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學或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國民性改造的現實意義是什麽?

國學或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國民性改造的現實意義是什麽?

近年來,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壹個響亮的口號,倡導國學、宣傳傳統文化的熱潮席卷了整個學術界、知識界、文化界和出版界。但在筆者看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強,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能起到什麽樣的作用,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應該處於什麽樣的位置,確實是壹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壹個

任何民族的現代化都不能拋棄自己的文化傳統;社會的每壹次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基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必須植根於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對此沒有異議。也是我們提倡批判繼承祖國文化遺產的基礎。然而,對傳統文化的性質作出準確的判斷,對其在現代化中的作用和價值作出科學的評價,使其處於恰當的位置,是直接影響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問題。

我們現在說的傳統文化,是春秋戰國時期壹批文化著作打下的。這批文化元典是在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大變革時代產生的。自夏以來,中國的奴隸社會隨著周朝的封建制度發展到了成熟階段,這種國家政體的社會形式是典型的貴族制。中央王朝的君主,天子,是權力的主體,官吏或大夫,貴族,是權力的另壹主體。世襲君主和世襲貴族通過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形成統治網絡,世代相傳,永遠占據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這樣的貴族社會從夏初開始持續了壹千多年,終於在公元前770年周平東遷時迎來了它的衰落和轉型。作為壹個標誌性事件,周平東移標誌著壹個新時代的開始,即春秋大變革時代的到來。春秋時期,皇族衰落,列強爭霸,禮崩樂壞。歷史表面的混亂局面掩蓋了深層的歷史暗流,人們常常把這個時代描述為“春秋時期無意義的戰爭”。但歷史壹進入戰國時代,其演變的本質就顯現出來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改革的主流揭示,春秋以來的歷史大動蕩,預示著壹個全新的歷史時代的到來,壹場社會形態的變革,中國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歷史性轉變。

總的來說,那段暴力動蕩的歷史歲月給了人們特別豐富深刻的啟示。歷史上的大動蕩褻瀆了壹切傳統神聖的東西,傳統的政治制度逐漸瓦解,傳統的意識形態、社會觀念、思想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天人關系、君臣關系、道德倫理與權力、利益、政治治理與思想教育的關系、世襲權力與功德的關系,以及歷史為什麽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和動蕩。壹系列帶有世界觀、歷史觀、社會觀性質的大問題,迫使人們去思考和回答。於是,伴隨著風起雲湧的歷史進程,思想文化領域的百家爭鳴持續了300年。正是在這場反思歷史、總結過去、描繪未來的思想運動中,古聖先賢們為我們提供了壹批後來主導民族文化發展的中國元典。這批中國元典是夏商周以來古典傳統文化的積澱和結晶,也是新舊時代交替的歷史啟示。它不僅積累了中華先民兩千年文明史的傑出智慧,而且揭示和預言了壹個新的歷史進程,充當了壹個新時代的號角和先驅。

我們現在所繼承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第壹次社會大變革時代產生的《周易》、《老子》、《論語》等文化元典的著作所奠定的。這批文化原典不僅為新社會的誕生創造了理論基礎,而且是新封建時代的號角和先驅,這當然決定了它的歷史局限性。應該毫不含糊地說,中國元典的基本精神是確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奠定封建文化的基礎,它所培育的文化精神與封建專制社會制度有關。因此,從根本上說,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適應現代化的需要,與我們建設高度民主的現代法治社會的努力不相適應。但是,我們的現代化不能憑空進行,不能脫離我們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不能忽視傳統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總之,我們的現代化必須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這是壹種無奈的選擇。我們不能被這種無奈的選擇所蒙蔽,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既然不能離開傳統文化,就應該大力提倡,特別強調它的重要地位,把它作為現代化的起點和支柱,這是走向現代化的直接動力。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文化,也不能過分推崇。我們應該以清醒、理性的科學態度去研究它,審視它,並把它放在現代文化建設中應有的位置。

