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看過春節期間河南衛視的出圈節目《唐宮夜宴》,觀眾無不為其中的古典韻味而感到震撼。在播放平臺B站上有彈幕評論:“妳看,根本就不用刻意煽情,精華的文化本身就會讓人感動。”這條評論道出了萬千網友的觀後體驗,獲贊無數。
“娛樂至上”已經不足為奇,我們正迎來壹個傳統文化強勢復興的時代。
靜水深流 各美其美
近年來,電視工作者在文化選題上的創新探索,讓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翻開了新的局面,成為電視節目中的壹股清流。《見字如面》《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等壹系列頗具人文情懷與藝術效果的文化類節目開播壹個、走紅壹個,掀起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文化類節目的崛起,正說明了觀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偏好正在改變,不再局限於明星、搞笑、選秀等類型的娛樂節目。回歸傳統文化價值的節目正好滿足了觀眾的需求和期待。
雖然文化類節目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知識性,容易給人壹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但現在借助娛樂元素,大膽創新,積極尋求突破,以新穎的節目編排形式、既富有文化底蘊又與現代流行元素結合的節目內容,在探尋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方面校準了定位,大大激活了節目文化內涵。
從歷年白玉蘭獎的入圍名單來看,文化類綜藝節目占據了綜藝節目入圍名單的大部分席位。《典籍裏的中國》《故事裏的中國》《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接連獲得了近幾年的白玉蘭獎“最佳電視綜藝節目”,壹改娛樂綜藝節目霸屏的局面。
業內人士表示,文化類節目的持續火爆並不令人意外,“這是時代必然,也是價值回歸。文化類節目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文化基因密碼,讓人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度。”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浩瀚的文化藝術寶庫中,成語、詩詞、戲曲、文物、漢字、風俗……是文化類節目取之不盡的創意來源。
薪火相傳 燭照萬年
壹書壹畫壹石刻,壹鼎壹燈壹珠花,創新的節目形式為觀眾實現了古今對話,在有效輸出知識性內容的同時,又將節目做得妙趣橫生,觀眾眼含熱淚感慨“此生無悔入華夏”。
“過去我們面對文物,滿懷敬畏、頂禮膜拜。今天我們用《國家寶藏》探索了壹種對文化的新意表達,用‘文博+ 文化+ 文藝’的表現手法,讓沈睡已久的文物與鮮活的人物故事結合,展現文物在國家民族命運交匯處的歷史光芒,從而煥發出壹個節目的全新面貌。”《國家寶藏》總制片人呂逸濤表示。
《國家寶藏》已經成功熱播了三季,是中央電視臺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以及西安碑林、莫高窟等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攜手制作的文博探索節目,每期邀請壹位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作為“國寶守護人”,由他們為觀眾講述國寶級文物的前世今生。借力自帶流量的明星解說陣容,增進節目的話題性和關註度。創新通過小劇場的表演形式,將文物的歷史重現,並運用全新的舞美設計以及虛擬視覺技術呈現視覺效果,通過藝術化的歷史演繹、跨學科的立體解讀,把遙遠又抽象的文物故事通過親切具象的大眾化方式呈現出來,讓觀眾深入感受壹眼萬年的文化傳奇。
業內人士認為:“文化類節目將高雅的傳統文化以壹種通俗的、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是高雅文化、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同時證明,高雅文化也能吸引大眾,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在文化類節目成功走紅的影響下,很多電視從業者已經意識到,優秀文化類節目的影響力遠比娛樂綜藝節目更廣泛持久,但在創作上也需要更深的功底,極具挑戰性。
用創新賡續傳統,不同形式的文化內涵為創作提供了支撐。節目形式上,有文化益智類、文化知識類、文化真人秀、文化紀錄片等多種藝術形態。《見字如面》通過名人朗讀書信的形式,打開歷史,帶領觀眾走進那些鮮活的時代場景和人生故事,感受人物情感和社會風物;《典籍裏的中國》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形式,以“戲劇+ 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的閃亮故事;《中國味道》通過尋找記憶中的味道,談中國情,品中國味,探尋美食背後蘊含的歷史和情懷;《如果國寶會說話》跳脫出常規紀錄片“文物展示+ 旁白解說”的模式,賦予文物生命,讓文物自己“開口”講述自己的精彩故事;《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記錄故宮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展現文物修復技藝的薪火相傳;《中國詩詞大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通過比賽的形式重溫經典詩詞,帶動全民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
中華文化延綿不息,歷久彌新。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不僅弘揚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更激發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與歸屬感。如何堅守文化內核、堅持守正創新,以文化的方式傳播文化,繼續創作有思考、有深度、有溫暖的高品質節目,是我們壹直在探索的課題。在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燦爛銀河中,還有無數的星辰等待著我們壹壹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