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保持民族情感認同

如何保持民族情感認同

認識歷史,實現主體意識。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青年學生放眼世界,展望未來,固然難能可貴,但作為未來的主人,也需要尊重歷史。在民族精神教育過程中,首要的是引導大學生尊重民族傳統,弘揚民族精髓。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和知識創新的前沿,要通過專業滲透、比較研究、政治引導、書證、榜樣等不同方式和載體,真實反映在長期歷史過程和積累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風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價值觀和價值追求的異同,通過歷史的鏡頭教育學生,使他們認識到這是維護、協調、追求。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歷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需要更多地關註歷史維度,以時間和空間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

精神要與時俱進。

時間是最生動的課堂。青年學生在第壹堂課上成長的是知識和技能,但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上,大學生需要主動融入,選擇自己,塑造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民族精神教育最根本的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讓青年學生珍惜國家,懂得愛國,懂得表達愛國情懷,在動蕩的國際形勢和社會環境中,如何防止“去民族化”傾向和過度的民族主義。今年“9.18”前後,廣大青年學生表達了理性的愛國主義,向世界傳遞了中國青年的聲音,傳遞了他們的自信和成熟的民族情懷。

理性精神是需要培養的。

理性精神和理性態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今天,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天下仍不太平,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幹涉主義擡頭,局部動蕩頻發,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青年大學生的理性精神包含了當前世界觀、世界發展觀、中國發展觀和國家進步觀。眾所周知,東方文化傳統中壹直缺乏對法治、自由、尊嚴的遵從或追求,其根源在於東方文化中理性精神的缺失。西方的理性精神導致了精神和科學層面上的壹系列成功因素,並確保了西方世界和民族數百年的崛起。大學是培養年輕人理性精神的關鍵時期。加強民族精神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和灌輸,而是對民族在世界舞臺上的理性比較和價值考量。特別是要把改革開放30多年來舉世矚目的成就向學生講清楚、講透徹,增強說服力。只有這樣,理性的觀點才能站得住腳,民族的自信才能成為源頭活水。

情感上的認同是最大的保障。

年輕人最有激情,強化情感認同是強化民族認同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人文訴求。“認同”可分為自我認同和集體(社會)認同。個人可以擁有多個集體所有權和認可度。當集體認同主要以民族性為基礎時,認同感會更強烈、更持久;民族認同是指成員對所屬民族或民族國家成員身份的認同,以及由此產生的歸屬感、忠誠感和奉獻感。從青年學生的角度來看,民族認同和情感認同進壹步體現為文化認同具有天然的同向和合力效應。

大學生本身就是情感主體,富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民族基因。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民族情感認同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需要壹種開放的環境建設,壹種堅實的發展基礎,壹種來自內心自覺和自我選擇的文化認同。中國生產黨作為執政黨的必然選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確立,是中華民族歷史和現實選擇的理性結果。這種選擇認同、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必須通過主課堂、政治學習、社會實踐、國際交流來加強,以正能量引導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和高層次認同。年輕人壹致認為,安全是最大的安全。

在全球化時代弘揚民族精神是青年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內在要求。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把民族精神的思想內涵和歷史精髓還原到現實中,讓青年學生以啟蒙和熏陶做出理性選擇,以與時俱進的鮮活精神豐富教育內容。這樣,民族精神才能得到深化和發揚。

  • 上一篇:吸音棉是什麽材料
  • 下一篇:《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