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最早、最權威的經典《黃帝內經》中有壹段話,寫於兩千年前:“心為君官,神在外。”聰明則安,健康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則尷尬。“這段話清楚地表明:精神健康,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協調壹致,按此規律養生才能長壽;如果心靈不健康,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就會紊亂,按照這個規律養生,必然導致疾病和變化。通過這壹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心理學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氣功正是這壹理論的具體應用和實踐的對象。
在《黃帝內經》中,有壹段在當今氣功界廣為人知的關於氣功的論述,內容是:“無所淡然,真氣隨之。精神在內,病總平安。”在這段話中,當壹個人的意識進入壹種非常寧靜愉快的虛無狀態時,全身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就會相應地協調起來。長期堅持這種排除雜念、放松心理緊張的運動,會增強機體的免疫和抗病能力,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可見,氣功是壹種通過自我心理調節來促進自身生理機能協調的鍛煉方法。《黃帝內經》中關於氣功的其他條目還包括:內守神、獨立守神、傳神、悟神、無為、享能淡泊、快專註於無、保持頭腦清晰、保持頭腦專註、專註於壹種精神、專註於壹種精神。
古人不僅在理論上對此進行了論述,而且在創造功法時也與心理調節這壹核心緊密相連,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壹。以唐代名醫孫思邈為例:“閉上眼睛想壹想,就想看到空氣中的生機,如紫雲,蓋五色,漸入頂,如雨,楚清,雲入山,透皮入肉,達腦,漸入腹。四肢百骸五臟皆被它滋潤,如水滲入地下。如果徹底,妳會感覺到腹部有聲音。”懂心理學知識的人從這個討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訓練過程實際上是壹個以自我暗示為主,集中於自我想象、自我關註、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調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太和袁琪”及其運作方式也是帶有自我想象內容的自我暗示的結果。通過這種想象,可以排除雜念,忘卻煩惱,把自己帶入壹種使自己輕松愉快的意境,形成壹種美好的心理和情緒狀態,也就是氣功進入壹種寧靜的狀態。
靜是氣功鍛煉本身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氣功區別於其他健身方式的重要特征。寧靜是指練習者采用專註的方法排除雜念,使意識從正常的清醒狀態逐漸過渡到“似睡而不睡,似醒而不醒”的狀態。此時,除了大腦知道自己練氣功是清醒的,大腦其他部位都處於主動休息抑制狀態。在氣功術語裏,叫“壹念代替萬念”。
心理學把清醒和睡眠之間的意識狀態稱為催眠狀態。氣功的靜止狀態本質上屬於催眠狀態。形式上略有不同的是,氣功引起的催眠使用了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手段。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臨床觀察結果表明,當處於安靜狀態時,主觀練習的人會感到舒適、愉快、豁達。這種美好的情緒狀態充分放松了心理緊張。客觀上可以檢測到,這種良性的精神狀態會直接影響神經內分泌的功能活動,進而影響全身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向協調有序的方向發展。長期堅持氣功鍛煉,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進壹步修復炎癥、潰瘍等實質性疾病。這種通過自我心理調節協調自身生理機能,進而影響形體本質的過程,是氣功發揮作用的主要機制。當然也是氣功在消除心身疲勞、增強免疫力、強身防病、治療心身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綜上所述,氣功不是用來練“氣”的。如果用中醫術語來說,氣功可以定義為:通過調整心神協調氣機,達到平衡陰陽、防治疾病的鍛煉方法。如果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說,氣功可以定義為:氣功是壹種利用自我暗示,使意識進入自我催眠狀態,通過良性的心理調節,使體內各系統的生理功能趨於協調,甚至修復病變的形態本質,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壹種自我心身鍛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