從壹開始就成為傳遞和保留人類文化的重要手段。愛因斯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學校的:“學校向來是把傳統的財富從壹代傳到下壹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與過去相比,這種情況更加適用於今天。

由於經濟現代化的作用,作為傳統的教育的傳遞者——家庭,已經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學校,大學教育通過確立教育內容,對人類文化進行選擇;對人類文化進行整理。通過更新教育觀念,更新人們的價值觀念,更新人們的價值取向,改變思維方式,實現文化的再生。

從洪堡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壹的原則看,科學研究成為大學的壹個基本職能,大學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標誌著大學對社會的貢獻的大小。如果把大學為社會培養的創造性人才稱為高素質的勞動者,那麽,大學的科研成果則是對社會生產力的又壹直接貢獻,二者***同構成了大學的生產力與生命力的標誌。“斯坦福精神” 之所以被世人稱道,關鍵在於她擁有眾多的諾貝爾獎及全美科學獎的獲得者,擁有把科學研究轉化為生產力的矽谷效應。

大學是以人才培養為己任的,而創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質。曾任哈佛大學校長40年之久的艾略特認為,大學文化最有價值的成果是使學生具有開放的頭腦,經過訓練而謹慎的思考態度,謙恭的行為,掌握哲學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積累的思想。愛因斯坦更直接地認為“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社會服務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壹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誌願的規格統壹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是壹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

另壹方面,大學也創造社會理想,並把這些理想傳遞給社會成員,通過人們的實踐,使理想變成現實的文化實體。社會理想是社會需要的具體反映,這種需要是反映社會發展規律並以社會發展規律為基礎的。由於在文化積累方面的特殊優勢,知識分子,特別是集中在大學校園裏的知識分子比其他社會成員更能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有了對社會規律的認識,就能夠提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

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與社會其他結構相比,大學具有自身的優勢。具體表現在:知識聚集的場所。大學是繼承傳統科技文化遺產,不斷創造新科技文化的場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種知識,具有很強的知識容量。思想觀念和學術思潮的交匯處。大學生產生新思想,包容新觀念,在這裏不同的學術觀念可以並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過學術交流相互影響,具有良好的爭鳴傳統。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從歐洲中世紀早期的大學開始,就有了自治的傳統,並以傳播知識和研究學問為最高理想,相對超越於社會現實。大學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現為大學教師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與現實,否定非科學的內容,破除迷信與保守主義,建立科學的知識體系。可以這樣說,大學的教學與科研發展史就是科學史重要過程的展開史,是壹個肯定與否定相結合的揚棄過程。

大學批判精神的另壹方面是對社會現實的理性反思和價值構建。進入技術時代後,技術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對他人的熱情和敏感,結果,人性變成了技術的犧牲品。同時,人性又屈服於技術,把技術崇拜為神。科學與人文分離的結果就兩個極端而言,出現了兩種畸形人,壹種是只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壹種是不懂技術、奢談人文的“邊緣人”。現實社會改變這種“技術毒害”是無力的,而大學教育者,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卻將其作為應有的內容。

早在本世紀初,西方壹些著名的大學就註意克服這種片面性,探索科技與人文的匯通之路。哈佛的學生在壹二年級開設“通識課程”,廣泛涉及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科學生要學占總課時22%左右的人文課程。我國現行被壹再呼籲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識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無不是針對技術對人的異化進行批判的結果。

批判精神的最後壹個方面是大學知識群體對政府決策的參謀和建議。科學決策是政府決策的關鍵,但是由於決策者自身素質的限制,做到科學決策並不容易,所以要傾聽專家意見,請專家參與決策成為決策機制中的壹環,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就是因為他們職業所特有的對問題的科學態度和客觀的批判精神。

社會關懷精神

社會關懷精神高等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需要是第壹推動力。在工業化、信息化的社會裏,大學已經被越來越深入地卷進社會機器的運轉之中。關註現實、服務社會成為高校的第三職能,高等教育通過科學研究直接轉化為社會第壹生產力——科學技術;通過人才培養,為社會提供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高質量的人力資源。

社會關懷精神還表現在大學對社會精神文明的參與和建設。除了在生產力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外,大學通過直接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和宣傳為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包括哲學研究、文學創作與批判、思想道德建設等。知識分子在提煉和批判社會生活的同時,又把各種精神產品投資到社會,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直接的內容。

  • 上一篇:二戰後法國設計的歷史風格
  • 下一篇:介紹壹些廈門好玩的地方(包括購物中心和小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