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8.11-10.5)斷斷續續地看完了這本書。開始認真閱讀,邊讀邊寫感受。我預計我已經快寫完了,但是在9月中旬還有三分之壹進度的時候就停了,因為被別的詞吸引,斷線了兩個星期。正好利用這個國慶假期來掩飾壹下。
這本書不是我買的,當代藝術也不是我的興趣所在,但它找上了我,是新新的熱愛藝術的人推薦的,據說網上評論不錯,幸好有建築題材,看了也無妨。而且我居然先看了,比買書的人更早領略到了它的魅力。
現代藝術,壹個壹直不敏感的藝術領域。面對抽象的繪畫、裝置、行為藝術和實驗體驗,他們往往因為看不懂而放棄。各種展覽往往會跳過現代藝術的部分,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上,在這些地方很容易找到來源和信息。看完這本書,我意識到這些藝術家(包括畫家和建築師)正在逐漸擺脫和弱化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宗教信仰和偶像崇拜,將註意力從古典藝術中轉移出來,更深入地思考新技術(理解本質,探索應用,回歸本源),環境(更多地融合,探索與自然/世界/他人/自我的關系,尋求各種可能性)和人類(群體行為)。他們的成果從實驗工作室和展覽,從制作模型,逐漸發展到城市規劃和典型建築(公共雕塑、公共區域等。),並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斷豐富著人們體驗世界的方式。他們從時間和空間中尋找可能性,在對比、交錯和擴展中。回到過去,想象未來,立足當下;東南西北反方向上上下下左右看看,從地域、氣候、文化、人類危機中汲取靈感。
什麽是現代藝術?通過這本書,我感覺到,第壹,藝術家利用繪畫、裝置、數字展示等手段進行創作或暗示,展現當代人類行為背後的象征意義,挖掘出社會性、孤獨、歸屬、反抗等哲學內涵……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去哪裏,我們在做什麽,我們還是我們嗎?...同壹個主題,新思維。隨著時代的步伐,這些主題也在不斷演變,有著不同的內容。第二,現代藝術作品不再局限於巨象的繪畫、雕塑和裝置。空白——誘導觀者漫遊和互動——刺激觀者參與作品...正在成為壹種新的趨勢。現代藝術不是壹成不變的,不僅可以從遠處看,還可以進入、生長和變異。就像自媒體壹樣,每個人都可以“自我藝術”,享受自我,陶醉自我。“我”在藝術之中,也在藝術之外,藝術的空間性和時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第三,現代藝術不再局限於單壹的呈現方式。現代藝術在誕生的時候就是壹個物件,反映了壹個藝術家的思想。在展覽時,時間性和空間性的變化會豐富原有的想法,引起不同的觀眾歌唱或遐想,更有可能添加其他想法。現代展覽借鑒各種手段,通過建築(博物館)、布局(策展)和呈現(技術手段),使現代藝術作品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時代特征。甚至有些展覽,本身就是藝術品,因為展覽而誕生,又被撤回。
十幾個現代藝術家或建築師,有幾個兩者兼而有之。布裏斯特先生和他們的對話越來越精彩。在每壹篇文章中,壹定有壹些讓我感到興奮的內容。不確定因素都是* * *,鼓舞人心,白日做夢,各種想法:
他們喜歡顛覆傳統(比如不喜歡美術館常規的展覽模式),喜歡塗鴉,喜歡出醜(比如吉爾伯特和喬治多,展出“罵人的圖片”和“赤裸裸的狗屎圖片”)。
他們反對戰爭。他們的藝術作品是基於炸彈和飛機,以及血淋淋的頭顱。他們反對性別歧視。他們的藝術作品是基於女性的身體和哲學家對女性的惡毒評判語言。他們用拼貼作為最直接的藝術表現手段。
他們用空間制造時間的錯覺,用時間制造空間的錯覺,用圖片輸出文化的錯覺,讓觀者通過直觀的視錯覺理解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他們通過藝術創造現實或幻覺,通過藝術創作實現瘋狂的想法。藝術家的夢不再由潛意識產生,而是直接在意識中創造。
他們把藝術放到更現代的思考中,思考環保,思考大眾,思考“少即是多”,思考破壞與創造,思考文明的延續。
當代藝術的十九張臉?《大師和我們的時代》作者漢斯?烏爾裏希?漢斯·烏爾裏希·奧布裏斯特(Hans Ulrich Obrist),1968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現為倫敦蛇畫廊聯席總監,是活躍於當代藝術界的著名策展人和評論家。到目前為止,歐布裏斯特已經參與策劃和發起了65,438+050多個展覽和項目,編撰了70多部學術著作。布裏斯特先生的靈感來自喬爾喬·瓦薩裏的書《藝術家的生活》(在這本書中,瓦薩裏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和建築師記錄為歷史人物)。布裏斯特先生受此啟發,也將自己和藝術家的對話記錄下來。遇到阻力時,他轉而發郵件提問,藝術家會用圖像或畫作回復。在這些對話的開始,歐布裏斯特不僅問藝術家們在既定框架內可以做什麽,還問他們想做什麽。通過傾聽這些未完成的新項目,O 'Briest獲得了幫助他們實現這些想法的最重要的信息。布裏斯特先生將這些談話視為壹個人需要的“知識花園”,壹個研究和學習的花園,以便為自己提供新的想法。通過這些對話,歐布裏斯特渴望消除學科之間的壁壘。許多領域看起來非常不同,但它們之間的聯系最鼓舞人心:“跨越享受知識的恐懼是本書的主要目的。”