話成了概括近代日本勞動倫理的口號和公式。可以說,澀澤榮壹所倡導的儒學不是儒學的原型,也不再是最初的儒學,而是他改造過的、完全符合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的“儒學”。最重要的是,他改造了儒家的義利觀,把道德正義和經濟利益結合起來,以尋找儒家倫理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結合點,把經過他解釋的儒家思想變成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壹部分。

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爆發了自由民權運動(1874~1888),對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專制封建文化進行了強烈的沖擊和改造。

首先,自由民權運動在思想和理論上的成就,達到了相當的思想深度,在社會上造成了廣泛的影響。思想家Ueki Emori在《論公民自由》壹書中說:“現在我們來談談壹個國家除非受到人民的獨立自由和公共憲法的保護,否則無法鞏固和安全的原因。這裏所說的憲法,又稱國家憲法或根本法,是國家最大的基本規則。第壹,民與君相互協商,規定君有多少權利義務,民有多少權利義務,並記住其要點。至於所有的政治政策,他們引用他們的綱領。雖然當時國王和政府常跟從他們,但都視之為應盡的職責,不能隨意更改。”[4]由他起草的自由黨全國盟約憲法說:“政府如擅自違反國法,損害人民自由權利,妨礙建國目的,日本人民可以推翻它,重建新政府。”在立誌社成立之初的《入會書》中寫道:“我們都是大日本帝國的人民,也就是說,三千多萬人,不分等級,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各自享有壹定的權利來保全自己的生命,維護自己的自治,努力工作,增加自己的福利。這是非常明顯的,但他們是獨立不羈的人。這種權利不能被威權奪取,也不能被財富壓制。它是上帝平等地賜給人民的,人民也願意保存它,所以人民應該為它而努力。”[5]這些主權在民、天賦人權的鮮明觀念,無疑是對封建儒家思想的徹底否定。

其次,在自由和民權運動中,建立了許多代表各階層人民意願的政黨,這表明了人民的獨立意誌。例如,在自由黨成立之前,“國會開盟”這個團體在其盟約中表達了這樣壹個政治綱領:

第壹條:我們黨是由所有希望擴大日本人民的自由、主張他們的權利和保障他們的權利的人組織起來的。

第二條:我們黨致力於促進國家進步和人民福祉。

第3條:我黨認為我們的日本國民應享有平等權利。

第四條:我黨認為日本適合憲政。[6]

像這樣壹個有明確政治綱領的政黨組織的出現,無疑是對傳統社會政治觀念的極大瓦解或沖擊,宣告了威權體制的過時或末日。

最後,自由民權運動對封建傳統文化最有力的沖擊是下層民眾的思想運動,在基層民眾中廣泛宣傳人民主權和自由平等,深化了傳統文化對民眾心理層面的改造。在自由和民權運動中,農民開始了他們自己的結社運動。其中有政治社團、學習社團、行業社團等。,各種聯想都是政治性的。例如,學習協會的著名例子有高知縣的立誌學校、巖手縣的於航學校、福島縣的石羊廳和京都府的天橋學校。他們學習的課程大多是從西方翻譯過來的自由和民權思想讀本,比如密爾的《自由論》,斯潘塞的《社會平等論》。在他們的學習活動中,天橋壹書還提出了五日市的憲法草案,充分重視了國家權利和對人權的保護。可以說,自由和民權運動為現代民主思想的廣泛傳播創造了社會基礎。西方作品的翻譯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重視和歡迎。比如斯潘塞的《社會平等論》,1881年前翻譯的,銷量出奇的好。壹時間,在整個社會,“自由”、“平等”、“民主”、“民約”等詞匯成為最時髦的時代名詞。日本《自由黨史》講那個時代:“浴場有免費澡堂,免費溫泉,小吃有免費糖,藥店有免費藥丸,飯館有免費售貨亭,還有其他免費講故事,免費跳舞,免費帽子”等。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已經成為壹種強大的時尚和潮流。自由民權運動雖然只持續了十幾年,但對傳統思想文化的沖擊已經達到了無法估量的程度。可以說,在日本自由民權運動時期,儒家思想在社會各個層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

