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除了經濟增長的故事,企業還有壹個新時代的文化故事要寫。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文化體系建設,還是文化建設硬件設施的快速增長,還是員工尤其是基層員工日益豐富的精神生活,都在不斷書寫著企業文化中生動的篇章。這是壹種浸透著古老氣息,在緊扣時代的意義上求變創新的節奏。
從寫作開始就堅持繼承
這跌宕起伏的文筆,筆在傳承中的執著。
古閩南語,古義、年代義,用來形容有歷史積澱的事物。在新事物層出不窮的當下,古代的味道擊中了我們內心的柔軟:社會在進步,人們渴望去舊立新,驀然回首,才意識到古代的價值。古早味是壹種厚重的味道,代表高度和傳承。
有些企業似乎更願意接受“不破不立”,雖然不能對“壹脈相承”嗤之以鼻,但也幾乎無法重視。當遇到挫折和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重新開始,而不是更多地去思考沈積的傳統或者已經做好的事情中還剩下哪些合理的成分要傳承下去。在壹定程度上,不懂傳承意味著事業可能會壹次又壹次的開始。這種偏執思維造成的事業梗阻和資源浪費,值得深思。
如何看待傳統,就是如何選擇道路,如何看待明天。當我們在學習和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快的時候,不妨回頭看看:精神基礎牢固嗎?是否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力支撐?妳對這個企業的文化熟悉嗎,有信心嗎?
保留古香古色是文化自信自強的體現。文化軟實力的競爭越來越突出,文化交流和相遇越來越頻繁。如何在市場競爭中樹立企業文化形象是壹個重大的現實問題。突出深厚的傳統和鮮明的特色,是明智的選擇。企業文化凝結著企業的成長過程,具有排他性和不可復制性。其中反映出來的瑰麗色彩,只是五顏六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必須以虔誠的心態對待企業自身的文化元素:以中國之大,每個地方都有值得追溯的文化承載,結合發展,既能為自身文化特色的養分打下基礎,又能避免帶來“山寨”的恐懼。如果壹個企業從壹開始就失去了精神基礎,在文化自信自強的道路上萎靡不振,矮化了自己,如何承擔起發展遠航的責任?
保留古香古色,是弘揚文化精髓。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基於企業的發展和員工訴求的普遍性,是具有普遍效用的理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壹點,已經被IBM、通用汽車等經歷了幾代領導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穩步發展的老牌企業所驗證。讓優秀企業文化的基因代代相傳,長期保持企業的優良血統和先進品質,夯實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檢驗企業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標準之壹。在借鑒其他企業成功經驗的同時,既要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又要在深刻內涵上做文章,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妄自菲薄。
寫作處於變革的深度。
這種與時俱進的寫法,是在深化改革。
有些企業會借著說古話,看聖賢的事跡來炫耀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這種“文化書呆子”乍壹看高舉傳承大旗,但在“復古、尊老”的背後,卻是追求政績的表面文章,對當代文化的不自信。
精神命脈不能割斷,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拋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文化發展的道路上墨守成規。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織,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倒逼企業文化變革。企業文化的重建和再造需要學習和傳承,而不是“吃老本”式的揮霍或利益驅動下的僵化。保持古代的味道,就要在變化中踩著新時代的節奏,讓自己文化中的閃光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傳統符號與現代市場經濟的活動糾纏在壹起,它們之間的每壹次強烈碰撞都滿足了不同時期企業的發展需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其說是壹種文化發展戰略,不如說是對傳統文化轉化發展規律的自覺把握和運用。實事求是地說,要增強時代感,必須註重推廣方式的科學化、文化管理的規範化和全員參與的規範化。既要註重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各領域企業活動的全過程,又要致力於優秀傳統的普及;還要註重對時代問題的積極回應,提高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需求的匹配度,在有效回應中不斷闡釋“舊理論”和提出“新理論”,實現文化的“生產性作用”。
對此,我們看到了頂層設計的創新探索和頂層拉動、基層推動的雙重動力。有的企業利用視頻、動漫、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提供精品課程線上培訓,以視頻展示的方式立體呈現,通過線下活動遞進;有的企業組建專家顧問團隊,精選最貼近員工工作生活的內容,將積累的企業智慧生動形象化;有的企業推出主題青春微電影盛典、管理創新論壇,詮釋平淡生活,將發展理念從被動宣傳轉變為主動吸納;壹些企業加強多維度的有效溝通,將變革視為提升技能的過程,鼓勵員工采納變革的基本理念,並在崗位工作中自覺應用。
落筆就是照顧人。
這種人文主義的寫作是關於對人的關懷。
恩格斯說:“文化的每壹次進步,都是走向自由的壹步。”這種觀點可以用懷揣青春夢想在職場上的堅持,企業圖書館裏煙農和零售客戶的閱讀數字,企業搭建的“文化大院”帶給農民的歡樂來解釋。雖然我們的企業文化產品質量還有待提高,但“為員工、為基層、為人民”的價值觀已經深深融入到文化發展的熱潮中。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受者;它是文化的保護者和受益者。企業文化傳承與變革中的“人”,不僅指企業管理或企業文化建設的具體實施者,還包括每壹個具有企業性質的個體。這恰恰體現了文化延續的特點——攜帶的基因總是伴隨著每壹個相關的個體。
開放的態度、接納和創新是企業文化本身的內涵。文化資產不僅是商品,而且具有更高的價值,可以作為內部動員、融合和不同群體之間對話的工具。因此,兼顧職業和素質雙向價值取向的企業文化建設,更應該關註人,尤其是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企業文化的傳承和變革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壹些手冊上,更需要滲透到日常的管理和運營中。它像血液壹樣,循環在企業全身的各個方面,凝結鑄造著精神。除了經濟效益,充分發揮文化價值還意味著尊重人,從而增強凝聚力,釋放發展動力。“聞不到,聞不到,看不到,不知道,知道了,不做,就不學著做了。”重視文化所有權可以使個人參與成為現實,個人可以更積極地參與企業發展。對於壹個有效的、包容的、可持續的發展戰略來說,人的參與和對人權的尊重同等重要——對內,直接影響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員工尤其是年輕員工是壹種重構和升華;對外,幫助大眾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管理細節中蘊含的理念陶冶員工心靈;文化故事中體現的美好情懷,提升了企業的社會形象。這可能就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言傳身教。