終於明白之前為什麽對當代藝術不感興趣了。是的,當妳只關註古典油畫,只關註自然風光和迷人色彩的時候,妳不會註意到人類內心對時間和空間的渴望。當代藝術與建築的結合創造了壹個公共空間,創造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新連接,超越了傳統的美術館、博物館和藝術中心,融入了更豐富的全球語境,這是多學科滲透的領域和成果。城市建設也是如此。保持歷史淵源,不斷展示文化和民族特色,突出不同地域人的主體性,需要現代藝術的介入和重構。
PS:這本書有壹個很大的遺憾,就是書中描述的大量繪畫、雕塑、建築都沒有對應的圖片。壹些相關的信息和圖片也可以通過媽媽搜索到。但是妳要知道,光從文字上想象是不夠的。即使是圖片也只有局限性和單壹的平面效果。真的,只有實地觀察,身臨其境,才能有所震撼。另壹個遺憾是沒有和中國藝術家對話。
這本書的封底上印著這樣的話:
對話壹旦開始,就沒有終點,也不會停止。就像當代藝術,壹旦打開,就只能往前走。
“當代藝術是現實世界的反映,世界上發生的壹切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它的影子。”
通過當代藝術家的眼睛,我們可以洞察我們的時代。
與十九位藝術家的對話給了我們什麽啟發?壹個個看著他們,腦子裏全是他們的努力,呈現出壹個全新的文字世界。想復習壹下,試著用壹兩句話總結壹下他們的特點和思路,最後不得不放棄。對話的內容是如此豐富。
第壹名:大衛?霍妮可(1937-),英國著名畫家,涉足繪畫、拼貼、攝影、數碼繪畫等多個領域。代表作:油畫《我和我的英雄》和《水邊的樹》。)
第二名:多米尼克?Gonzá lez-foerster (1965-),法國藝術家,主要創作影像、視頻和空間裝置。代表作:童年。)
第三名:伊蓮?斯圖爾特(1924-2014)通過模仿和盜用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創作。代表作:拉斯維加斯的斯賓諾莎。)
第四名:歐內斯特·曼科巴(1904-2002,出生於南非,是南非最早從事當代藝術的黑人藝術家之壹,主要活躍在歐洲。代表作:雕塑《信仰》。)
第五名: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1957-1996),出生於古巴,美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涉及繪畫、攝影和裝置。同性戀者。代表作:無題。)
第六名:弗蘭克?加裏(1929-),當代著名結構主義建築師,以設計具有奇特不規則曲線和雕塑外觀的建築而聞名,如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代表作品有盧馬中心/阿爾勒創意園。)
第七名:格哈德?李斯特(1932-),德國當代藝術家,涉足抽象畫、波普藝術、基於照片的現實主義、極簡主義傾向的繪畫和雕塑。代表作:魯迪叔叔,科隆大教堂的櫥窗裝置。)
第八名:吉爾伯特和喬治二人組(1943/1944-),藝術家團體,英國行為藝術先驅,代表作:罵人圖,睡醒圖,裸體大便圖。)
第九名:路易絲·布儒瓦(1911-2010),生於法國,後移居美國,雕塑家、畫家、評論家、作家。代表作:安裝女巫審判受害者紀念館。)
第10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1946-),出生於塞爾維亞,在當代行為藝術中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代表作:《無限的事物》。)
第十壹名:Monier sharu di Farman Farman(1922-2019),伊朗當代藝術家,熱衷於用鏡子鑲嵌幾何圖案,延續了古代波斯藝術的傳統,代表作:內達之光,鏡球。)
第十二名:南希·斯佩羅(1926-2009),女性先鋒派藝術家,以象征主義為創作手法,通過手繪、拼貼、裝置等方式探索女性問題。代表作:戰爭系列,時光女性記錄,五月天風格/滅絕。)
第十三名:奧斯卡·尼邁耶(1907-2012),巴西建築師,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建築的倡導者,1988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代表作品:巴西教育部和衛生部大樓、潘普哈教堂、巴西利亞教堂)和諾曼·福斯特。
第14名:費利佩·帕雷諾(1964-),法國藝術家,創作涉及電影、裝置、表演、繪畫、文字等多個領域。代表作:對話泡泡,電影瑪麗蓮。)
第15名:雷姆·庫哈斯(1944-),荷蘭建築師,OMA建築事務所首席設計師,2000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代表作:Leeum藝術博物館,西雅圖公共圖書館。)
第16名:理查德·漢密爾頓(1922-2011),英國藝術家,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被稱為“波普藝術之父”。代表作《彩色螺旋》。)
第17名:SANAA建築事務所(成立於1995,由姐妹島和石和西澤立衛* * *,位於日本東京創立。代表作:金澤21世紀美術館,瑞士勞力士學術中心。)
第18名:Tino Seigel (1976-),英裔德國藝術家,以場景藝術和場景藝術著稱,代表作:這太有當代感了。)
第19名:(1950-2016)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2004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代表作品:香奈兒移動美術館、羅森塔爾當代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