二戰後,日本進行了民主化運動的昭和現代化改革,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等制度效仿歐美,大力引進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實現了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的快速發展,最終形成了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的主流文化。這裏可以比較壹下二戰前後日本的兩部憲法。

戰前,日本明治憲法是這樣開始的:

依靠祖先的榮耀,我們把永恒系列的王位繼承提升到了永恒。

法律,希望增進我們敬愛的臣民的福利,提高他們的道德和知識水平和能力...為此,我們頒布了。

兩種方式。

應該說,自維新派以來,近代中國的壹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就把改造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民性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然而,他們要麽無法遵循這條道路;或者生不逢時,達不到這個使命;當然,有些人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應該肩負的使命,所以傳統文化的批判性轉型直到今天也沒有完成。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當時活躍的思想家都意識到了國民性改造的問題和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而他們卻無法將這種文化批判和國民性改造滲透到下層民眾中去,這就導致了魯迅小說中所描述的情況:革命雖然經歷了,但與廣大民眾無關,根本沒有觸及民眾心理,也沒有動搖傳統文化的根基。五四新文化運動把最集中的火力投向了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但它是民族危機的產物,情感意識如此強烈,以至於趨於極端,其批判難以為社會和人民所認同,當然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危機傳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是武裝革命,民族問題和政權問題的緊迫性,使我們無暇關心思想文化問題。因此,以新中國成立為標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不能算是完全的、徹底的;我們只是在政治上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然後在經濟上逐步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在文化戰線上對封建主義的批判或革命還沒有完成,甚至還沒有進行,還沒有開始。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把政治經濟革命的成功誤認為革命的徹底勝利,使得封建主義從我們身邊悄然而自然地溜走,甚至幾乎完好無損。人們過於天真或者簡單地理解了毛澤東同誌提出的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任務,以為我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壹些口號,為人民大眾舉起了壹面旗幟,就算完成了改造舊文化的任務,封建主義就要被驅逐出思想領域了。

當然,坦率地說,我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和人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壹切生活領域的指導地位,即實現了傳統文化和封建文化的根本轉變,完成了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革命任務。這種說法表面上可以成立。但是,人們很少想到,在我們還沒有對封建文化進行徹底批判和改造的時候,就能真正準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這個科學的思想體系嗎?在封建文化基礎上接受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會不會誤解或歪曲馬克思主義?事實證明,我們很多人從政權更叠的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對“革命”的意義,從平均主義的角度理解社會主義的具體內涵。1958的大躍進,人們把平均主義當成了社會主義,混淆了社會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區別(平均主義屬於封建主義),就是最好的證明。事實證明,我們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在壹定程度上扭曲了這壹科學思想體系。所有的傳統都有很強的同化能力,尤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近代傳入中國的許多社會思潮,除了極少數例外,都沒有被中國的傳統文化所同化,要麽被排斥,要麽被納入中國文化的體系。

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們進行了多少次政治運動,卻很少進行反封建運動,總是把矛頭指向看似不存在的虛無縹緲的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可以說,我們恰恰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在毛澤東同誌的諄諄教導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鬥爭的主要對象被發現錯誤,比資本主義更可怕、更惡毒的敵人封建主義得以幸免,安然無恙,繼續肆虐,最後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國難。可以說,中國的思想家在完成對封建文化的革命或改造上,並沒有達到自己的使命。

