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抗衡荷蘭在東南亞的影響,英國派福士去尋找港口基地。1819年,賴壹行登陸新加坡,改變了新加坡的歷史。
19世紀,英國將新加坡發展成為港口和貿易城市。新加坡位於中國和印度(當時是英國殖民地)之間,因為港口和貿易,帶來了世界各地的移民,其中以中國最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試圖與駐紮在新加坡的日本人競爭。結果英軍大敗,日本以少勝多,占領新加坡三年零八個月。新加坡人終於意識到,只有獨立才能生存。1965年,幾經風風雨雨,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終於建立了新加坡共和國。之後,新加坡也從壹個貿易港口國轉變為以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以服務業和貿易為輔助的經濟強國。
歷史上對新加坡最早的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中國人把新加坡稱為普洛鐘(意為“半島盡頭的島嶼”)。那時,人們對新加坡知之甚少。這個事實掩蓋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過去。到14世紀。新加坡已經成為強大的斯裏維加延帝國的壹部分,這個帝國被稱為淡馬錫(意為“海城”)。
這個名字和3世紀的名字壹樣合適。長期以來,中國的帆船、印度的船只、阿拉伯的單桅帆船、葡萄牙的軍艦和武吉帆船壹直在訪問新加坡,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南端,是航海的必經之地。
14世紀,這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小島獲得了壹個新的名字——“星加普拉”或“獅城”。據傳說,壹位來訪的斯裏蘭卡王子維賈揚在這裏看到了壹只野生動物,並誤以為是獅子,這就是今天新加坡的名字。從此,英國人給這個新加坡故事又添了重要的壹筆。18世紀,他們急需壹個戰略“中轉站”,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提供維護、補給和保護,從而遏制荷蘭人在這壹地區的擴張。正是在這種政治背景下,斯坦福·萊佛士爵士把新加坡塑造成了壹個貿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1824年,現代新加坡建國5年後,當地人口從150猛增到10000。
從65438年到0832年,新加坡成為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海峽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新加坡被卷入暹羅(今泰國)和爪哇的馬賈巴希特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鬥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戰場的壹部分。
五個世紀後,新加坡卷入二戰。雖然壹度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堡壘,但在1942年被日軍占領。戰後,新加坡成了英國直屬的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日益高漲,1959成立了自治政府。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壹個熱帶島國,由壹個主島和63個小島組成。其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足,動植物繁衍,體現了熱帶島嶼的特點。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壹。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它發展成為壹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位於赤道以北136.8公裏,東經103 38′至東經104 6′,北緯1 09′至北緯1 29′。
新加坡主島東西長約42公裏,南距北約23公裏,總面積682平方公裏,包括所有島嶼。島外較大的島嶼有普勞特空(24.4平方公裏)、普勞烏賓(10.2平方公裏)、聖淘沙島(3.5平方公裏)。
新加坡通過壹條長堤和壹座橋與馬來西亞相連,與印尼廖內群島主島僅壹水之隔。從泰國或菲律賓到新加坡只有很短的航程。新加坡樟宜機場為69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務,是通往東南亞的門戶。
人文學科
雖然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壹,但人是其成功的支柱。這個國家缺乏自然資源,但勤勞、樂觀、開朗的人民成就了她今天的繁榮。
新加坡人口400萬,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及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原住民,但自從斯坦福·萊佛士爵士來此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壹塊磁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自己和家人尋找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裏。雖然異族通婚由來已久,但每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整體的同時,都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語言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漢語、泰米爾語和英語。英語是商業的官方語言,也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大多數新加坡人既會說母語,也會說英語。