這種改造傳統文化的方式在中國是沒有的。至於文化轉型的第二條道路,通過社會和經濟變革自然轉變文化觀,我們現在才剛剛開始。因為,沒有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我們的歷史就沒有經歷過全社會的資本主義改造;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經濟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個體經濟到人民公社集體經濟,但是農業經濟的這個基本點沒有變,特別是商品經濟沒有發展,沒有受到壓制,與傳統農業社會相適應的傳統文化自然和諧地堅持這種經濟模式,絲毫沒有受到觸動。我們沒有文化變遷的兩種基本方式,所以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還是繼承了兩千年的傳統文化。雖然它的具體內涵有所發展,比如壹些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現代西方的文化觀念,但它的本質,它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它所奠定的民族心理基礎,仍然是傳統的,屬於那個應該成為歷史的時代。

分析表明,如果中日共同談論弘揚傳統文化,其性質和意義是不同的。比如日本現在對儒家思想的肯定和推崇,就是在對儒家思想進行批判和否定之後,在全新的社會文化基礎上吸收儒家思想的精華,建立現代工業資本主義。

其中包含的許多真理因素,可能被分解成無數的碎片,被當代社會作為壹磚壹石吸收和借鑒,來建造壹座現代文化大廈。也就是說,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只能從現代社會的基點上被我們選擇性地吸收,而不能作為壹種整體文化形態來主導現代文化建設。總的來說,弘揚民族文化可能會使人們忽視傳統文化的歷史局限性,把傳統文化本身直接視為現代化的推動因素,而忘記或忽視對其封建內核的批判和拋棄。

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因素對於建設新的現代文化、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是有益的、有用的。唯壹的問題是,我們以現代社會的需求為出發點,吸收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因素,把傳統的東西變成現代文化的組成部分;或者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將現代思想因素融入傳統文化,只是為了讓傳統文化改頭換面,保持其基本特征。這是處理文化傳統傳承的兩種根本對立的思維方式。筆者認為,應該堅持前者而不是後者。

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型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徑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兩條。首先,我們的思想家和文化學者應該肩負起批判和改造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對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中的封建內核進行分析、整理、批判和揚棄,提取其合理的、科學的文化因素,使之轉化為以公民意識、競爭意識、科學意識、法治意識為主體的現代文化體系,成為新文化的有益補充。其次,對於傳統文化的改造和現代新文化的建設,我們真誠期待改革大業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成熟。任何文化形態都只是特定社會形態的精神產物。沒有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的建立,舊的文化形態的改造和轉變,新的文化形態的形成和建立,都只是壹句空話。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建立的情況下,盲目推崇傳統文化,特別是不加分析地提倡和弘揚傳統文化,不僅不利於新文化的建設,而且會阻礙新經濟形態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對待幾千年積累的傳統文化遺產,需要有清醒理性的科學態度和歷史辯證的思維方式。我們不應該貶低它,輕視它,過分贊美它,給它壹個恰當合理的位置。

Ps:本文最初是為了當時的文化氛圍,寫於90年代中期。因為是出於演講而不是發表的需要,所以沒有規範,只是側重於表達壹種思想,壹種文化觀點。在高敏先生80大壽之際,手頭沒有合適的手稿來表達對高敏先生的敬意。但是,這份手稿中還是有壹點思想的。再加上今天的文化氛圍和當年還是很像的,國學熱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因此,文化批評的工作因推廣而特別需要。因此,謹向高先生表示我的欽佩和祝賀。

[1]

《日本近代思想史》(第壹卷),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3版,第121頁。

[2]

關於澀澤榮壹的資料摘自余祖堯的《澀澤榮壹論語與珠算的啟示》。參見《歷史與企業家的對話》,第463-464頁,改革出版社,1992。

[3]

轉引自成偉利《從儒家資本主義看中西風格之爭》,見《斷裂與繼承》,第38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日本近代思想史》(第壹卷),第79頁。

[5]《日本近代思想史》(第壹卷),第65頁。

[6]《日本近代思想史》(第壹卷),第65頁。

(高敏先生80壽辰紀念文集)

寫論文?給妳兩個網站參考。

/periodic _ gxjyxysb 200102003 . aspx

  • 上一篇:商業模式的致命缺陷是
  • 下一篇:地下煤層自燃區高溫體反演方法探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