氣候
新加坡位於熱帶。相對而言,全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3-365,438+0攝氏度之間,溫差很小。因此,對於喜歡日光浴、遊泳、帆船等水上運動的人來說,新加坡堪稱天堂。討厭烈日的人不會吃虧,因為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商店、酒店、寫字樓、餐廳都裝了空調。
新加坡壹年四季都下雨,但6月165438+10月到第二年1月的雨量最多。相對來說,6-8月比較幹燥。
日平均氣溫:26.7攝氏度;
最高日平均氣溫:30.8攝氏度;
最低日平均氣溫:23.9攝氏度;
最冷月份:65438+2月至65438+10月;
最熱月份:5月至7月;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日平均相對濕度:84.3%;
日平均濕度:60%至90%。
新加坡有兩個不同的季風季節,65438+2月到次年3月,東北季風吹,相當潮濕;從6月到9月,西南季風最幹燥。這兩個季風期由季風的交替月份隔開,即4月至5月,165438+10月至65438+2月。季風交替的月份,地面風弱多變,太陽很熱,導致下午到晚上全島都是陣雨和雷陣雨。
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性決定了其宗教也是多元化的。新加坡有各種各樣的宗教建築,在這裏妳可以看到回族教堂的圓頂,哥特式教堂的尖頂,有神秘雕像的印度教寺廟和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祆教。
佛教和道教
早期的中國移民和其他種族的移民壹樣,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習俗。不同出身的中國人建造自己的廟宇,供善良的男女參觀。其中壹些寺廟已成為國家古跡,如天府觀、雙林寺和鳳山寺。
佛教有“三寶”——壹佛、壹法(佛陀的教義)、壹僧(傳承或宣揚教義的人),引導信徒遵守其禮儀。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佛教徒屬於大乘派,其次是小乘、金剛乘等流派。通過新加坡佛教協會、新加坡僧伽聯合會、世界佛教協會新加坡分會聯合發起的宗教、文化、教育、社會福利項目等活動,不同的學校有了更密切的聯系與合作。
星都角
來到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們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帶到了新加坡。他們早期的宗教事跡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區修建印度教寺廟,其中大部分以南印度風格為主。
印度教寺廟已經成為許多印度節日和慶典的焦點。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影響;在他們生命的不同階段,還會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大多數印度家庭都有祭壇或祈禱室。
如今,新加坡約有24座主要的印度教寺廟,包括位於橋南路的Sri Mariamman寺廟和位於石龍港路的Srinivasa Perumal寺廟,已被列為國家古跡。
根據《印度基金會法》成立於1967的印度基金會負責管理和經營印度教寺廟,如安曼寺、斯裏尼維沙博魯馬寺、西番寺和維拉利馬達拉曼寺。這些印度教寺廟都屬於基金會。該基金會還舉辦壹些大型節日,如達班森節、火把節和庫亞祈禱節。
印第安人還有壹個印第安人咨詢委員會,就印第安人的宗教和習俗以及影響印第安社區的壹般福利問題向政府提供咨詢。
基督教
天主教堂
新加坡天主教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的那壹天。1821年,壹名過境傳教士通過傳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1829,天主教徒的人數增加到200人。天主教團體穩步發展,開辦了幾所學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會就開辦了第壹所男校,後來成為著名的聖約瑟學院。聖約瑟夫學院成立於1852,在拉薩弟兄的指導下。兩年後,姐妹倆在維多利亞街開辦了壹所女子小學——聖嬰女校。
1972 1972年2月22日,已故教皇保祿六世頒布法令,新加坡將成為另壹個教區,不再屬於以前的馬六甲-柔佛教區。根據1977年7月26日簽訂的協議,澳門主教將其在新加坡的教會管轄權移交給新加坡主教。本協議於5月27日獲得教廷批準,1981。本法特瓦於1981年6月26日頒布時,於1年7月生效。此後,新加坡的天主教會壹直由羅馬教廷直接管轄。
新加坡有30座天主教堂。天主教會管理著20所小學,17所中學,壹個大學預科班和壹所專科學校。
新加坡天主教會還經營著安微的尼山醫院、雅西慈善醫院、五所養老院和壹所兒童收容所。
基督教會
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四個月後,他向倫敦傳教會贈送了壹塊土地。五個月後,第壹位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在最初的幾十年裏,壹些不同的團體為新加坡基督教會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他們包括西方商人、馬六甲海峽的中國人、海外傳教士以及來自印度和中國的基督教移民。神學院和聖經學院也成立了。
(印度的)錫克教徒
新加坡有16個註冊的錫克教和錫克教組織。和七座錫克教寺廟。錫克人建立的錫克教咨詢委員會;就錫克教的宗教和習俗以及錫克教社區的壹般福利向政府提供建議。
錫克教的重要節日主要是紀念幾個錫克教古魯的生日,慶祝卡爾沙教團的周年紀念。
其他宗教
新加坡提倡宗教自由和寬容,各種宗教信仰的信徒都可以站在這裏。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猶太教堂,也有少數基督徒和耆那教徒,但沒有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